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213节
当然还得在堂屋和偏厢都各放一盏煤油煤,当油灯点燃,明亮的灯光透过玻璃罩散发出来,柔和明亮的光线照亮自家房舍,看到亲戚朋友羡慕之至的眼神,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满足?
当然,备办齐这些,估计十来亩地的小自耕农不行,得最少三五十亩地,一年收入正常有五六贯,加上揽工和做些小买卖,一年有十几二十贯收入的中产小康之家,才能把这些东西都备办齐全。
十亩八亩地的自耕农,也就只能在摆件,器皿,或是镜子之间选一个了。
至于无地的佃农,或是城市贫民,这些东西就只能看看,范进定价再低他们也未必能买的起,再低也没有意义,这些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什么果酒,白糖,镜子,玻璃器皿,摆件,对他们来说,全部毫无意义。
范进暂且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人的温饱,甚至小自耕农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是极小~。
十来亩地,风调雨顺还行,粮食够自家吃的,还能出售一部份,再种些菜卖菜,担个扁担当个力夫赚些零钱,日子就过的去-。
只要遇到些灾害,旱灾,洪水,蝗灾,或是家里有人生了-重病。
立刻打回原形,积储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有限。
稍不小心,也就是得卖房卖地,从小自耕农沦为佃农,甚至是流民乞丐。
明中期之后进入小冰期,大量北方的小自耕农破产,甚至是几十亩上百亩几百亩地的中小地主也是破产。
因为朝廷并不赈济,反而加赋,大田主官绅把矛盾压力转嫁下去,不光是佃农和小自耕农倒霉,就是中小地主也有相当多破产的存在,人心尽失,大明传承乃绝。
范进在此时,没有办法兼济天下,他只能尽量在此时多照顾一些需要照顾的人。
尽用流民,便是眼前范进能做的事。
何况在别人看来,人力是一种负担,对范进来说,人力却是极为宝贵的资源。
这一次机会失去了就很难再有眼前两万流民蜂拥而来的大好事了。
要不是梁明道在广东掀起大乱,没有眼前这五万多流民,范进想组建三护卫,想用更多的工人,想造船厂,招募船工,水手,水师护卫,也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很难破坏,范进也不愿用水磨功夫,花费几十年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啊。
机会来了,就得抓住。
定低价,就得冲销量,就得扩大生产规模,用更多的人手。
同时有借口培训和留下更多的储备工人,慢慢的用到别的地方去。
严监生这廝,果然精明,眼光也很毒辣,能看的出范进的真实用意。
而现在当面说出来,当然是表现出忠诚不二的姿态。
所以范进也不需要说什么,只是一个微笑,轻轻点头,表示肯定便是可以了。
……
“见过范老爷,今天怎么到集上了,我等真是蓬荜增辉啊。”
“咱给状元郎磕头了。”
“老爹免礼,当年我还在你这里赊过糖葫芦呢。”
“哈哈,状元就是状元,记性真好!”
“啊也,范老爷来了,请到庙里喝茶,贫僧这里刚到的上好君山茶,请老爷无论如何赏光进来坐一会,也是贫僧天大的福份。”
范进从自家工坊里出来,往南没几里地就是王家集了。
眼前是一群群人拥过来,一张张笑容灿烂的脸。
有人打躬作揖,有人磕头,乱成一团。
往集镇的路上,有茶棚,小饭馆,酒楼,还有几家客栈,好多家骡马大店……这些骡马大店也是刚开不久,四四方方临官道的大院子,并不是说他们卖或租售骡马,而是可以帮着客人照顾骡马,涮洗喂料,精心照顾,这是专门为远程而来的客人开设的大客店,不是普通的客栈。
这种骡马大店,在明时文人的笔记中记录很多,最多最出名的就是泰山的骡马大店,因为到泰山敬香的客人多是远途而来,大量骡马需要有地方安顿,需要有人照顾。那些泰山的大店,照顾客人骡马毛驴,可以提供休息场所,还有酒菜宴席,甚至还有评书,小戏,一应俱全,也是明朝中期繁荣富裕的缩影之一。
范进这里,可以说是完全因为范进的一已之力改天换地。
犹记得自己去县里赶考参加县试的时候,从范家庄到王家集再到县城,十几里地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茶棚,除此之外,就是官道侧的一条珠江分支的河流,河堤,河滩,荒地,官道上偶见行人,多半是挑着货挑的货郎小贩,或是从城里卖菜回家的菜农,揽工的佃农,还有游村串乡的相士卜师,要么就是悬铃游走的四乡游医,除了这些人外,官道上荒寂无人,几里路看不到人烟是常事,这个时代原本人口密度不大,又有路引管制,人们饭都吃不饱,哪有空出门四处游荡?
