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209节
二楼就是一些还未用上的房间,若范进多有子嗣,很快就会把这些房间住满……
穿过内堂,就是后园。
范进一径过去,却是见母亲和胡盈盈,吴敬紫夫妇,还有吴四喜的浑家和几个仆妇,众人都是在后园锄草和种植花木。
盛夏时,后园葡萄成荫,大片的葡萄架和一从从各色鲜花盛开,还有一堆堆奇石掩映着亭台轩阁,这处别院,最出采的便是这几十亩方圆的后园。
若是范进到南海县城或是广州府城,不拿出十几二十万贯,根本不可能买到有如此规模花园的大宅邸。
这也是当初魏家在县城外建别院的用意所在,县城狭窄,想要建成这样规模的后园,就算官绅世家也很困难。
母亲和胡大姐儿,都是第一时间看到笑吟吟走过来的范进。
“见过母亲。”
范进不想母亲和胡盈盈过来迎自己,大步向前,几步功夫便是到母亲和妻子身边。
不论自己现在如何成功,事业如何之大,又有多少朋友,多少尊长赏识。
在范进心里真正的亲人,也就是眼前这两位了。
“见过夫君。”
胡盈盈脸上也满是欢喜之色。
她现在快九个月了,到下个月肚子随时可能发动,这个时候丈夫回家毫无疑问是给她添了几分信心,否则妇人独自生产,哪怕眼前有婆母和仆役佣人,心里还是空虚的很。
在这个时代,这种事又是极为常见。
不要说自己生育,就算眼前一人没有生孩子的都是常见。
贫家小户,上午在地里干活,下午自己生娃的也是很多。
所以妇人在这时代生娃算是闯鬼门关,也有坐月子的各种规矩,实在是因为营养不足,卫生条件也不过关而慢慢产生的民间智慧,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定下各种规矩遵守,怕是死的人会更多。
范家这里当然没有这种忧虑,胡大姐儿营养充足,范进还将广州府城最有名的几个稳婆都提前请了过来,钱是照给,待遇从优,就是一定要将大姐儿给照顾好,生产时也能一切顺利。
范进对母亲和大姐儿笑了笑,说道:“这一次估计能在家呆一个多月,提前半个月往京师,迎接沈王殿下来广州之国。到京师后,最多十天半个月,就能先期返回,在广州准备迎驾之事。到时候,怕是要在广州置办宅邸,请母亲示下,您是到广州住,还是继续留在咱们这庄上住?”
范母想了想,眼神慈爱看向范进。
自己守寡带大的孩子,现在已经不是池中之物了。
“你带着大姐儿到广州去吧,”范母笑道:“我就住这里,熟人多,亲戚多,娘家的兄弟侄儿也能常见面,广州虽不远,他们这些人是不好去走动的,我就不去了。”
这个答案也在范进预料之中,这年头普通人想去府城,光是开路引就够麻烦了,范母在这里住着已经很是熟悉,眼下大宅在贵人眼里不过普通别院,但范母在这里住了近两年,一草一木都是辛苦经营种植出来,四周又全是熟人,亲戚朋友往来方便,是以不用多问,范母是不愿迁居广州。
范进笑道:“母亲爱住这里也好,反正也是极尽的,将来隔十天半月,儿子回来探视母亲一回便是。”
范母则道:“别的无所谓,媳妇不论生下孙子还是孙女,长大一些,得送回来给我带,不然我就不依判。”
母亲带小孩范进还是放心的,当下也是笑着答应下来。
按当时礼法,就算范进在广州为官,媳妇得留下侍奉老人。
如果嫌身边无人伺候,不妨纳妾。
范进这时候不可能往身边多招女人,女人只会影响他赚钱升官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他在老朱心里的形象。
就算老朱寿命不长久,只要这老爷子在一天,他就是大明所有人头顶的一方天,得罪不起的。
……
第二天天明,范进便是去玻璃工坊。
那里有新的可以发财的产品,等着范进亲自引领试验。
刚回家就得出门,范母和胡盈盈也是舍不得,不过玻璃工坊相隔只有十里不到,范进又是保证回来吃午饭,这才得以顺利脱身。。
第二百九十七 范记学堂
出门时,又是听到附近读书声。
范进绕了一小圈,往西走三里多,便是在工坊和村落之间看到了学堂所在。
三十多亩地,开放式学堂,大片的房舍错落有致,青砖青瓦,房舍都是自己工坊的泥作,瓦作,带着工人,佃农修筑而成。
因为知道都是自己孩子过来读书,修筑时是格外用心,看外观就是坚实异常。
连校舍相连空地都用青砖相连,然后种植着鲜花和修竹,知道的说是学堂,不知道的,怕是以为这是哪一个大官绅世家的乡下别院。
另外就是有校场空地,按后世体育场规格修筑。
有跑道和单双杠之类用来锻炼体魄,还有秋千之类用来玩耍。
范进是不希望自己的学堂里还教出成堆的酸丁,这里也是有言在先,头一年扫盲,识字和学算术。
然后慢慢精读,学律,令,格,算,慢慢深造。
想要学经义走科举的路子,可以在这里学一年之后,转入那种只教经义的学院,或是转入社学,村塾之中学习。
范家967工坊学堂,只教有用的实学,和科举之路无关。
这自是会令一些人不满,但范进自掏腰包建学堂,扫盲识字,学大明律令和书算财会,和大型商行会大量招收学徒是一样的做法,谁又有资格批评不成?
