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13节

  不光是低价,索贿这么简单。

  比如替宫中买一百匹布,太监直接报三百匹。

  该到和买的商家根本收不到银,或只是极少的钱,却要想办法交出超额的货物,交不出来就等着厂卫上门。

  基本上一旦摊到和买,商家最好是连夜跑,否则会被弄的倾家荡产,生不如死。

  而朱棣也曾就和买做过批示,大意是这样的:俺身为皇帝,庇护万民,便低价买他些货物又如何了?胆敢不办,自有厂卫去对付他,钦此!

  朱允炆当然没有强行征发的意思,列为贡物,3.3和买一批,贡入一批,一年有个百来坛,也是足够大内用的了。

  “莫折腾了。”朱元璋道:“是广东南海那边的,过一阵子会有商人卖到京城,到时候叫人去和买几十坛就成,弄什么贡物,无事扰民啊。”

  朱允炆心中一动。

  广东南海,酿的果酒?

  这不是那个惹事生非的生员范进家的?

  因为上次的事,朱允炆对范进印象相当不好。

  惹事生非,在地方上得罪了不少官绅。

  听说被黄观收了当弟子,但黄先生招揽此人也是被拒绝了。

  这叫朱允炆更加生气了。

  这人还真是不安份啊,酿的酒都到皇祖案上了,还是二十一叔送来的。。

第一百五十 太孙要有担当

  朱允炆内心倒不觉得有什么威胁,二十一叔沈王和范进都威胁不到他,又不是三叔燕王,或是晋王。

  但内心还是有隐隐的不安感。

  这是皇宫,不是别的地方,任何的蛛丝马迹,任何的超出控制范围的事情,都值得警惕。

  “皇祖,北方举子冲击礼部,礼部上奏请示,请皇祖示下,该如何处置?”

  朱允炆突然想起士子闹事的事情来,他并没有表示,礼部奏疏直接转呈给皇祖。

  但当面总得问一下,不然显得太置身事外了。

  这也是黄子澄的交代。

  黄子澄这个人,在该细致的地方很细致,这也是朱允炆始终最重视黄子澄的原因所在。

  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角门奏对,黄子澄奏对称旨,先声夺人,从此在朱允炆心里是最为睿智的大明官员。

  角门奏对时,朱允炆表达了对亲藩的担心。

  黄子澄便道:“诸王的护卫兵只足以自守,倘若12有变,发六师出征,谁又能抵抗呢?汉朝叛乱的七国并非不强,还是灭亡了,势力的大小强弱不同,而顺逆之理也不同啊。”

  这个回答,给相当不自信的朱允炆很大的信心。

  但更重要的,是黄子澄教朱允炆怎么忽悠朱元璋。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朱允炆却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不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默然,问朱允炆的意见,他认为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也认为他的看法确实无可代替。

  这个流程,毫无疑问是对的,朱元璋放心了。

  虽然老朱疼儿子。

  但如果有儿子打皇位的主意,孙子要反制,老朱是赞同的。

  不过要讲手段,骤然削藩,不讲情面,在封建宗法上,道德上,都说不过去。

  而且容易引发难以控制的变故。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就是说藩王有些不法,用道德礼法先约束,指责。

  这叫以大义制之,也叫天下人知道某亲藩不法,皇帝切责而不改。

  然后才能削地,把人弄到京师教训,最后才是出兵讨伐。

  建文说的相当的顺溜。

  当然是黄子澄等诸亲信幕僚教的说法,事实上他们可不是这么做的。

  建文削藩的操切鲁莽,根本不讲道理,也根本没有走什么怀柔的流程。

  只会使宗室集体不满!

