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80节
听到这个好处,一时间无数穷人、光棍汉都动了心思。
西域又咋了,那可是日本娘们,平日里日本婢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
尤其是光棍汉,之前一无所有,只要去西域直接就啥都有了。
啥?你说远离家乡是数典忘祖?
我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打一辈子光棍才是真的对不起祖宗。
去了西域直接就有俩老婆,生一大窝孩子,祖宗在九泉之下下巴都能笑掉了。
事实上,这么做陈景恪也实属无奈。
人口不够用啊。
目前在籍的汉人人口有六千一百万,可以说笑傲全球。
然而再看看大明已占领的土地,这点人塞牙缝都不够。
陈景恪一个头两个大:“这次我们是真的把所有能动的人都算进去了,乞丐都没放过。”
“实在弄不出更多人口了。”
“就这么着吧,王国先给五千户,公国三千,侯国两千,伯国一千。”
“先让他们把架子搭起来,后续再慢慢给吧。”
“只能如此了。”朱雄英也叹道:
“历朝历代都嫌人口多,就我们嫌人少,恨不得再多一倍……不,再多十倍都不嫌多。”
陈景恪笑道:“现在真有六亿人,我能把全世界都打下来。”
“算了别瞎想了,还是赶紧把分封名单确定下来吧。”
分封名单其实早就确定的七七八八了。
加开国字号的贵族有一百八十一家。
其中三十三家顶级贵族放弃了这次分封,比如徐达、傅有德、蓝玉等人。
耿子茂、李景隆、梅殷等人就更别提了,这会儿谁要是说让他们走,他们就和谁急。
不是他们高风亮节谦让他人,也不是不想要封国,而是他们想要的更多。
这些人或者他们的继承人,都是大明的高层决策者。
在大有为的时候,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其次,大明周边发展受限,他们想去更遥远的地方。
比如殷洲。
那里才是真的海阔天空。
而且朝廷也确实需要他们来稳固统治,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
还有四十五家属于后起之秀,最近一二十年才崛起的,年龄普遍在三五十岁。
目前是军中骨干,也正处在大有为的年纪。
这种朝廷自然也不会放走,否则会影响到大明的国祚稳固。
所以朝廷也和他们协商过,就不参与这次的分封了。
当然,如果他们没啥追求了,执意要去诸侯国躺平,朝廷也不会强求。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继续留在大明拼搏。
能脱颖而出的人本就不缺雄心和斗志,自然想再奋斗几年,看能不能再进一步。
这才是真正的名利双收。
真正要被分走的,全都是老一辈权贵。
年龄大了,能力有所欠缺,思想也跟不上时代,他们自己也没有啥大的抱负了。
关键是,他们的继承人在这一轮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继续留在大明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强行留着他们,只会成为新人的绊脚石。
让他们去封国发光发热,对大家都好。
封国建立之初,也不需要他们干什么伟大的事业,不折腾让百姓休养生息就好。
虽然他们能力有所欠缺,可做到这些还是没问题的。
最后统计下来,共有九十八家,算上朱元璋和朱标的几个成年儿子,共计一百零七家。
看着地图上,大明周边被切割的支零破碎,陈景恪有些头皮发麻。
前世全球总共才不到两百个国家单位,这辈子光大明周边就有一百多。
等宗藩计划彻底完成,少说也得四五百国家。
真正的切割世界。
不过他敢肯定,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要不了多少年,等大明的统治力下降,诸侯国就会开始相互兼并。
至于最后会形成几个政治群体,就不是他能预料的到的了。
但不论最后怎么发展,这些国家都是华夏一份子。
朱雄英想的就没有他这么多了,看着被切割的地图,他充满了成就感。
“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一句,大明远迈汉唐了吧。”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超越了汉唐。”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们不能稳固胜利果实,用不了多久这一切都会化为泡影。”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你这人,就这一点最可恶,总是喜欢泼冷水。”
“我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吗?高兴的时候就说高兴的事情,高兴完了再说不高兴的事情。”
陈景恪知错就改:“明昭大帝英明神武,臣叹服。”
朱雄英:“……”
“得了,别扯淡了,四叔那边怎么解决?你可有办法?”
陈景恪有些头大,说道:“还能怎么解决,交给圣皇和娘娘处置吧。”
朱雄英愤愤的道:“四叔太不知足了,就他劳苦功高?四大塞王哪个不是功绩卓著?”
“别人就没和他一样违规讨封。”
本来是三大塞王,秦晋燕。
后来秦王朱樉被废,就剩下晋燕二王。
等朱雄英长大,他的核心班底蜀王朱椿去辽东坐镇,湘王朱柏去了交趾坐镇。
大明的塞王变成了四个。
四大塞王也有强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实力是最强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朱棡坐镇河西,军政一把抓,麾下河西军团精兵二十万。
朱棣坐镇草原大漠,同样是军政一把抓,麾下北方军团精兵十五万。
为啥以前群臣那么忌惮晋燕二王,这就是原因。
后来朝廷开启大分封,加之晋燕二王相互制衡,大家才稍稍放下心来。
本来一切好好的,朱棣突然要给朱高煦讨封,自然引起了朱雄英的不满。
不过他还是惦念着自家四叔,并未将此事公之于众,而是让徐妙锦给徐妙云写信劝说。
就是怕此事传开,有人借此弹劾朱棣。
听着他发牢骚,陈景恪却笑道:“你不会真以为燕王恃功而傲吧?”
朱雄英说道:“难道不是吗?他就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莽夫,干出这事儿我一点都不奇怪。”
陈景恪哑然失笑,永乐大帝是莽夫?
“燕王确实不喜欢读书,可并不代表他政治嗅觉差,他心里可比谁都清楚。”
朱雄英质疑道:“他清楚?他要是清楚,难道不知道此事犯忌讳?”
陈景恪正色道:“你有没有察觉到,晋王远征西域以后,朝堂上关于草原大漠的讨论变多了。”
朱雄英思索了一番,道:“好像还真是,弹劾草原官吏、政策的奏疏,确实变多了。”
说完他马上恍然大悟,道:“我懂了,三叔走了,就没有人能制衡四叔,朝廷有人开始忌惮他了。”
陈景恪说道:“是的,不过朝臣忌惮他,也不完全是出于私心。”
朱雄英颔首表示理解,真要是出于私心反而不会找燕王的麻烦。
只有真正担心国祚的人,才会担忧燕王权势太大,威胁到中央朝廷。
“任由那些人忌惮,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所以,四叔这么做就是故意授人以柄,将猜忌引爆,把一切摆在台面上是吗?”
陈景恪说道:“八九不离十。”
朱雄英心里好受了许多,但依然头疼的道:
“可是,问题是引爆了,该如何解决啊。”
陈景恪笑道:“你糊涂了,军屯啊。现在草原已经相对稳定,正好建立军屯所。”
“然后将此地收归朝廷管理,燕王的实力就被大大削弱,群臣自然也就不会再担心此事。”
朱雄英大喜道:“是了是了,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
草原大致相当于前世的内蒙。
漠北指的就是内蒙以北,包括外蒙、北海等广阔区域。
燕王的势力退出草原,威胁性大大降低。
而且他主动退出这里,也是一种表态,我没有别的心思大家放心。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