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39节

  不就是一个特区吗,搞搞搞。

  只要能把内阁扩权的事情落实,您想干啥都行。

  要是嫌沧海省的面积不够大,可以把山东乐安州也划过去,反正他们是挨着的。

  如此一来黄河出海口就能被沧海省一家独享了。

  于是,两项变革就此通过,并以惊人的速度被落实。

  沧海省特区的官吏任命,各职权部门的组建,可谓是一路绿灯。

  所有相关部门,全部闭着眼睛通过。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生怕皇帝反悔,要赶紧把此事落实了。

  至于内阁的调整,效率就更快了。

  各衙门无条件配合,只用了几天时间,一整套的对接程序就被落实。

  十二月一日,退朝后大臣们并未如往常一般离开,而是冒着严寒集体候在内阁门口。

  没有人说话,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内阁大门。

  李善长等七名内阁学士,则悠哉悠哉的在里面品着茶。

  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的是皇帝批红后的奏疏。

  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皇帝批红的后面,又多了一道批复。

  专属于内阁的批复。

  而这就是本次内阁扩权的标志。

  从此之后,所有的政令必须两道批复齐全才能生效,缺一不可。

  外面的那些大臣,为的也是亲眼目睹这道批复。

  还有,你倒是他们为何要在这里喝茶?

  自然是摆谱端架子,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天下人,内阁的时代来了。

  不论你是六部大员,还是其他部门的官吏,都是内阁的下属。

  见了我们,就得客客气气的赔笑脸。

  过了好半晌,李善长才说道:

  “诸位,差不多了吧?”

  徐达颔首道:“都是中枢大员,让他们等太久也不好。”

  邱广安只感觉浑身轻飘飘的,几以为自己活在梦里。

  需要时不时的掐一下自己的大腿,才能控制住激动的情绪。

  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所有人都知道,内阁学士就相当于丞相。

  丞相啊,这是之前他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没想到竟然有一天真的落到了自己头上。

  他由衷的感谢陈景恪,没想到当初的一份善意,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收获。

  听到两个大佬发话,他连忙附和道:

  “悉听两位国公吩咐。”

  其他人自然也都是同样的意思。

  虽然都是内阁学士,可也有高低之分。

  李善长和徐达才是领头的。

  李善长用目光询问了一下徐达,等他点头之后,才开口说道:

  “将这些奏疏送往各部吧。”

  早已等候多时的内阁行走们,激动的道:

  “是。”

  内阁成为中枢最高行政机构,他们这些行走也水涨船高,可不就是很激动吗。

  这几名行走抱着奏疏离开没多久,内阁外面就传来了欢呼声。

第354章 当面抽老朱大嘴巴子

  苏州府昆山县,老朱和马娘娘一身朴素的行走在乡间小路。

  汤和带着两名侍卫跟在身后,更多的护卫则在远处警戒。

  路两旁是整齐的农田,田间有许多百姓在劳作,还有一些小孩子在地头玩耍。

  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老朱神情里非常的满意,嘴上却说道:“冬日还需劳作,百姓苦啊。”

  马娘娘岂能不知道他心中所想,却并没有配合,而是故意说道:

  “都是当政者无道,才让百姓终年劳作不得片刻喘息。”

  老朱脸一黑,这媳妇一点面子都不给啊。

  只是还不等他反驳,就听路边一放羊的老汉说道:

  “大妹子这话可说不得,若没有太上皇和当今圣上,百姓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老朱顿时乐了,朝马娘娘使了个得意的眼神,然后蹲下身笑呵呵的道:

  “老哥此话怎讲?”

  那老汉也是个碎嘴子,见老朱搭话顿时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前半辈子经历了北元乱世,那世道才是人吃人。”

  “地全是大户人家的,就我们村和隔壁村,全是一个姓赵的大财主家的。”

  “两个村子的人,都是他们家的佃农,未经他们家允许,路边的一根草都不能动。”

  “一年到头忙碌就为了混口饭吃。”

  “后来乱世一起,连饭都吃不上了,草根树皮都吃光了。”

  “等到太上皇建立了大明,我们的日子……嘿……”

  朱元璋见他一言难尽的样子,非常的好奇,追问道:

  “大明建立后怎么样了,老哥你怎么不说了。”

  马娘娘似乎猜到了什么,露出一幅看好戏的表情。

  老汉左右瞅了瞅,小声说道:“我和你说了,你可别乱传。”

  老朱一拍胸脯,说道:“老哥放心,咱这张嘴那就是铁打的,保准不外传。”

  老汉这才说道:“大明建立后,我们也就是从牛马不如,变成了牛马罢了。”

  老朱大吃一惊,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马娘娘戏谑的表情,更是让他脸上有些挂不住。

  不过他也没有和老头置气,而是不服气的问道:

  “为何会如此?咱可听说太上皇最恨贪官污吏,爱民如子……”

  老汉应该是嘴不把风,听到这话顿时乐了:

  “嘿,要说太上皇恨贪官污吏老汉不反驳,要说爱民如子……”

  说到这里,他反问道:“听口音老弟是北方人吧?”

  老朱点点头,说道:“北方人,过来做点小生意。”

  老汉说道:“那就难怪喽……这么给你说吧,洪武十六年以前,我们这里的田税是别处的两倍。”

  “还有苛捐杂税加起来三十多种。”

  “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好,能混一口吃的。”

  “要是年景不好,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最后一算账还要倒欠朝廷一大笔。”

  “为了纳税,多少人被逼的卖儿卖女。”

  “生了孩子养不活只能溺死,我们村东头乱坟岗里面有个大坑,就是专门用来扔死婴的。”

  “老人为了不拖累孩子,选择自我了断的也不在少数。”

  “那日子……惨呐。”

  老汉一脸的不堪回首。

  这话无异于当面抽大嘴巴子,朱元璋彻底破防又羞又怒,面容也有些狰狞起来。

  老汉也被他的表情给吓到了,一时间不敢说话。

  这时马娘娘上前一步,拍了拍老朱的手,说道:

  “你看,一说起悲伤的事情又开始急了。”

  然后对老汉说道:“我家老头子当年也不容易,打小给人放牛,父母兄弟都饿没了,就剩他一个人熬了过来。”

  “所以一提起这些悲伤的事情啊,他的情绪就会失控。”

  “不是针对你的,老哥不要害怕。”

  老汉拍了拍胸口,心有余悸的说道:“老弟刚才的眼神太吓人了……”

  “哎,理解理解,都是苦过来的。”

  然后他忽然想到什么,说道:“老弟这经历,倒是和太上皇差不多啊。”

  老朱两口子:“……”

  马娘娘趁机转移话题道:“既然太上皇当政百姓日子不好过,老哥为何还说他的好话呢?”

  老汉顿时就忘了方才的事情,滔滔不绝的道:

首节 上一节 539/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