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第28节

  “役之重者,莫过于北运、布解。尤其是江南,本色粮税特重,每年需要缴纳大量本色粮到京师。其中的力役格外沉重,绅衿得以优免,小民被迫承担北运、布解的力役,往往典妻卖女,乃至家破人亡。”

  黎贡补充说道:“力役之外,又有贴差、白役等弊政。所谓贴差,是指一人挂名为正役,其他苦干人帮忙完役。譬如狱中的牢子,有正牢子,有小牢子,有野牢子。此三等牢子,只有正牢子在狱中做差,其他小牢子、野牢子皆不务正业,专以扰害百姓、勒索钱财为业。

  “所谓白役,是指役夫不要银钱,免费为衙门办差。官吏乐得不花钱,役夫却多为地痞无赖,专靠差使招摇撞骗、勒索百姓……”

  丹初明白了,怪不得明末时,江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奴变、佃变。清军还没打过来,佃农、奴仆自发起来造反,先杀死主人、田主。

  徭役如此严重,胥吏又多方勒索,与其被官府逼死,不如起而造反。

  看来,日后要革除赋税弊政,就得首先减轻徭役。这,这不就是雍正搞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纳粮当差吗?即便将来不搞均田免赋,也完全可以借鉴雍正的改革。

  其次就得打击胥吏。这就没什么难度了,去沉疴得用猛药,对付胥吏就得用严刑峻法。

第49章 钱粮之数

  弄清楚了税赋之谜,丹初心里大致有数了。接下来,就得搞清楚钱粮之数,为长期驻扎永安做准备。他问道:“说了这么多,正税、徭费加一起,税率到底有多少?”

  黎贡与韦时中对视一眼,最后确定由韦时中回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丹初又不是个好糊弄的主。韦时中决定坦白,说道:

  “国朝之初,税率定得很低,南直隶最高,十抽其一,西北最低,三十税一。加上徭费,南直隶大致可达到两成,西北大致可达到一成。

  “大帅,下官向您交底。税率低,并不意味着民户的负担轻。以上所说,实为归入朝廷、官府口袋中的税赋。还有大量陋规,被各级官吏贪墨,数量一般不少于上述收入的一倍。

  “南直隶税负最重,若把陋规折为一倍计算,官府就抽走了田产的四成收入。在南直隶,佃农租种地主土地,至少要交六成田租给地主。

  “佃农输租,田主纳粮。若按六成田租计算,地主交四成给官府,自己只落两成,佃农落四成,比地主还多,地主怎会同意?

  “因此,南直隶特别是江南一带,田租常常达到七成甚至八成。佃农交过租子,已经所剩无几。地主还要搞出押租等花样,把佃农盘剥得苦不堪言。

  “万历以后,朝廷加三饷,税负更加沉重。南渡以来,何督师在湖广先加义饷,两广相继效仿。永安州这里,正税加徭费大致已达到三成,彼此相当。”

  丹初默言不语,土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出了他的估计。他想象不出,如果不搞均田免赋,如何能够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各种陋规算上了吗?”丹初盯着韦时中,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

  韦时中被盯得害怕,不敢撒谎,说道:“回大帅,并不包含陋规。”

  “陋规有多少?”

  “这,这……估算下来,大致比赋税略少一些。”

  那么,算上各种陋规,永安州实际税率当在五成至六成之间。考虑到绅衿有徭费优免权,广大贫苦农民、富农、小地主的实际税负只会更重。

  这种高额的税负,别说穷人活不下去,就是一般的富农、小地主也活不下去了。

  最令丹初不爽的是,官府竭泽而渔,朝廷最终只能拿走四分之一,官府拿四分之一,各级官吏贪墨了一半。

  朝廷增税,背了骂名,却没收上税;官吏借机贪墨,成了最大的得利者;绅衿享有优免特权,不受增税影响。这大概就是明末财政危机的症结,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足兵足食,干什么都得有钱。必须革除税收方面的弊病,尔后才有财政的改良,才有国家民族的复兴。

  此事,尚需从长计议。眼下,得先考虑当前的问题。

  丹初问户书:“黎先生,马上要收割晚稻了。你讲讲,永安州晚稻收成几何?每年可完粮几何?”

