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第132节
早知道就不让他掺和进来了,谁给出的狗屁主意!
还英雄救美,还拔刀相助,我呸,这刀最后都插在自个儿身上了。
定国公只觉得一股血直冲脑门,也不知道此时该担忧徐熹多一些,还是该担忧自己多一些,脑子糊涂,手脚也不停打在那几人身上。
夏云见定国公打得差不多了,吩咐着锦衣卫把人拉开,徐允祯气喘吁吁瞪了三角眼,继而转身跪在地上,哭道:“陛下明鉴,定然是这些歹人污蔑啊,臣秉公守法,又怎么会让徐熹送礼,陛下明鉴啊!”
朱由检没有理会徐允祯,而是继续问道:“那徐熹的伤又是怎么回事?”
“小人不知道啊,小人按照说好的,意思几下就都走了,咱们走的时候,徐小公子和凌公子正说话儿呢,后来就被抓来了这里,小人是真不知道啊!”
“陛下明鉴,不是他们就是凌文远,是他伤人!”徐允祯又喊道。
朱由检冷着脸朝徐允祯看去,“定国公,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件事的真相如何,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你贪赃枉法,还意图贿赂三法司,朕不能再轻轻放过。”
“陛下?”徐允祯不敢置信得看向皇帝,这件事怎么就定了?
“夏云,把定国公送去刑部,好好给朕审理,徐熹醒了之后,再问他今日之事,给朕审明白了,污蔑朝廷命官,罪加一等,让徐熹想清楚了再说!”
“是!”夏云一挥手,锦衣卫将跪着的人全部拖回了牢房去,而定国公,无论他如何求饶还是解释,还是被送去了刑部受审。
凌义渠父子见了这副情景,脸上没有欣喜和沉冤昭雪的轻松,好似他们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父子二人淡定得如出一辙,躬身朝皇帝行了礼,而后告退离开诏狱。
“清风霁月!”朱由检忍不住也赞了一声,看来这凌文远,今后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由检回了宫,这件案子其实有颇多蹊跷之处,可他只要知道是因为徐家想要贿赂三法司而引起的,这便够了。
至于插手其中的第三方是谁,除了锦衣卫,还能有谁呢?
夏云定是早就暗中盯着这些人了,只要自己下令捉拿,他们就能立即将人带回来受审!
至于谁伤了徐熹,不重要,这样的人渣早就会有这一日,就算他没受伤,待案情判定,他也逃不过一个死字!
第二百四十章 我本心狠手辣
夏云做完皇帝交代的这一切之后,天色也渐渐暗沉起来。
夏云走出衙门,刚没走几步,眼眸一暗,而后拐入旁边胡同,待身后之人走来,才压低了声音说道:“你果真有点本事,放心,本官自会找机会将你引荐给陛下!”
来人正是李沨,他听了这番保证朝夏云拱了拱手,说道:“多谢夏同知!”
“动手的那人,可处理干净了?”夏云又问道。
“夏同知放心,下官绝不会留下一点痕迹。”
“好,你先回去,待这事平息之后,等本官消息就是!”夏云说道。
“是,多谢夏同知!”李沨恭敬得朝夏云拱了拱手,转身消失在了胡同中。
夏云站在黑暗的胡同中,想起徐熹的哀嚎,想起他下身血肉模糊的样子,心中不由一阵畅快,他脸上浮起嘲讽的笑意,想着徐熹还是不要死了,他这样活着不比死了更受罪吗?
夏云转身欲离开胡同回府,可刚抬步,就见胡同口站着一个人,他笑着迎了上去:“你怎么在这?”
方正化背着手站在胡同口,身后交握在一起的手骨节分明,青筋毕露,他沉着脸,浑身一片森寒。
月光照在他的身上,让他更添了几分冷意。
夏云面上笑意滞了滞,停下脚步,问道:“你都知道了?”
“我本来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方正化沉声道:“定国公这案子由三司会审,你为何还要插一脚?若让陛下知晓,你可想过有什么后果?”
