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第185节
在他离开之后,范文程皱着眉头道:“皇上,你真相信此人?”
“不信!”皇太极摇了摇头,“所以才放个人在他身边盯着。”
范文程点了点头,不再说话,眼下粮食的确是重中之重,就算知道这个李若琏有问题,却还是不得不用。
但愿安插个人在他身边,能让他警醒一些,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李若琏开始在沈阳采购北方奢侈之物,准备倒卖去南方大赚一笔,大明京师,朱由检收到了南方锦衣卫高文采的信。
他一目十行看完之后,拿着毛笔在“盐务”这二字上不住划圈,王承恩在一旁看着,知道他心里面又开始在盘算什么了。
朱由检想的就是盐务!
盐在现代来说,是生活必需品,人少了盐的摄入要生病,可在古代,盐却是奢侈品。
这个时代对于盐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因为食盐采集技术不高,产量也低,而且买卖都是由官方控制,百姓要吃到一口盐,是特别难的事情。
明朝的盐政,相比于其他朝代而言更显得严苛而繁杂,买私盐或者卖私盐,不是杖刑就是流放,严重的还要丢命。
在种种律法之下,盐更是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调料!
明朝前期用的是开中法,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关,可换盐引,再拿盐引去找盐使司买盐,而后卖给百姓获利。
开中法减轻边关的运粮负担很是有效,极大解放了官府运粮的负担,减少了军费的开支,为了拿到盐引的商人,也会想尽办法去给边军运粮,这也让边军不再缺粮。
可到后期,官场盐不足,商人手上有盐引,也领不到盐,朝廷将开中法改为“纲法”,将商人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新引,每年按照册上旧数派行新引,纲册上无名的商人不得卖盐。
也就是说,实行纲法后,就算手上有了盐引,但名字不在纲册上,也很难做盐务的买卖。
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缓解市场上盐少的问题,反而让盐商成为了世袭传承,很少有新人能够挤进来了,盐成为了几大盐商的垄断行业。
而大明的盐税,却是历代最低的,这也让各大盐商赚得更是盆满钵满,富可敌国。
而眼下,盐的问题,还不仅仅是政策,更重要的是产量和采集技术,只有产量提高,根据市场运行规则,价格自然会下降,对于百姓而言也不会再是个奢侈的东西。
现如今的食盐采集,无非是蒸煮法,晒盐法,还有凿井法,可无论哪一种,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此外,所制成的食盐颗粒粗糙,纯度也不够。
可有一个地方,不用辛苦制盐,随便捞一把,经过加工之后就可做食盐,而这个地方,被誉为全球价值最高的湖泊,盐储量六百亿吨,可供七十亿人吃一千年。
除了远,没别的毛病。
不,还有一个,如今这地方在和硕特蒙古人的手里。
和硕特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西北边受到准噶尔的挤压,东边又是大明的西宁卫,南边就是乌思藏诸部,其统辖的区域一半草原一半沙漠,可谓生存不易。
和硕特的不易,对于朱由检而言便是极大的好事,他嘴角噙着一抹笑意,提笔回信,交给锦衣卫送去江南。
写完信,朱由检便没再多想盐湖的事,拿过折子继续批了起来。
这几日,朝堂上都在讨论几个亲王的事,瑞王死了,晋王还在大牢中,两个王爷的家眷也都在京中住着,一应吃用都是从宫里内帑拨出去的,长久也不是个办法。
瑞王是谋逆,晋王的话,要说朱由检给他安一个包庇晋商的罪,也和谋逆差不多了,眼下,朝中就是等着他的意思呢!
而各地藩王也都上了折子,无非就是让朱由检看在朱家人的份上,对晋王能从轻发落,同时善待藩王家眷。
他们这么做,看着是为了晋王,实际还都是为了自己。
要说这个时代,除了几个藩王的确是有钱之外,大多数的却挣扎在温饱线上,很多藩王妻妾多子女多,王府的仆从也多,开支也便大了,可朝廷就发这么多钱,有的甚至还欠着,这让王府也是捉襟见肘。
可为了面子,藩王们也都死撑着,然后开始想旁的发财路子。
眼下是抓了晋王,可皇帝要是心血来潮,将所有藩王都查一遍,没有几个能清白。
是以,给晋王说说好话,也是为了将来以防万一。
朱由检想了片刻,却是将折子扔在一旁,取来几封空白圣旨,大笔一挥,将秦王朱存机,周王朱恭枵,楚王朱华奎,鲁王朱以派等几个藩王,另弋阳王七世孙朱统一并诏进京来,以天气炎热为由,让他们入瀛台避暑。
这个理由也只能唬唬人了,就连普通百姓都不会相信,可朱由检也懒得想用什么借口的好,正好要处置晋王,那就让这些藩王一同来商议看看吧。
召令命人快马加鞭送了出去,朱由检看着外头明晃晃的太阳,问道:“今日太子怎么还没来?”