四野无人,道路无人,村烟寂寥,这才是多半县和县之间,村庄集镇之间的常态。
而现在,三五步一个茶棚,十来步一个小饭馆,还有酒楼,客栈,骡马大店,从近县城的范家庄到这边集镇,十来里地,多了过百家饭馆酒楼店铺,到集镇外官道东侧的流民大营,更是店铺无数,繁荣景像甚至有些接近广州府城的感觉。
这就是范进一个人带来的变化!
而集镇之上,所有人都向范进极为热情的打着招呼。
倒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好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感受到范进带来的变化而心生感激。
这里人烟更稠密,生意更好做,菜好卖,肉好卖,鱼也好卖,揽工的人,轻松就能找到活计做,不需要象此前那样怀里抱根扁担,一坐半天才有活。活多了,可选择的余地大了,也可以多谈出几文十几文钱的报酬。
所有人兜里都有了余钱,商家买卖也就好做了,这样招募的伙计和用工人的机会也就多了。
范进知道这是一个小型的经济圈的良性循环,确实是自己的工坊带来的变化。
眼前这些人未必知道高深的经济学原理,但他们知道这就是范进带来的变化,这就足够了万!。
第三百零四 寺庙僧官,棉花
范进也是有些渴了,被僧官慧静引着到庙里吃茶。
附近茶棚的人一脸遗憾!
要是范状元老爷到自己棚里喝一杯茶,未来几十天生意都是好做。
却没想过范进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不去。
他又不能每个茶棚都喝一杯。
慧静这寺庙也是和范进有缘分的。
原本范进还要很久之后才中举,然后在这里卖鸡,后来知道中举兴奋的疯过去,被抽醒之后,就是在这庙附近重新梳了头发,洗了脸,迈步回家。
后来母亲去世,范家办丧事,也是这僧官过来办法事,放焰口。
还是有缘之人,且范进在这僧官手里买过地,彼此算是有些交情了。
“范老爷,请喝茶。”
“不必客气,僧官也坐下喝茶。”
禅房还是收拾的很精致整洁,两杯茶是用现在正流行的玻璃茶盏砌成,碧绿的茶叶在玻璃盏内上下沉浮着,茶香清幽浓郁,范进饮了一口,笑道:“这是今年的新茶罢,很是不错。”
得到状元大老爷的一语夸奖,慧静高兴的满脸放光,合什笑道:“老爷说的不错,确实是今年的新茶,还是得老爷家里的车行之利啊,今天新茶过来的特别早,比往常要早最少一个月左右。”
范进微笑点头,也是当之无愧。
广东这里是没甚好茶的,这年头流行的君山茶,吉安白茶,还有福建的大红袍之类,不管是白茶,绿茶,红茶,反正是没广东的份。
广东此时冬天也会落雪,气温也能到零下,但气候总体来说是温润炎热。
最重要的就是雨水多,入梅后几乎是每天都落雨,气候过于潮湿,所以不太适合种茶。
适合的是江南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天下好茶,大半出自这几个地方。
至于滇茶,现在尚未成气候,但云南地方得天独厚最适合种茶,所以未来最少西南地方是滇茶天下,进而西南夷到乌斯藏都是喜欢喝滇人红茶,进而引发了贸易昌盛的茶马古道,这也是后话了。
因为范记车行陆续向北推进,很多州县开通线路。
又不光只接大宗物流单子,小宗快递业一样也是接单。
这样对民生的影响力就凸显出来,原本按这个时代的物流,清明前后的茶叶得入秋前后才会陆续抵达广州,现在夏季就能送到,差不多提前了一两个月时间。