“我是在赌,”夏云不想看方正化这张臭脸,移开视线说道:“陛下让锦衣卫搜集徐允祯的罪证,让御史弹劾他,就是要收拾了他们徐家,我今日所为,以陛下心智定然能猜到,可你看,陛下什么也没说,你以为是为什么?”
“你不该插手,没有这件事,徐家也快走到头了!”方正化说道。
夏云也沉了脸色,他一步步走向方正化,冷声道:“你不是第一日认识我,你也该知道我是锦衣卫,锦衣卫是什么人?向来心狠手辣,我看不惯徐熹,我就要让他尝尝被人瞧不起的滋味!”
“夏兄,你不必为了我——”
“为了你?方掌印也太过看得起自己,”夏云说着朝胡同外走去,同方正化擦肩而过时又道:“我从来只为了我自己!”
夏云离开了胡同,方正化仍旧站在那里,他看着夏云离开的方向叹了一声,他何尝不知道夏云此番是为了给自己出气,要不然为何偏偏挑徐熹那个地方下手。
可是,他也担忧他插手定国公府这件案子,会被陛下申饬,反而适得其反。
夏云心高气傲,看他这副样子,怕是以后连朋友得没得做了!
......
锦衣卫的考核在皇帝亲临一次之后,终于走上了正轨,比武这项结束,立即就开始文试。
夏云因为要审理歹人袭击徐熹这案子,便没再做考官,没过多久就将案子“审”了个清楚明白,拿着结案的案卷进了宫。
朱由检没有兴趣去管这一出自导自演的案子,只略微翻了翻,将“斩首”改成了“流放充军”,命令夏云自去执行。
夏云看到皇帝改的罪名,心中更是笃定皇帝知晓全部事,并未有任何疑义,告退出宫自去处置。
夏云离开武英殿的时候,净军都统杜勋和王相尧求见。
方正化没有如他们所想取消对净军的考核,杜勋和王相尧就如约定好的进宫面圣。
“陛下,臣委实觉得,对净军考核没有必要,还浪费时日,不若早些练军的好!”杜勋朝皇帝说道。
“净军如今有多少人?”朱由检问。
“臣统领一千五百人!”杜勋说道。
“臣也是!”王相尧也忙回道。
“三千人...”朱由检点了点头,“锦衣卫数万人都在考核,怎么你们三千人就考核不了了?浪费什么时日?”
朱由检这话出口,杜勋和王相尧对视了一眼,这番也在他们预料之中,杜勋朝王相尧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本来要考核,也不是不可以,可三大营若只净军考核,怕是他们心里多少有些想法,他们本就是可怜之人...”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之,同样,人必其自敬也,后人敬之,他们对自己都不够自爱自敬,一点小事就要有什么想法,觉得低人一等,又要如何让别人来尊敬他们?”朱由检看向杜勋和王相尧说道。
“陛下说得是,不过陛下,臣还是觉得,若一定要考核净军,不若三大营趁此都考核得好,如此也不会惹来非议,还请陛下明鉴!”
朱由检看着他二人,不由冷笑一声。
他们这算盘还真是打的明目张胆,京营十几万人,要真全部考核一遍,费时费力不说,这其中多少勋贵二代三代子弟,能过考核的又有多少?
成国公、勤国公、靖国公、夏国公这些在京营有职位的,定是会极力反对。
他们要是反对,净军考核一事,也要不了了之,更会让他们记恨上方正化来。
对于原先的崇祯帝来说,或许面对勋贵的压力会妥协,可自己不是,锦衣卫、御马监本就是自己整治军营的第一步,接下去便是轮到京营。
自己倒还想用什么理由,眼下这二人倒是给自己送了来,朱由检笑了笑,继而正色点头,“你们这提议甚好,京师防卫不可大意,三大营担着如此重责,是该看看他们如今实力如何...”
朱由检看着二人瞬间变幻的神色,笑着道:“那便传旨,让三大营准备着,择日也考核一番,若表现得好,朕重重有赏!”
当然,若不好,那就别怪朕不客气,三大营也该整顿整顿了!
