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33节
几个弟弟,朱允熥等人,全部罢为庶人关在凤阳,先后被烧死或是莫名其妙的暴毙。
朱瞻基杀叔父汉王朱高熙,连自己六个堂兄弟也是直接一起杀了,连囚禁凤阳的机会都没给。
天家在大位面前,远比民间兄弟争产还要残酷的多。
身为大家长,看到的东西当然是兄友弟恭,宗族友爱,实际的残酷情形却被朱元璋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久。。
第一百七十九章 送别
韩,沈二王离开后,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对近侍道:“召宋忠来。”
“是,皇爷。”
一刻功夫左右,穿着三品武官袍服的宋忠大步走入殿内。
“臣叩见皇上。”
“起来。”
“谢皇上。”
宋忠起身后,朱元璋沉声道:“那御史景清弹劾韩王和沈王,坊间都是怎说的?”
宋忠在洪武二十三年后任锦衣卫掌卫指挥,二十八年因罪迁凤阳卫指挥,后为参将,跟将军杨文征伐立功,又在洪武三十年复为锦衣卫使。
相比几个前任,宋忠显得朴实厚道的多,很少刻意陷害大臣,兴起大狱,因此很得朱元璋的信任。
清流官员,对宋忠也较为欣赏。
“回皇爷,坊间议论,御史有些苛刻,但成年诸王在京,确实容易扰民。”宋忠抱拳道:“大抵便是这样的说法。”
“对弹劾范进是怎说的?”
“说是范进有些不安份,以文臣身份与亲藩交结,确实是行事不谨慎,年轻人一朝得志,又因南北异同论被皇上赏识,有些骄狂失态,所以不宜在朝为官,需要放出去,好生打磨几年才是。此事臣只与闻,都是朝官和百姓的话,自己不敢添只言半句。”
宋忠的态度相当诚恳老实,一副武夫不敢干涉政务的样子。
此前两任指挥,都是对争权夺利太热切,一任是在胡惟庸的案子里出手太重,过于表现,结果胡案一完,为了平息众怒,皇上就把锦衣卫使砍了脑袋,包括检校杨宪在内,都没有落个好下场。
另一个就是在蓝玉案里拼命出力,结果不出意外,也被砍了。
宋忠当了锦衣卫使后就是尽量与人为善,很少在朱元璋面前说官员的坏话,所以他的话,格外有说服力。
“嗯,咱知道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令宋忠退下。
对这个锦衣卫指挥,朱元璋还是相信的信任。
……
宋忠出乾清宫后,从东角门出禁城。
正好路遇黄子澄,文武殊途,但路上遇到了也得彼此行礼致意。
宋忠小声道:“已经按黄公吩咐,将韩王,沈王,还有范进的事都奏给皇上知道了。”
黄子澄面露笑容,说道:“宋指挥赤胆忠心,太孙向来对宋指挥赞赏有加。”
宋忠道:“咱也是为了公事,也没有说谎。”
黄子澄拱手道:“一切心照不宣,大伙儿都是有志一同,为了大明社稷。”
宋忠心道这些文官还真是搞笑,明明是阴谋设计,嘴上却是说的这么赤胆忠心,比起他们来,咱们这些提刀子就是干的武夫,脑子还真是不够使的。
但当下也只有抱拳一礼,嘴上道:“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太孙殿下。”
……
韩王和沈王吃了一通训斥,还不能有什么不满和抱怨,傍晩时分,他们还奉了圣命,到金川门送别燕王府的三个侄儿。
朱高炽,朱高熙,朱高燧三兄弟神色也不太好看。
这一次到京师,父王给他们的命令是多涮声望,交结勋贵大臣和诸王。
也最好是给皇太孙好印象,加深彼此的感情。
岂料皇太孙前后一共见过两面,每次没说几句话就把他们打发了,虽然大伙是堂兄弟,但燕王府的三个从始至终没感觉到皇太孙对自己有什么兄弟亲情。
皇祖父也明显老迈了,见过两次,也就没说几句话就被打发出来了。
一切和洪武二十八年之前完全不同。
当时诸皇孙也是被用心栽培的,经常和诸王叔一起出塞防秋,统驭大军,甚至朱元璋会亲自点评,比如朱高炽因为带兵时爱惜士卒就被夸赞过。
现在诸王和王孙们基本上在京城都属于被防患和疏离的对象,皇祖父对他们也不是太亲近,众人的情绪都不算高,有一种被隔离后的无奈和愤慨心理。
众人在金川门一带一见面,朱高熙便愤然道:“没想到太孙连两位叔王也不肯放过,真是心思太狭隘了。”
朱高炽道:“二弟慎言,叫人听去了,俺们被斥责不说,还要连累二士叔和二士一叔。”
朱高熙道:“这天下是皇祖父打下来的,又不是太孙的,他身边那伙人,看咱们就跟看小偷似的,他娘的,俺恨不得一个个全宰了...”