  能被称为先生,黎贡很高兴,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说道:

  “不敢隐瞒大帅,永安州共有42000亩田,正常年月可产稻谷10万石。今年雨水多,收成降低,但有个8万石不成问题,折合成干谷,约为6万石。

  “永安州收税,以前全部折成条鞭银,近几年粮食吃紧,改为正税收实粮,徭费折成银钱。大致上,正税可收1万石干谷,徭费可收九千两白银。”

  明朝规定,税收三万石以下为小县。若按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税率,按一年两季稻谷算,永安州一年最多可收一万石粮。

  现在,仅一季晚稻就能收到一万石,这种税负已经相当高了,加上徭费,已经接近收成的三成。

  “常平仓、义仓有多少粮?永阜库存多少钱?各地社仓还有存粮否?”何平追问道。

  常平仓是永安州官仓,义仓为民间慈善仓库,存储粮食,永阜库为钱库,都在永安州城内。

  “三月时,城内发生奴变,义仓被洗劫,颗粒不存。永阜库也被清虏洗劫一空,如今只剩二百多两存银。常平仓还算完整,里面存粮一千六百多石。

  “各地社仓参差不齐,大多残破。以莫家村为中心有十八庄,皆为莫氏田庄。这一带社仓最为完整,存储最丰,但为莫氏所有,官府莫能置喙。”

  “嗯,”丹初沉吟片刻,心里有了主意。

  永安州正常情况下一年税收可得两万石大米、不到两万两白银。再加上商税、盐税等,一年至少可收两万石米、两万两银。就算留一半为军用,亦可得一万石大米、一万两白银。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一年可吃两石大米。军人按三石吃,永安州的赋税足以养活三千个军人。

  现在,朝廷没有威望,各地自行其是,向朝廷供饷不多。军队驻扎一地,就在当地就饷,一切军令政令皆得自专。

  丹初既来到永安州,就想办法长期驻扎永安。焦琏那边,自当供输钱粮,以示忠诚。每年的收入,不妨拿出三分之一供给焦琏,剩下的足够养活两千兵马。

  看焦琏的意思,短期内无意扩编督标。丹初也就不必收取苛捐杂税,不如减轻税负,争取民心。

  他计议已定,说道:“传我的令,这次晚稻减收一千石,徭费减收一千两,废除一切陋规。”

  紧接着,他又为韦时中算了一笔帐:“这次秋粮赋税,正税加徭费,全部折合成大米有两万石。全年加起来,就按四万石来算。

  “本帅给你增加俸禄,你现在月俸七十石,一年就算八百四十石。这还不算节日的恩赏。这,够优厚了吧?”

  优厚?比起陋规,这八百多石大米算什么呀!韦时中已完全畏服,根本不敢多言,说道:“大人恩赏,下官感激不尽!”

  丹初盯住他,说道:“俸禄优厚,可不得再兴起陋规了。你给各级官吏传下话,就说我最恨陋规,若有发现官吏再起陋规,定斩不饶。

  “再有,你得带头办好差事。本帅打仗勇猛争先,干事雷厉风行,最恨属下办事拖沓,推诿塞责。若有官吏不肯实心办事,定以军法从事。”