杜勋和王相尧虽然呆愣片刻,但却没有过分担忧,既然陛下有了这决定,接下去就看三大营的反应了。
当然,他们还会再添油加醋一般,告诉三大营到底是为何为有这番决定。
御马监,也将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百四十一章 逃兵王朴
在杜勋和王相尧离开之后,朱由检哼了一声,继续处置手头奏折。
“这是...”朱由检翻开手边这一封,是如今宣大总督陈新甲的折子,“晋王朱审烜的庄子被流贼劫了?”
历史上关于晋王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晋王朱求桂最后降了李自成,后又降了建奴。
可是据《晋裕王墓志》记载,朱求桂之子朱审烜就在崇祯三年被封为世子,朱求桂则在三年十一月便薨逝了。
而张怡的《謏闻续笔》也说了,顺治元年,多尔衮占领京师后,曾有对晋王的赏赐,记载的便是朱审烜的名字。
张献忠带着人马被逼往山西去,没有钱粮的他们便只能靠抢,这在自己意料之中,只有让晋商急了,才能从他们口袋里掏出钱粮来,可却没想到,他们居然去抢了晋王的庄子。
这也倒好,让晋商知道,流贼连藩王的庄子都敢抢,他们这些商贾,便更是如同板上鱼肉,任人宰割了。
而陈新甲在折子中所写,宣府总兵杨国柱、山西总兵虎大威被卢象升带去了湖广,山西如今兵力不足,要请援军。
朱由检看了这道折子却是皱了眉头,杨国柱他们确实是被卢象升带去,可也是围了张献忠他们。
以卢象升为人,又如何能不同陈新甲商议应敌对策,可陈新甲却问自己要援军,摆明了是告卢象升的状。
陈新甲是杨嗣昌的人,此前兵部尚书一职人选,杨嗣昌就提了陈新甲,而最后定了卢象升,陈新甲难免不怀恨在心。
朱由检想着,难不保这次告状,其中有杨嗣昌的手笔在!
哼,他也不想想,将领不齐心,又如何能击退流贼?
私心过重,看来给他个太仆寺卿还是便宜了他!
朱由检不免多了几分怒意,而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杨廷麟的声音,“陛下,卢尚书急报!”
朱由检眉目一凝,立即将人传了进来,“何事?”
杨廷麟面容严肃,朝皇帝说道:“陛下,老回回突破李万庆的围堵,和张献忠合兵一处,过天星、兴世王、四天王他们也趁此举事,都朝张献忠那里去了!”
过天星惠登相,兴世王王国宁,四天王李养纯,这三人加起来的部众也有十几万人马了。
他们三部要是和张献忠合兵,形势怕是不好!
“传令秦良玉,”朱由检开口道:“堵截江淮革里眼他们,不得让他们北上,传令孙传庭洪承畴,出兵山西,不得让他们合兵一处!”
“是!”杨廷麟当即领命退出武英殿,朱由检沉思片刻,命人取来舆图。
虽然大明两京十三布政司自己熟记于心,可面对急转直下的形势,朱由检仍旧需要依靠外物来让自己冷静思考。
他想着各地巡抚总兵,想着还有谁能出兵阻拦一二。
倏地,朱由检眼睛一亮,“还有一人!”
说着,朱由检忙吩咐王承恩将杨廷麟喊回来,杨廷麟急急回转,就听皇帝说道:“传旨宁夏巡抚郑崇俭带兵支援,快去!”
郑崇俭是万历十四年的进士,原本是河南府推官,后因其军事才能而升迁至济南兵备副使。
崇祯初年,迁陕西右参政,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数次击败河套地区的蒙古兵。
明末名将层出不穷,在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等人的光环下,他似乎不值一提。
可朱由检知道他的才能,也为他的结局所惋惜,因为杨嗣昌督军,二人有所争议,在杨嗣昌死后,朱由检更是将罪责强加到了郑崇俭的身上,责备他“无视军规”,不等到秋后,在崇祯十三年五月就将他斩首示众。
郑崇俭为将时没有丧失国一座城池或一支部队,却因为他人巧言谢责被判了死刑,群臣背地里知道他的冤屈,却没人敢出来诉说。
这样的大明,不亡才是老天不开眼!
上一篇:红楼:我靠福地空间,黄袍加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