“是皇祖父打下来的不假。”朱高炽沉声道:“现在不是要交给太孙殿下?”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出声。
明明天气和暖,北边的幕府山上一片青绿,但这些亲王贵胄们都觉着身体发凉。
半响后,朱高炽又道:“反正俺们谨守本份,不给人机会,安心侍奉父王在北平为塞王,为国出力,难道太孙还真的能对俺们赶尽杀绝不成?”
众人只能点头称是,三个侄儿向王位王叔行礼,众人拱手告别。
出金川门时,朱高燧愤然道:“李景隆那几个也不是东西,咱们初到时还十分客气,礼数周全,后来看皇祖父也不怎么见咱们,李景隆也是不见人影了。”
朱高炽道:“这也是人之常情,趋利避害也。”
朱高熙道:“李景隆这两年拼命巴结太孙和他身边的人,将来必被大用。本朝真的是无人了,连这样的无用纨绔都手握重权,俺们父王浴血廝杀,却被按在北平不得施展,想想也是窝火的很。”
朱高炽却比朱高熙更知道些内情,也知道父王不是那种坐困愁城的性格。2.4父王身边有姚广孝,袁珙,金忠等谋士。
又有张玉和朱能,丘福等心腹武将。
还有保儿(郑和),狗儿,等王府太监,都是文武双全的心腹宦官,经常用来做隐秘事情。
燕王府的王府亲军被打造的极为精锐,燕王心腹将领分领各军,包括北平都司在内的很多将领,也是被燕王拉拢在麾下。
父王绝对不会愿受辱于太孙,但局势会如何发展?
现在朱高炽眼前也是有一团迷雾,叫他感觉迷惘不安。
最大的忧患还在于皇祖父的身体!
这一次进京,其实最大的任务就是父王在秘室交代自己,一定要看清楚皇祖父的身体究竟如何了。
在朱高炽看来,局面相当不容乐观。。
第一百八十章 看走眼了
自洪武二十八年之后,这两三年无有皇子和公主诞生,这是一个很显著的信号。
据朱高炽看来,皇祖父身体已经极度衰朽,这也是太孙和那帮清流得志的原因所在。
因为皇上已经很难处理那么多繁冗的政务,只能将大半政务交给太孙和黄子澄等人。
人心逐渐会归附到皇太孙那边,这就是大势。
而就朱高炽看来,皇太孙和他身边的那些人,对自己这些亲藩充满不信任,甚至是敌意。
在抵达狮子山附近,看到浩荡大江之时,朱高炽却是只感觉内心一片冰冷。
前途渺茫啊。
朱高熙这时却突然道:“二十叔和二十一叔都受了斥责,范进怕也是要被贬官了。如果此人被贬官,不知道能不能由父王上奏,将这人讨要到北平王府效力?”