而且随着范记车行越开越多,辐射地方越来越广,各地的特产原本是碾转多日才能抵达,甚至永远不能贩卖到几百上千里外,将来也会大为改观。
商业原本就是互通有无,所以范进是无比重视车行物流,只有真正的大规模流通加上民间自发的大规模的多品种商业流通,才会逐渐打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使商业规模远超如今,也会使大明的财富盘子变大,普通百姓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
当然现在距离范进所设想的程度还差的远,路漫漫其修远兮……
喝了一杯茶,范进便是起身告辞,他是准备到集东侧看看胡屠户修的猪场就可以回家,母亲和妻子还在家等着。
再过一两天,范进就是准备去香山和东莞的海边勘查船厂和港口选址……其实范进内心早就有答案,但过程还是要走的。
在对面僧房廊檐之下,范进也是看到了一堆奇特物事。
如朵朵白云堆积起来,这是刚摘下来的棉花?
慧静上前,有些不安的道:“是寺里佃农堆放在这里的,实在是有污老爷清目,太失礼了。”
寺庙中常有贵人过来谈禅喝茶,所以象稻谷棉花这一类是要收到僻静处,象这样堆放在禅房门前,有身份的确实会不满,原本清淡雅兴怕是要一扫而空。
“现在已经收棉花了吗?”
“是啊,老爷,”慧静见范进有些好奇和感兴趣的样子,也是松了口气,赶紧答道:“也就是刚收,还没有去掉棉籽哩。”
这个范进也是知道的.......
棉花刚收下来这种状态叫籽棉,去掉棉籽之后的纯棉花叫皮棉。
三百斤籽棉出百斤皮棉,两者的价格是大为不同,不光是算折耗的斤重,还得算上去籽的人工钱。
棉花收获,先去壳脱籽,然后才能纺织成棉。
一匹最便宜的夏布是一贯钱不到,最便宜的冬棉布就是两贯钱,无它,就是看用棉花多少。
然后根据纺织的时间,用料,花式模样来定价,明万历年间有棉布价格,从最便宜的一两到最贵的二三十两一匹,用料,作工,染色,根据不同的棉布,价格也是不等。
慧静道歉,范进却是对这棉花兴趣不小。
后世广东是没有种棉花,或者是说没有区域种植棉花。
因为优质的棉花需要充足日照,气温暖和,日晒充足,然后昼夜温差大,少雨水,气温较干旱。
广东除了气温合格之外,其余的条件可以说全部不合格。
但在明初时,广东也是大规模的棉花种植区,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因为后世棉花基本上就是在西域地区种植,那里气候条件更适合。
但在前元时,就是在江南一带,还有广东,广西等地设立产棉花,大力推广4.0棉花种植。
可能蒙元统治者感觉,这种东西原本就是南人弄出来的,就叫南人负责比较适合。
在前元时,广东这里还有木棉提举司,每年定的额度是在两广要收取十万匹左右的棉花份额。
这就不少了。
一匹布,如果是薄夏布得二十斤重,得六十斤籽棉脱棉而得,光是夏布,广东这里交五万匹来算,一年得收获籽棉三百万斤。
这个数字肯定是远远不止,估计元末明初时,广东棉花种植收获产量得在五百万斤左右。
听着是不少,但广东此时最少有一千五百万左右的人口,这点产量每人平均才三两多,够干吗使的?做条裤子都不够!。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