  “诺。”韦时中如释重负,沉声应道。

第50章 永安莫氏

  次日,秋风送爽,岑丹初如约来到莫家村。

  随行之人除了知州韦时中、幕僚何云,还有中军火枪队队长费雷拉,带一哨三十名火枪手,第三队队头匡时,带一哨三十名重骑兵。

  佛朗机雇佣兵遣散时,留下两百多支火绳枪。加上澳门总督赠送的八十支火绳枪,瞿式耜共得到近三百多支火绳枪。焦琏守卫桂林有功,瞿式耜把这三百多支火绳枪赠与焦军。

  丹初力争,得焦琏同意,招募了三百多名火枪手,分成三队,由费雷拉集中训练一个月。东征平乐前,三支火枪队正式出师,分属督标三部。

  出人意料的是,费雷拉并未到中军任职,而是追随了丹初。这位佣兵队长已经认定,岑丹初正是上帝派往东方的圣徒。

  莫家村离州城不远。成化年间,明廷决定在立山县原址建立永安州。莫氏献土筑城,如今的州城,正是当年莫氏的田庄。

  以莫家村为中心,莫氏在周围十八个村庄占有大量田地。莫氏与明朝官府,也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今的族长莫逊仕,于万历二十二年中式举人,后任职福州通判,升任辽东都司下辖自在州知州。莫逊仕的族弟莫逊佐为崇祯十年岁贡,先任北直隶河间府景州州判,再任浙江慈谷县知县等职;莫逊侨为天启二年岁贡,曾任州判……

  这天一大早,莫逊仕带领族中头面人物,出莫家村一里,迎接丹初一行。

  秋高气爽,和风舒畅。晚稻渐次成熟,空气里弥漫着稻香。又是一年收成季,农民们满怀喜悦,正在田间抢收晚稻。

  昨天,明军入城,秋毫无犯。城内贴出告示,说秋粮减税,废除陋规。消息不胫而走,绅民欢欣鼓舞。

  上午巳时,丹初见到莫逊仕,下马作揖行礼,说道:“老先生好?吾乃广西提督督标左协游击岑丹初,奉命驻守永安,听闻老先生至忠至义,特来拜访。”

  莫逊仕已经年迈,大概有七十岁了,却精神矍铄,穿青色官袍,胸前绣着一只白鹇,戴三梁冠,银带钑花腰带,佩药玉。这就是五品文官的公服了。

  丹初见他果真束着长发,并无剃发的痕迹,又不顾年迈,出村迎接,颇为触动。

  再看他身后莫氏诸子,大多精明练达,神情肃穆。诸子身后排列着一队家丁,身材矫健,显然经过一番刻苦的训练。

  莫氏久闻岑丹初的大名,今日得见本人,果真名不虚传。丹初身后一哨重甲骑兵,一哨火枪手,皆鞍甲鲜明,人马精壮,有王者之师的气象。

  更令人意外的是,火枪手中还有好几个番兵。一个小小的游击,竟能笼络番兵为己所用,显然不可小觑。

  莫逊仕从容作揖,对道:“久仰久仰。小将军夺旗斩将,勇冠三军,如此年轻有为,气宇不凡,实乃我大明之幸。”

  接下来,双方各自介绍。莫氏这边,族长莫逊仕以下,有族弟莫逊佐、莫逊侨,这三人都做过明朝的官员,身着明朝官服,在族中地位最高。

  又有两人,为莫氏族中翘楚,和长辈站一起,由莫逊仕着力引介。子辈有一人,名叫莫光书,为崇祯十二年的举贡,多读书,足智多谋,统领莫家村团练,为莫氏的顶梁柱。孙辈有一人,名叫莫尔桢,嗜好兵书,好舞枪弄棒,统领莫氏家丁。

  莫逊仕对丹初说道:“小将军威名赫赫,名震广西,昨日才一入城,就宣布减轻赋税、废除陋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真乃王者之师。老夫身为莫氏族长,欢迎将军入驻永安。