朱高炽从容道:“范进是个难得的人才,咱们看的出来,皇祖父能看不出?无非是党争,小惩大戒,不会将他怎么样的。”
在这等事上,朱高炽比朱高熙看的更清楚明白,在战场上,朱高熙如狮子般勇猛,而且很容易看出战机,他的军事才干12,远比朱棣还要出色的多。
但论军政事务的内里,看出一件事的内在脉落,结好文官,安抚百姓,屯垦兴殖,储备军需粮草……
这些文官干的事儿,朱高熙却远远不及长兄高炽。
事实上这几年北平王府的政务,朱棣大半都早交给了高炽来打理。
包括那些王府的谋士文官,也渐渐视高炽为主。
因为朱棣的兴趣更在于行军打仗,加上朱棣本身性格比较冲动,甚至是有些残暴……不得不说,朱棣在靖难成功后认为自己象太祖,在性格冲动残忍上,确实是有些相似之处。但朱元璋的恤民,隐忍,节制,这些东西,朱棣是一样都没学到,而高炽在这些方面反而类似他的祖父。
至于高熙,真的是和朱棣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甚至在凶残暴戾上犹有胜出。
这也是汉王始终没争赢的最要紧的原因,大约就是朱棣感觉,自己已经够残暴嗜杀,高熙还有过之,天下交给高熙来治理,大明多半会出事,而高炽就不同了,肥胖懦弱,但守成是肯定没有问题。
加上还有一个英武的大孙子朱瞻基,天平就自然向高炽一脉倾斜过去。
朱高熙对兄长在这些事上的判断还是很信服的,嘀咕道:“就是有些可惜了。”
朱高炽笑道:“能人多的是,范进也就是文章写的好,暂且还没看出更多的东西。”
这时一直没出声的朱高燧道:“长兄这件事没想周全……范进不光是文章写的好,更要紧的是他会做买卖,能来钱啊。俺打听过,他家的工坊,果酒,白糖,还有马车,玻璃,都是最好的货色,在广东已经无人对他对手,所以同是南海人的姚观文他们都眼红的很,几次要谋夺工坊技艺都被范进挡了回去,这人手段也是可以的,而且意志坚定,俺听说太孙吩咐黄子澄和黄观等人拉拢范进,都被范进给拒绝了。不过也是太孙一伙真的是蠢到家了,范进这样擅长做生意赚钱的,不管怎样都要拉到麾下才是,这人的生意马上就要做到京师来,李景隆和郭镇,耿璇几个都巴巴的等着果酒一到就购买。还有一些直隶和江西一带的商人,也是等着范家送白糖过来,南边这些人嗜甜啊,不象北边的人做菜没命的加盐……”
朱高燧平时看着不哼不哈,但心思缜密不逊于朱高炽,此时谈起范进来,居然是把范进的底细给摸了个七七八八。
朱高炽神色一变,沉声道:“这事儿确实是我疏忽了,看来要赶紧派人赶到北平禀报父王,由父王找皇祖要人。”
原本范进是翰林修撰,前途是一片坦途。
被牵扯上弹劾的事,总是蒙上一层阴影。
这年头王府长史也不象后来那样是前途一片灰暗,从长史再调到中枢或地方为官的例子也不少。
就算到英宗和孝宗年间,也是有把翰林官任命为长史官的记录,得到中期之后,王府官才彻底没了前途,成了官员仕途黑洞。
以朱棣北方塞王之首的现状,讨要一个犯错翰林修撰,可能性还是相当的大。
而范进这人不光是状元翰林,一笔文章写的好,南北异同论更是流传极广,范进俨然已经是一个名士,而且擅长经营工坊,获利颇丰。
这样就是罕见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状元翰林了。
朱高熙皱眉不语,其实他看重的反而是范进的身手,游猎和投壶之后,朱高熙能确定范进反应惊人,射术远超常人,又是文武双全,朱高熙是想把范进招罗到自己麾下。
但若是一个普通进士,尚有可能,现在范进是翰林状元,名声很大,又擅经商,父王那里,能人异士不缺,谋士不缺,武将不缺,缺的就是能理财的好手,这样一来,自己想把范进招致麾下算是泡汤了。
燕王靖难期间,只有北平一直在掌握之中,其余的地盘是打下来就丢,很难固守。457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