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43节
“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各州医学校,除了医学生外,还定期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招收一些乡村识字的人,教授他们一些基础的医药知识,这样回到乡里,也能救治一些小病,
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
这种赤脚医生,当然不可能有什么高超医术,但以如今的现状来说,如果乡里有这样一批赤脚医生,每年能定期到医学校短期培训,有一定的医药知识,家里又有惠民药局提供的一些常用药物,那么应对些小病是可以的。
在交通不便,医药短缺的时代,这种赤脚医生也是能发挥很大作用的。
“此亦仁政善政也!”
韦善俊打算接下来一段时间就跟随武怀玉身边,帮忙谋划此仁善之政。
(本章完)
第468章 孙真人
2023-07-19
“孙神医可还好?”
夜晚,武怀玉跟韦善俊同榻而眠,秉烛夜谈,相见恨晚。聊的最多的主要还是医药,不可避免的谈到了孙思邈。
“他刚从蜀地游历而归,现在终南山中隐修,著医书炼丹药。”
“老神仙到底多少岁了?”怀玉好奇,对于孙思邈的年纪,民间有许多传说,有人说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也有说他生于开皇元年等。
“老神医今年八十八岁了。”
韦善俊跟孙思邈同被尊为药王,两人之间多有来往,相交甚密,经常一起研究医药,关系很熟,自然知晓老药王的很多情况。
按他所说,孙思邈是生于西魏大统七年,雍州华原人,生来就是个病殃子、药罐子,求医问药,把家底都花光了。
也正因这经历,他打小立志要学医,身体虽差,但天资聪慧,七岁就能识一千多字,当时的八柱国之一赵国公独孤信都对他十分器重,称为圣童。等他到十八岁时,学医小有成就,乡邻百姓有病的,都来找他医治,二十岁时,还好老庄之学,精通道家典籍。
北周杨坚执政时,召老丈人曾经赏识的孙思邈入朝为国子博士,但他拒绝了。
当今天子李世民继位后,也曾召孙思邈入朝,见到他八十多岁,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称他为有道之人,还要拜官授爵,可他扔拒绝了。
“老神仙如今每年大半时间在终南山中药王谷著书,小半时间在老家同官药王山炼丹,剩余时间则在各地采药制药、为民治病。”
“我上次见老神仙,还是在终南山的净业寺,老神仙跟净业寺的道宣律师是好友。”
孙思邈是个道士,民间也常称他孙真人,但他跟佛家律宗的道宣关系却很好,道宣不仅是律宗开宗祖师,同时也是武德敕封的十大德之一,据说道宣也擅医术。
甚至早年孙思邈跟法琳也交往过一段时间,当时法琳穿上道袍,也充当道士交游道家,学习道法。
对孙思邈,韦善俊是非常佩服的,甚至是直接行弟子礼。
他最佩服孙的地方是孙几次拒绝朝廷征召授封官爵,云游四方,遍访名医,寻找古籍,与药农畅谈,最了得的还是他治病救人,从不看病人身份高低、家世尊卑,一应对待。
病人没钱,他看病给药就不收钱。
这些都是传承自他师傅董承的教诲,董承是一位名医,给穷人看病从不收钱,药材都自己贴钱给病人,他也从不拒绝穷人上门求医问药,每看完一个病人后,他还会在自己房子旁住上几株杏树。
常年累月,周边长出一大片杏林,杏子成熟后,不但免费给百姓吃,多余的摘了换成钱粮,救济周边百姓。
孙思邈在董承门下学医的时候,接受了师傅的这些熏陶,有一天师父出门去看诊,孙思邈留在家给村民看病配药,突然杏林里冲出来一只老虎,张开血盆大口。
村民四散而逃,那老虎来到孙思邈面前,却并没有扑倒撕咬,只是站在那,张开大嘴。
老虎大嘴鲜血淋漓,原来嘴里扎了一根竹刺,老虎自己取不出来,它竟然是来向人求助的。
孙思邈大着胆子上前,取出竹刺上了药粉。
后来,那只老虎就不走了,留在杏林,守护着医馆,有时孙思邈外出急诊,路过杏林外那片崎岖山路时,老虎甚至主动充当孙思邈的坐骑。
这就是民间一直传说中的虎守杏林的故事。
当年的杏林,如今百姓尊孙思邈,便称为药王山。
百姓甚至还为孙思邈修了一座药王庙。
如今那片杏林每年都在扩大,曾受过孙思邈师徒恩泽的百姓,如今每年春,也都经常会去种了几棵杏树,这使的杏林越来越大,杏子成熟后,百姓还会帮忙采收,买的钱买粮买药储在药王庙中,以救济周边百姓贫困病人、孤寡老人等。
当年的那只老虎早已老死,但他的子孙也一直还在守护着那片杏林,对百姓也没有丝毫伤害,甚至有那老虎守护,那片山里,也没有豺狼等敢靠近伤害人畜。
三原到那片杏林,其实也才七八十里路。
韦善俊本打算在泾阳采买一些药材,然后也去药王山杏林一趟。
“听说逍遥子前辈,在终南隐修七十二载,也一直有老虎守护?”