  “说来惭愧,老夫是大明的官员,也曾做过辽东都司自在州知州,却是自在州最后一任知州。天启元年,自在州为建奴所陷。

  “鞑子入城,怒军民不降,大肆烧杀抢掠,精壮、老弱皆屠之,妇孺掳为奴隶。是役,只有少数明军突围,老夫侥幸不死,丢官还乡。

  “大明对我莫氏恩重如山,老夫身为州官,有守土之责,却丢城失地,一生愧疚难当。老夫老矣,不能再上阵杀敌,唯有誓不剃发,死后为大明忠魂。

  “族中男儿,不乏忠勇血性之辈。莫光书小有智计,莫尔桢武艺高强,或能为小将军效犬马之劳,也算是了却老夫一桩心愿。”

  莫逊仕言辞恳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明朝的深厚情感和对鞑虏的切齿痛恨。

  莫光书和莫尔桢双双上前,向丹初作揖行礼。

  丹初回礼,见莫光书精明干练、莫尔桢虎背熊腰,心中一喜。

  想不到,莫逊仕还有这么一桩心事。莫逊仕亲眼目睹鞑虏的残暴,从鞑虏手中侥幸得脱,期间九死一生,为外人所不知。此生此世,他大概是决不会向鞑虏屈服的。

  丹初不假思索,说道:“辽东靠近建州,建奴或可逞凶。广西地处南国,隔绝五岭。建奴不敢轻涉江南,遣三逆王渡江,到广西已是强弩之末。

  “我军有中兴大明之志,莫氏有保卫乡梓之心,老先生有失城之恨。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近足以保卫永安,远亦可驱除鞑虏。”

  莫逊仕面庞上布满皱纹,此刻露出欣慰的笑容,赞道:

  “说得好!小将军志向远大,杰出卓越,率军驻留永安,实乃永安之福。老夫已备好一千石大米、一千两白银,万请笑纳。”

  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军队驻留一地,刚到之时,当地的绅商都要凑钱犒军,免得军队动手抢劫。老族长倒也豪爽,不等催促,一出手就是千两白银、千石大米。

  早就听说莫氏豪富,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丹初也不客气,说道:“老先生好意,丹初却之不恭。”

  一旁的知州韦时中说道:“成化年间,莫氏为朝廷献土筑城,一掷千金,又为招抚瑶侗,自费千金安置瑶民。此次又是奉献钱粮,足见莫老一片赤诚。”

  莫氏队伍身后跟着十几辆大车,此刻依次上前,粮袋饱满,银箱沉重。打开一看,粮袋米香四溢,银箱银光闪闪,令人眼花缭乱。

  丹初很高兴,莫氏心向大明,实力雄厚。能得到莫氏支持,自己足以在永安站稳脚跟。

  莫氏已在村里安排酒宴,丹初随之进村谈话。莫逊仕坐轿,丹初骑马,朝莫家村迤逦而去。

第51章 根据之地

  莫家村位于蒙水之畔,离城南八里。村庄北部巍然屹立着一座坞堡,方圆约有一里半,正是莫氏亲支聚居之地。

  每逢乱世,地主豪强多筑坞堡,以图自卫。明末时,随着火器的普及,坞堡的防御能力大为削弱。莫氏在永安经营已久,坞堡与众不同,采用砖石砌成,墙高一丈,足以抵御一般的火炮。

  莫氏坞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堡外有壕沟,引蒙水作护城河,开有四门,有城楼、望台,城墙顶部宽可骑马,垛口装有火炮。堡内有水井、粮仓、马圈、草料库等设施,戏台、祠堂、练兵场一应俱全,宛如一座小型城池。

  丹初大开眼界,对地方豪强有了更深的认识。像莫氏这样的豪强,富、强、大,足以与官府抗衡。广西还有大量的土司,比莫氏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明一代,各地官府大致能够压制豪强。到了明末,天下失序,豪强势力似乎又有抬头。

  将来,自己若要经营广西,可得处理好与地方豪强的关系。最理想的情况,是争取豪强为己所用,最好像莫氏这样,主动过来投效。最不济,也要用武力威压豪强,使其不敢生不臣之心。

首节 上一节 28/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落榜美术生,开启S3赛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