按照以往,朱慈烺也该来武英殿帮着批折子了,眼下已是迟了时辰,这小子莫不是躲懒?
朱由检也不过随口问一声,倒也没一定要让朱慈烺日日都来,外头日头这么毒,朱慈烺到底还小,该休息还是得休息着。
可话刚落,就见殿外传来朱慈烺的声音,遂即一个少年就走了进来。
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给得太多了
朱慈烺小脸红扑扑的,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水,眼中满是兴奋。
朱由检饶有兴致得打量了他一眼,笑着问道:“什么事这么高兴?”
朱慈烺行了个礼,起身后又上前走了几步,接过宫人的帕子擦了擦汗,才说道:“儿臣想要同父皇讨个人!”
朱由检将折子放下,疑惑道:“谁?要做什么?”
朱慈烺笑嘻嘻得走到御座旁,说道:“父皇,郑家那小子身手极好,功课也不错,让他做儿臣的伴读吧!”
朱由检眉毛一挑,没想到郑森居然得了朱慈烺的青眼,不过这倒也是不错。
和太子一起读书,比在国子监要好,况且他们年龄相当,从小培养出的情谊不容易,长大之后就算为着少年情谊,郑森也能为朝廷尽心尽力。
“这有何不可?”朱由检爽快应了下来,说完朝小桌子努了努下巴,“不过,该做的事还得做,不得偷懒!”
“是,儿臣明白!”得了朱由检的允许,朱慈烺笑成了一朵花,脚步轻快的走到旁边坐下,拿过折子就看了起来。
没看多久,朱慈烺脸上笑意就收了起来,时不时得一两声叹息就飘进了朱由检耳中。
朱由检一开始没管他,可却见他没有停的意思,忍不住问道:“怎么了这是?”
朱慈烺转过头,脸上颇是愁苦担忧,“儿臣见各地巡抚、知府的折子,俱是禀报大旱,就是江南,雨水也比往年少了许多......”
朱由检对此心中有数,大旱要到明年才结束,紧接着北方就是洪涝,土地无法耕种,番薯也同样没有好的收成,所以朱由检才让郑芝龙去海外买粮。
可在买回来粮食之前,所有人心中的弦都还是崩着,但凡中间出点纰漏,哪怕只有十来日接不上,便会死去不少人。
可对着朱慈烺,朱由检还是笑着安慰道:“放心,父皇都有安排!”
......
这几日,南京的百姓总觉得城中氛围很是不一般,可又说不上哪里不一样。
这么热的天,晌午的时候就是狗都不会出来走动,可这几日街上却是不少人,虽然看着行色匆匆的那些人都是谁家仆从。
对于百姓而言,虽然觉得氛围不一般,但日子该过还是怎么过,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可于在南京的商贾而言,却实打实得不知如何是好。
日前,行首们应南京户部尚书张国维的邀约去了趟衙门,回来后一个个都沉着脸。
和之前商议的一样,汪文德还是坚持拖着,等朝廷等不及了再说,如果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加税,能少加一些还是好的。
本以为商议好了之后,要着急的就是朝廷,却没想到高氏商行的当家高成磊,于三日后就去衙门签署了加税文书,并且这几日和南京的大小商行频繁走动,竟然是当起来朝廷的说客,将朝廷加税的政策详详细细得解释了一通。
那什么阶梯税制,什么玩意儿,听着好似还挺合理,可汪文德仔细一合计,对于小商行来说没什么大的变化,有的还减了税额,可于他们这种大商行而言,无疑于剥皮抽筋大出血,要是同意,今后别说造几个园子了,怕是一两的鸡蛋都无法日日食用。
这日,汪文德同苏旭、吴昊等几个一同饮酒,却也请了高成磊。
高成磊知道是鸿门宴,可这宴,他也只能去赴,倒不是胆子有多大,不过想着有锦衣卫在暗处保护,也想过过皇家的瘾,但这话只能存于心中,万万不可宣之于口。
宅子是汪家的宅子,更确切得应该说是个园子,名为“住秋”,占了起码有四十亩地。
高成磊走进园子,抬眼见月洞园门上书“住秋”二字,院门后一影壁,绕过影壁便是春景,丛丛细竹青翠欲滴,连夏日的暑气都去了不少。
跟着仆从朝西北走去,穿过夏景,眼前出现一汪水池,池子的水是从秦淮河引的,旁边一个六角小亭,挺拔端庄,可揽全园风光。
眼下亭子中间有人影晃动,看来这宴倒是摆在了亭中,高成磊就算不喜汪文德的为人,也不得不说他这品味甚好。
高成磊走近,见亭上书“清漪”二字,亭子旁布置了许多太湖石,太湖石的外围便是一弯绿水。
“天气涵竹气,山光满湖光!”高成磊摇着扇子走进亭中,朝众人团团作揖,捡了剩下的位子坐了,又朝汪文德说道:“你这园子真是不错,比之扬州那个也不遑多让了!”
