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75节
等基础打好了,再考虑适当提速的事情也不迟。
之后三人具体讨论了一下金钞局改制的事情,主要是陈景恪提出大致的方向和框架。
朱标和朱雄英进行补充。
很快就有了一个成熟的想法。
更具体的,则要等户部和金钞局商量之后决定了。
事实上,陈景恪对金钞局的规划远不止于此。
这就是未来的央行,在管理宝钞发行的同时,还要兼顾存贷款等业务。
只不过目前异地存取款非常麻烦,很容易被钻空子。
关键是对这方面的需求还不是很大,陈景恪就没着急弄。
先让他们学习给作坊放贷再说,等将来再一点点改革。
解决了一件大事,朱标心情好了许多,半开玩笑的道:
“国库里堆满了金银,只靠扶持作坊花不了多少,景恪可还有什么好主意?”
朱雄英迫不及待的插话道:“开展大项目吧,大运河改道,各地基建都搞起来。”
还是那句话,他早就对慢腾腾的变革进程感到不满了。
时刻想加快进度。
朱标却摇头道:“欲速则不达,无序的开展项目,会让良策变成害民之策。”
朱雄英很是失望,又是这一套说辞,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但没办法,皇帝是他爹,他只能听着。
哪知道,陈景恪摸了摸下巴,说道:“太子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朱雄英没想到竟然支持自己,惊喜的道:“你小子终于想通了。”
朱标也投以询问的目光。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以前我们严格把关,一是为了杜绝有人借机贪腐。”
“二是大家还都不熟悉五年计划,怕他们为了政绩乱作为。”
“经过这么久的学习,大家至少知道了什么叫五年计划,也知道了朝廷想要做什么。”
“是时候稍稍放宽一些审核标准,多批一些项目下去了。”
“民间每多修一条路,多建一条渠,都是朝廷的固定资产。”
“百姓靠着给项目做工,可以额外赚取一笔钱。”
“有了钱就会去消费,带动商业的繁荣,刺激生产……”
“如此,作坊生产出来的商品,才能卖的出去。”
“作坊主才有动力去搞扩张……我们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能落到实处。”
“这就是一个循环,我称之为大内循环。”
“如果再将外贸算进去,就是内外双循环。”
对于这个内外双循环的概念,朱标和朱雄英都非常的感兴趣。
一旦建成,大明的经济将实现真正的腾飞啊。
看来,是时候放宽项目审核了。
以前不愿意大动干戈还有个原因,怕耽搁了粮食生产。
现在有了南洋粮仓,这方面的隐患解决了,完全可以抽调一些民力去做别建设。
朱雄英自然是一万个支持,他对目前缓慢的变革,是极为不满的。
但朱标却稳如泰山,做事往往谋而后动,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去改变。
尽管心里已经同意此策,可还是问道:
“贪腐的事情如何解决?这么一大笔钱发下去,不知道有多少能落到实处。”
陈景恪说道:“陛下的担忧很正常,说句丧气的话,发下去一贯钱,能有五百文用到实处就已经不错了。”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有这五百文落到实处,就足以让百姓的日子好过许多。”
“经年累月下来,国家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一旁的朱元璋听的直皱眉,终于忍不住说道:
“怕什么,敢贪这个钱咱诛了他九族。”
“将锦衣卫全都撒出去,监视所有项目的执行。”
“过完年咱就和你娘微服私访,帮你盯着地方。”
“咱倒要看看,是咱的刀利,还是他们的脖子硬。”
朱雄英也激动的说道:“革新就应该大刀阔斧,不要怕遇到问题。”
“革新遇到的问题,就用革新去解决。”
“左右不过是逢山开山,遇河搭桥。”
朱标终于点头,项目资金被贪这是必然的,但只要有一部分被用到实处就足够了。
而且官员贪了钱,就相当于是有把柄掌握在朝廷手里。
如此,他们就只能更加效忠朝廷,或者说效忠大明这个系统。
否则这个系统随时能将他杀死。
都不用另外找理由,直接查贪腐就可以了。
想到这里,他终于点头说道:
“好,那就通知内阁,放宽审核标准。”
“还有,那个内外双循环,你详细解释一下。”
第374章 老朱亲自斟茶
陈景恪就将内循环、大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大致解释了一遍。
内循环,就是在国内完成经济循环,靠国内消费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市场。
说的简单点就是,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国内百姓。
本国百姓通过加入产业链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去消费刺激生产,反过来又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前世,能靠本国消费就支撑起一个独立市场的国家不多。
曾经有两个,后来那俩都出了问题。
然后第三个国家崛起,成为了那个唯一。
“想要建立完整的循环体系,要么靠市场自发运行,要么朝廷干预,也就是朝廷宏观调控。”
“靠市场自发运行效率太差,且很容易出现问题。”
“朝廷干预是最有效的手段,更加的精准高效。”
“比如这次刺激制造业,大规模基建,就属于宏观调控。”
“百姓通过参与基建项目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就会提升生活质量,就会去消费。”
“进而刺激商品市场。”
“作坊主有利可图,就有动力扩大产业规模,制造更多的商品。”
“如此,朝廷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容易实施。”
“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谁也不想搞扩张。”
这个道理就比较简单了,朱标和朱雄英都连连点头。
就连朱元璋都不停点头,显然也听懂了。
“制造业的兴盛,会降低商品的成本。”
“百姓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跟着受益。”
“如此,一个循环就建成了。”
“以后朝廷只需要掌控好方向,确定市场不会跑偏,细节方面就让市场自发运转。”
说到这里,陈景恪觉得有点口渴,拿起自己的杯子发现已经空了。
刚想找茶壶,就见一双大手先一步将茶壶拎起来,给他倒了一杯。
赫然正是朱元璋。
陈景恪哪敢享受这待遇,连忙起身道谢。
老朱将茶壶放下,摆摆手催促道:“又没外人你客气个啥,快说快说,咱听的正入神呢。”
终于能碰到咱能听的懂的了,必须给咱多讲一点。
陈景恪却不知道啊,心里别提多感动了。
老朱亲自给我斟茶。
就想问,外臣里有这待遇的还有谁,还有谁。
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俩反倒是没觉得如何,朱标也没拿陈景恪当外人。
至于朱雄英……他经常给陈景恪倒茶,更没啥可说的。
喝完茶,陈景恪才继续说道:“关于基建,其实是一个单独的大课题。”
“为什么我们要搞基建,原因在哪里?”
朱雄英理所应当的说道:“基建惠及万民,朝廷自然要去做。”
朱元璋罕见的开口说道:“不对,不一样。”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