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7节

  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我以为和陛下的两条政策有关。”

  马娘娘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后白了老朱一眼,看你以后还嘚瑟不。

  朱元璋老脸一红,假装没有看到媳妇的眼神,追问道:

  “哪两条政策?”

  朱雄英也露出倾听之色。

  陈景恪说道:“其一廷推,其二打击结党。”

  所谓廷推,就是官位有了空缺,先问皇帝的意思。

  皇帝没有中意的人选,就由群臣商量着确定名额。

  打击结党,就是字面意思,凡是结党的一律重判。

  一个人犯错,要连其党羽一起打击。

  老朱眉头皱的更紧了:“这两条政策哪里有问题?”

  “廷推是为了削弱吏部的权力,如果后世出了昏君,还能限制一下皇帝胡作非为。”

  “打击结党更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咱这么做也没什么问题吧?”

  马娘娘也非常的意外,她猜到是大明制度出了问题。

  但怎么都没想到,竟然是这两条。

  在她看来,这两条政策都很实用啊。

  疑惑随之而生,为啥是这两条?

第459章 无心之过

  别说是老朱和马娘娘他们,这个问题就算是到大明灭亡,应该都没人意识到。

  否则不会到最后都没有改变,连提都没人提过。

  不是他们迟钝之类的,而是时代局限性。

  这也是陈景恪现在最大的优势,现代思维。

  当时代被改的面目全非,前世的知识逐渐失去作用的时候,现代思维就成了他最大的依仗。

  他的身份地位,让他有条件可以了解大明的一切。

  然后用现代思维去剖析,能得到许多这个时代的人很难发现的问题。

  发现廷推和打击结党的弊端,就是成果之一。

  不一定百分百正确。

  毕竟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可能是一两个因素造成的,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但总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参考意见。

  很多时候,这个‘不一样’能起到关键作用。

  陈景恪说道:“首先说说廷推。”

  “从始皇帝开始,命官的产生方式一般有三种。”

  “其一,君主直接任命。”

  “其二,丞相推举,君主任命。”

  “其三,吏部推举,丞相讨论,君主任命。”

  “通常情况下,这三种方式是同时存在的。”

  朱元璋三人微微点头,确实如此。

  始皇帝完成中央集权,将命官的任命权收归君主手里,县令都要皇帝亲自任命才有法律效力。

  虽然有些时期出现过例外,比如西汉前期丞相也有权力任命官吏。

  甚至明朝初年的丞相,也能不经皇帝允许任命部分官吏。

  胡惟庸就是靠这个权力培植党羽的。

  但这都是特殊情况,很快这种权力就会被君主收回。

  从始皇帝之后,官吏任命的流程大体上就这么固定了下来。

  当然,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

  全国一千多个县,几百个州郡府,数万命官。

  除非皇帝是计算机,否则根本不可能管得过来。

  所以,一般只有重要官员皇帝才会亲自任命,比如丞相、三公九卿、封疆大吏等等。

  相对重要的官吏,比如州郡长官、主要衙门的主事一类的,由丞相举荐皇帝审核之后任命。

  当然,吏部也有举荐权。

  尤其是低级官吏以及不那么重要的职务,基本就有吏部举荐,丞相讨论然后上奏皇帝。

  皇帝象征性的看一看,然后盖章任命。

  可这么做很容易养成权臣。

  尤其是在皇帝暗弱无能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强势的丞相,反过来压制皇权。

  也会让吏部的权势过重,吏部尚书和侍郎,就是事实上的半相。

  老朱解释道:“所以,咱才更改了任命官吏的流程,有了空缺让群臣共同举荐讨论人选。”

  “皇帝只需要掌控大局即可,能省去不少心力。”

  陈景恪暗暗摇头,太想当然了啊:“问题就出在这里。”

  “前朝任命官吏的流程决定了,这个权力掌握在皇帝、丞相和吏部手里。”

  “普通官员是没有资格插手的。”

  “一个职位出现了空缺,谁都不知道最终会由哪个人来填补空缺。”

  “对普通官吏而言,即便职务出现空缺,也很难轮到他。”

  “一个人想升官,要么好好干拼政绩,要么走门路攀关系。”

  “可是廷推之法施行之后,所有人……至少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有了插手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一个职务出现空缺,‘我’就有机会自己坐上这个位置,或者举荐我的朋友坐上这个位置。”

  “廷推看的是谁的声音大,官吏为了增加胜算,就会拉拢更多人。”

  “这也意味着,有野心的人必然会结党。”

  “最致命的还不是百官结党,而是廷推逼着他们必须要进行党争。”

  有空缺的职务,大家结党去抢这个空缺。

  那如果没有空缺,而我又恰好有个朋友想升官,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拉一个人下来,职务不就空出来了吗。

  “以前山东的官和广东的官,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大家你好我也好。”

  “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两个人不是一派的,就有可能下死手去整对方。”

  “因为只有对方下来了,自己派系内的成员才能晋升。”

  “自己派系的力量强大了,自己升官的概率就变高了。”

  “所以,哪怕两个从来没有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对方的官吏,都能成为死敌。”

  你说我不结党行不行。

  不行。

  只要你当官,就挡了别人的路。

  别人就会把你搞下去,把这个位置抢了。

  一旦这种局面形成,那么只要是当官的,就必须要结党。

  有人说了,海瑞,他总没结党吧。

  对不起,海瑞也有自己的朋友互相帮扶。

  那个朋友就是朱衡,一个名声不显的大佬。

  没有他一路的提拔保护,就海瑞的性格,早就被人陷害死了。

  更准确的说,海瑞是举人的身份,在明朝没有人提拔,连县令都很难当上。

  是朱衡将他从教谕一步提拔成县令的。

  他出仕后,几次大的危机都是朱衡帮他化解的。

  比如他担任县令时候得罪鄢懋卿,朱衡当时恰好担任吏部侍郎。

  严党不想得罪朱衡,就没有动他。

  直到他上了《治安疏》名震天下,有了名气作为护身符,才算是没人敢动他。

  当然,他们两个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朱衡欣赏海瑞的性情和操守,海瑞对朱衡非常尊重。

  属于互相提携帮扶的楷模。

  但海瑞在朝中有人帮扶也是事实。

  明朝中后期,已经到了不结党就没法活下去的程度。

  听到这里,朱元璋三人恍然大悟。

  但理解了之后,老朱却更疑惑了:

  “既如此,那咱打击结党,不正好能遏制党争吗?”

首节 上一节 737/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