汪文德在看到高成磊之后,脸色便有些不好看,皮笑肉不笑得说道:“只怕这个园子也要养不起了,不知高家主有没有想法,将这个园子买过去?”
高成磊忙摆着手笑道:“汪家主折煞我了,我不过一个卖布的,可没这个本事,能养活底下人就已是满足!”
“高家主不用谦虚,你有朝廷的人做保,还怕买不起一个园子?”
话说到这里,大家也不用再相互试探,高成磊一口菜没吃,一口酒没喝,就被汪文德堵在了这里,叹了一口气,看了在坐众人一眼,无奈道:“此事,是我对不住大家......”
吴昊听了这话,翻了个白眼道:“你已是签了文书,再说对不住有什么用?”
“高家主既然做了朝廷的走狗,就不要假惺惺了!”苏旭道。
“诸位,高某实在是...”高成磊丝毫没有动怒,说道:“实不相瞒,高某祖父、父亲和张国维有些同僚之情,高家落寞之后,张国维和其他一些大臣,对高家也多有相助,不然,高家也没有今日!”
高成磊这些话自然是胡说八道,高成磊的祖父、父亲虽然受到打压,可养活一家人还是没问题的。
可他们不知道啊,就算去查,也只能查到高成磊祖父、父亲的确曾经是朝廷重臣,可要说张国维是不是资助过高家,查不到也无伤大雅。
毕竟朝臣都怕一个勾连之罪,查不到才是正常呢!
“高某也是没法子,张国维找上了门,这些年的恩情,我也不能不报是不是?”高成磊叹了一口气说道。
“哼,那你游说其余商行,也是报恩?你这恩可够深的!”汪文德又道。
高成磊讪讪笑了笑,不说话了。
不是这恩太深,是皇帝给得太多了!
第三百四十四章 敲打
一个盐湖呐,别说去游说这些商贾了,就是让他肉偿他都愿意啊!
高成磊想到那日,张国维将他叫去,给他看了皇帝的密信,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皇帝说了,待这事了了,朝廷会重新改革盐务,到时候将察尔汗盐湖给他管理,实行民营、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制度。
具体意思,便是高成磊管理盐湖,将盐制成后卖给官府,官府将盐税计入盐价后再卖给盐商,盐商交钱领盐之后,自由运销,过路州县不得征税。
这样一来,高成磊完全就是凌驾在盐商之上了。
但他也提出来疑问,察尔汗盐湖可是在蒙古手里,朝廷要怎么给他。
张国维很是笃定道:“既然陛下说了这话,定然是能办成的!”
看着张国维发光的脸庞,高成磊虽然疑惑这人对朝廷的自信到底是哪来的,可最后还是签了文书。
签完,张国维就拿出来两份文书给他,一份是船引,重开海禁之后,他便有了出海贸易的资格。
另一份是参与晋商资产拍卖的资格,看到这个,高成磊又问,“山西如今大疫,这拍卖,要如何举办?”
“朝廷尚未有决议,想来,当选出参与商行之后,才会公布之后的流程吧!”张国维说完,不知想到了什么,拿起旁边一个盒子道:“差点忘了这个,陛下后来又命人送来的,说要是你同意了,就交给你,算是利息,毕竟盐湖也不是马上能给你的!”
“是什么?”高成磊想着伸手接过,没多想便打开,接着便是一副被雷劈,不是,被惊喜砸昏头的样子了。
上一篇:红楼:我靠福地空间,黄袍加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