再怎么说,也是会使大批的睁眼瞎能够识字,在当时的社会渔轮来说,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任何一朝一代,兴学校,办教育,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本朝也是如此,兴办社学,国子监也就是以前的太学,这些事都是朱元璋亲力亲为,足见重视程度。
地方官的职掌之一就是教育,但那是教化之功,一是地方出多少节妇孝子,二是科举考试的成绩,这个确实是走了歪路,要范进来规定,就是扫盲,一年使多少人读书识字,这才是真正的教化之功。
说来惭愧,大明这样的文明古国,在识字率上最多是百分之五,实在是太低了。
清末时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虽然有印涮术和无数书籍,但由于各种原因,识字率一直没提上去。
而同时期没有维新成功的倭国,识字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了。
校舍并没有拉上围墙,并无必要。
图书馆都是从早到晩敞开的,提供免费的油灯照亮,给需要苦读的孩子自由读书,自由出入。
甚至是普通人,只要守馆舍的规矩,洗净手进入,不高声喧哗,爱惜书籍,就能随意过来看书。
所有工人,佃农,车队,只要经过这里都会轻手轻脚,不会喧哗吵闹。
这边的娃儿在读书识字,这是多神圣的事,怎么可能有人到这里来捣乱?
范家庄这一片,原本也是没有地痞无赖青皮混混之类,早就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了。
也没有游手好闲的人,要么在工坊,要么就是佃农,或者是护卫之类,范家的人手一直都不够用,这边能赚钱还在家甩膀子当闲人,怎么可能?
真有这样的人,各宗族都饶不了,开祠堂打板子,一回不行就两回,实在不行就沉塘了事。
这个时代,也就是城市里才会产生那些游手好闲的无赖闲汉,农村里基本不可能。
范进静静观看着这个跨时代的学堂,这也是自己的理念和后世经验才会有的产物,相比于纯粹的学经义的社学和县学,这里就是自己想要的学堂,更多的经世致用的人才会在这里涌现出来。
如果有可能,范进想在多年之后建设真正的大学。
不是国子监那种还是研习经义,钻在圣人经义里,一心只是为了当官的学校。
而是真正的钻研学术的学校,不光不会拘泥于儒学,还可以把诸子百家,包括海外的学术成功,不分东西南北,都可以拿进来研究。
哲学,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生物,都可以致知而闻达,大明重理学,明初在学术上相当僵化和保守,包括诗赋文学之道都被禁锢死了。
这是老朱的执政理念,范进不会在这个时候去作死冒犯。
等待将来吧。
小小火苗,必成燎原大火。
就在此时,校舍外围有人敲响了大钟。
每间校舍都冲出来几十上百的学童。
按六岁到八岁,九岁到十一岁,十一岁以上,十三岁以下分门别类,有大有小。
诸多学童都是往饭堂那边冲过去。
入学先上早课一节,然后吃饭,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到校场锻炼体魄。
这个时候的娃是最能吃的时候,蜂拥一下,近壬孩童都是往饭堂跑过去。
其中也有一百多娃儿,年纪都不大,都在十岁以下。
虽然大明并不如清季那么极度的封闭保守,十岁以上的女孩子基本上也不可能和这么多男童一起上学了。
毕竟男女有别。
这还是因为学堂这里供应早中晩三餐,另外学习过关的,每月有几十文钱的奖励。
钱不多,但也的这些小孩在家里当帮手的价值了。
省一天三餐的饭食钱,不要学费,也不要纸墨笔砚的钱,每个月多少能带几十文钱回家,这好事上哪儿找?
若非如此,肯定还是有不少人家,觉得上学意义不大,不如叫孩子早点下地学干活,过几年就是地里的一把好手了。
范进微笑着看着眼前的场景。
也是想起自己在后世求学时的情形。
一样的饭点,一样的嗷嗷叫着冲向饭堂。
范进索性也是进到饭堂,从后厨进去观看。
饭堂是五开间大屋,放着长条桌椅,每五间可容三百多人同时就餐。
打饭也是和后世一样,摆在柜台上放好了,学童们端着自己的碗,打一大碗粥,配两个巴掌大的馒头,小菜是虾酱之类的小菜。
每逢七加一次肉,可能是肉包子,也可能加了肉的面条之类。
饭堂是没有办法做的太精致,就这样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孩童中也是突然窜过来一个小男孩,远远就叫道:“范叔父,见过范叔父!”。
第二百九十八 世侄亲切
看到这孩子,范进也是展颜一笑。
魏好古啊。
相性符合,所以见面就感觉挺亲切?
魏好古对范进也是向来亲敬,魏文谦若是和诸友齐来,那是多半不带他,要是自己前来范家庄游玩拜访,多半就是带着魏~好古前来。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