“嗯,吊睛白额大虎,前后五代传承,守护七十二年,我下山时,老虎还在望仙台虎啸相送,先前太乙峰崩塌,望仙台也塌了,把下面山谷截住,形成了一片太乙池,那老虎也不知道如何了······”
韦善俊感叹说得道高人,自有祥瑞之兽守护。
“可惜我以前竟不知终南隐仙,遗憾未能一见啊。”
韦善俊跟许多大唐人一样,丝毫不怀疑逍遥子的真实,因为武怀玉这么年轻却如此有本事,却仅跟随逍遥子九年,如此成就,那他师傅自然了得,而且不是一般了得。
唐人本也就好神仙,对这种事情都会主动的脑补合理,更加尊崇,哪会怀疑。
“其实翼国公可能不知,民间也尊你为药王。”
“上次我在终南山净业寺见老神医和道宣律师时,他还谈起过你,他之前被陛下召见入宫,那次可惜你不在长安,他还说很遗憾,后来他还去了你家的千金堂药肆,对你家的许多中成丹药,买来研究后很是惊叹佩服······”
武怀玉当初给药铺起名千金堂,其实是取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没想到如今孙神医却跑到他家药铺,买他的中成药去研究。
“孙神医这些年一直在收集民间药方,在著作医书,从长安回来后,他说你那千金堂里的那句人命至重,贵於千金,非常好,他打算等他的医书编成,就叫千金要方。”
孙思邈这本还在写的千金药方,主要就是收集民间各种药方,然后加上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
武怀玉都没想到,这倒是反过来了。
“孙神医可是很想见你一面,向你当面请教你千金堂里的那些丹药的药方,”
“有机会我应当当面去拜访老神医才是。”
药方,尤其是一些独家拥有的秘方,那都是很珍贵的,许多医师,那都是代代相传,这是吃饭的本事,哪会轻易外传。
不过武怀玉还是愿意跟孙思邈好好交流一下。
治病救人,光有药方也不行的,还得对症下药,中医还要讲究配伍、增减等等。
当然方子如果公开,确实也会受些影响,这年头又没专利保护法,但如今的武家,本就是以制药为主,虽药铺也有坐堂医师,但主要还是制药。
医师们知道方子,对症开方,那也还要用武家的药,哪怕他们自己抓药配制,也不是啥大事。
“我很佩服老神医所在做的书,著写医书,这确实是利在千秋之事。其实我也一直有一个计划,想要召集我大唐天下名医,在朝廷主持支持下,重修本草。”
韦善俊听了不由的直接坐了起来。
这可是大事。
本草,是中药的统称。
唐人所知最早的本草著作,据说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连著者是谁都不知道了,全书三卷,收录动、植、矿三类,三百六十五种药。
每种药下面有用药的基本理论,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及丸、散、膏、酒等剂型,这是汉以前药物知识的总结,为以后药学发展奠定基础。
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把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编成本草经集注,增加了汉魏以后名医用药三百六十五种。甚至在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还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
不过到了如今大唐,大家还是发现这本草经集注还是有许多地方有误,加之收录不全,尤其是对外交通日益频繁,许多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品特种更多,加上诸如香料等入药,
过去的本草经集注,已经急需重新修订,删改错误、增加新药等等。
“我计划这本新修的本草,就叫皇唐本草纲目,到时每样药物下,还要配上详尽配图对照,各种药物信息要更齐全和准确,并配上一些基础的药方等,将来学医者,人手一本皇唐本草纲目,能够大大提高医药水平。”
收录千药,附录万方。
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集合众医名家之力,可这也是一件大好事,如果真能完成,自然有巨大好处。
“等修成定稿之后,我再奏请朝廷拨钱,设立印刷厂,让人雕版印刷,大量发行。”
“算我一个。”
韦善俊立马响应。
跟武怀玉才相识半天,但从州县医学到惠民药局,再到这皇唐本草纲目,几个项目计划,已经让韦善俊甘愿奔走,为之奉献。
如果是别人跟他说这些,韦善俊觉得可能只是画饼,但武怀玉说这些,他却觉得值得相信,他也听说过许多武怀玉的事迹,这不仅是道家隐仙弟子,下山后的诸多表现,更是值得信赖。
小医医病,中医医人,大医医国!
(本章完)
第469章 黑龙堡
2023-07-20
清晨。
韦善俊和武怀玉这两药王,都顶着熊猫眼,但却都精神的很。
马周递给他一个蒸饼,
好奇的问,“你们昨夜干啥了,弄这模样?”
“探讨了一下医学。”
“医学?不是医术?”
“医学,”武怀玉简单的说了下计划把医学设到县,并要推动朝廷新设惠民药局这样的官方药房,另外还准备集天下名医,编写皇唐本草纲目,甚至以后从乡里挑选识字百姓,定期到州县医学校和惠民药局培训学习医药知识,然后让他们成为乡间赤脚医生。
马周嘴巴大张,忘记合拢。
“你们一晚上聊的都是这些?”
“嗯。”
“厉害,你们刚见面,就能聊出这么多了得的东西,”
“我们这是擦出了火花!”
马周惊叹不已,不过还是提醒怀玉,“你想做的这些事情,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尤其是利民,但都很费钱,现在朝廷府库空虚,最缺钱。”
“钱财不是问题,现在暂时缺钱而已,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马上还能灭掉东突厥,到时四方来朝,大唐内外安稳,必然迅速恢复国力,国富民安。”
“许多事情,我们得提前规划,走一步看三步甚至看五步。”
马周佩服万分,“我跟你还是有太大差距,我只能执行,却没有这等远见。”
“其实姐夫你的本事很强,要不然陛下也不会这般重用你的,我觉得姐夫你有几分杜克明的风范,将来成就或许并不输于他。”
杜克明,便是杜顺和尚的侄子,也就是如今在家养病的尚书右仆射杜如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