  湘王自杀,周王等诸王被逮拿京师。

  这才是秦藩,晋藩在燕王起兵后置身事外的最重要原因。

  宁王一半被忽悠,一半是真心想反。

  这大侄儿不给叔父们活路啊。

  朱棣到南京城时,就是谷王等宗室和李景隆等人打开的金川门。

  可以说,建文身边除了一堆清流外,军队战斗力不强,诸王或反,或置身事外。

  就是因为这小子做事太不地道,太霸道了。

  典型的清流行事风格。

  反正大义在自己这边,怎么做事都是对。

  别人都是小人,都是邪恶的一方。

  听到朱允炆询问,朱元璋哼了一声,说道:“不急,且再等等看。”

  朱允炆没想到是这样的回答,楞了一下,赶紧道:“孙臣明白了,先再等一等看。”

  ……

  翌日天明,朱允炆召见黄子澄,齐泰,黄观等人。

  将朱元璋的话说了。

  齐泰忧心忡忡的道:“这不太妙啊,风潮越闹越大,怕会起大狱,要出大事。”

  黄子澄不喜欢齐泰抢话,抚了下自己的胡须,沉声道:“皇上看来是要解决南北举子过于失衡之事,我等静观其变即可。”

  齐泰对朱允炆抱拳道:“太孙,这时候您可要说话了,记得胡惟庸案时皇上杀戮太狠,先太子与皇上力争,到底是被太子保住了不少人。”

  “不可!”黄子澄断然道:“此事我等原本置身事外,若太孙出头,皇上必查我等根底,一旦查出我等俱是南人,必会大怒,以为我等以南方官员身份偏袒南人,到时候若连累到太孙,我等就是死不足惜,死有余辜!”

  朱允炆对黄子澄的判断很信服,但齐泰也是心腹,于是安抚道:“此事诸公不要参与,另外若牵连到仁人君子,到时候我上疏解救便是。”

  什么是仁人君子,当然是东宫这些大臣的同党。

  齐泰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他认为皇上老迈,太孙是时候展现自己,博得更多武勋和大臣的敬仰。

  先太子朱标虽然仁厚,但关键时刻也是敢顶上去。

  甚至和老朱头当面争吵。

  有一次爷俩又吵起来,朱元璋气坏了,问在场大臣,他和太子哪个对,哪个错。

  这就是标准的送命题。

  说老朱对,不说朱标观感如何,个个头顶刀子的勋贵大臣能恨死他。

  说朱标对,老朱当场就把他拖出去。

  没办法,只能滑头答道:陛下杀人是法度,太子要饶人是仁心。

  老朱岂是好糊弄的?

  大怒之下,这滑头鬼还是倒霉了。

  最厉害的一次,是胡惟庸案时,杀戮太过,朱标不满,朱元璋则是说要将潜在的威胁430清理掉。

  朱标道:“君是尧舜之君,臣乃是尧舜之臣。”

  意思就是,老爹你自己要是个好人,?下人才能当好人。

  这话换了别人说,怕是要诛九族了。

  朱标说了,屁事没有。

  洪武十年,朱标就负责日常政务。

  诸弟犯罪,秦王,晋王被罚,都是朱标替兄弟说的情。

  仁德,有担当,有骨气,和老朱这种开国帝王敢正面硬刚,还友爱诸弟。

  这太子,老朱有什么不放心的?

  朱标不光是嫡长子,也是一个相当合格的继承人,是老朱的骄傲。

  太子党,不提宋濂等儒臣。

  光是武勋势力,就吓死人。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恒,景川侯曹震,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

  全部百战精锐的大将,全部是铁杆太子党!

  有这帮人在,加上朱标的威望,手腕,朱标在世时,不要说秦王,晋王,宁王,代王这些普通的塞王,就是最狠最猛的朱棣,也得老老实实的给朱标当小弟!

  敢靖难?

  蓝玉能把朱棣打的找不着北!。

第一百五十一章 殿试

  齐泰认为,皇太孙仁柔方面,有太子朱标其形而无其实。

  而担当方面,就差的太远了!

  一个上位者,不光是展现仁德,还得有担当!

  世人都以为故皇太子朱标只是个仁厚君子,这就搞笑了。

  事实上很多次父子间的争执,不过是父子唱的双簧。

  老朱把人往死里搞,朱标救下的人,岂不是对皇太子感恩戴德?

首节 上一节 113/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