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明君

万历明君 第168节

  随后,又有右都御史霍冀、礼部侍郎马自强、户科都给事中蔡汝贤,等七八人,都不同程度地出列附和。

  朱翊钧静静看著这些朝臣。

  其中有抵触海瑞的,也有单纯怕皇帝搅乱科举的。

  此前他就想过阻力很大,没想到阻力这么大。

  他又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的张居正。

  心中不免叹息,内阁恐怕也不愿意看到海瑞爬到三品以上,那已经是入阁的门槛了。

  吏部侍郎申时行左右看了一圈同僚态度,有了决意,当即出列劝道:“陛下,不若还是给海御史父母祖上荫官?”

  朱翊钧不置可否。

  便在此时,吏科都给事中栗在庭也上前一步。

  义正辞严地劝慰道:“陛下,臣也以为赐同进士出身,有些不合祖制,有破坏科举之嫌。”

  “臣建言,不妨效晏殊故事,赐海瑞参与明年春闱殿试!”

  话音刚落,朱翊钧立刻开口,不给人插话的机会。

  高声自责道:“众卿说得在理,进士出身,靠的乃是才学,不应轻授。”

  “那便从了栗卿的意思,著其明年春闱,一同参与殿试罢。”

  “往后,便看其才学了。”

  群臣对栗在庭怒目圆瞪。

  这是哪门子劝谏!殿试又不会黜落!

  此前,宋朝的张元在殿试中被黜落,叛逃西夏,直接被授予了宰辅之位。

  而后直接领著西夏,给前宋狗脑子都打出来了,光是好水川之战,就杀戮了上万人,战后更是题诗嘲讽,落款“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给宋廷气得茶饭不思。

  有这一例在前,大家也就明白,有本事的人,最好不要使其怀才不遇,这种人多了,是要出乱子的。

  于是,往后殿试,便只排名列序,不再黜落。

  栗在庭这提议,还是要赐海瑞进士出身,只是将流程合法化了。

  乃至于先前朝臣说流程不合规制,都像是皇帝在故意钓鱼。

  都御史葛守礼则出面附和:“圣明无过陛下!”

  通政使何永庆、吏部右侍郎温纯等人,也一并行礼认同。

  这时候,内阁也不得不表态了。

  张居正迟疑半晌,出言道:“陛下,海瑞自是有功的,不过吏部既然已经给予了官职上的封赏,若是再开恩殿试,会不会有些过了。”

  他与海瑞实在合不上。

  性情上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政见不同。

  张居正就怕这类身怀清誉、做事不留余地之人,进了中枢搅乱大事。

  此次南直隶的事,听闻高拱出面要替皇帝分忧,却被海瑞拦了下来。

  他看在眼里,心中更是明白,对于海瑞而言,明朝的大局,根本不被放在眼里,此人的眼中,只有皇帝和百姓。

  这种性子不能调和阴阳,是不适合进中枢的,一味站在皇帝的立场,只会使得百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恶化。

  皇帝还未开口。

  坐在御阶下方矮墩上的徐阶,突兀起身:“元辅有所不知。”

  “今次南直隶办案,海瑞居于首功,我这把老骨头,并未有半点功劳。”

  这是在推功给海瑞,如今迎合君上,又不必担忧自己位高难封。

  朝臣纷纷向徐阶看去。

  不少人忍不住瞥了一眼皇帝。

  又来?

  要是不让推功给海瑞,是不是又准备用徐阶回朝,来威胁大家伙?

  张居正也是一滞。

  虽然是老师,但他可不想徐阶回朝。

  这时候,朱翊钧终于开口:“元辅,都察院立功艰难,往后更是如此,朕不忍苛待重臣,如今稍稍开恩,也是为表心意。”

  听了这话,张居正神色略微开霁。

  都察院立功艰难自然是假的。

  皇帝这是告诉他,并不打算让海瑞入阁,而是为了都御史的位置,给海瑞铺路。

  若是如此……倒尚且还能接受。

  都察院,是海瑞最好的去处了。

  想到这里,张居正这才躬身:“陛下思虑周全,是臣无状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

  内阁同意了,事情就好办了。

  “那便如此罢。”

  “对了,徐阶徐卿,朕留他在京,以备咨知,再荫徐璠尚宝司卿。”

  申时行等了一会,见没人再给皇帝顶回去,便躬身应是。

  说完此事,环顾殿内。

  朱翊钧顿了顿,咦了一声:“杨博杨卿呢?今日未来早朝?”

  张居正回话道:“杨阁老疾病愈笃,已是无力起身,前几日上了致仕的奏疏后,便再未入宫。”

  朱翊钧叹了口气:“又一肱股重臣要远朕而去。”

  他吩咐一旁的张宏:“让太医院去看看,若是药石难医,便替朕批红了他致仕的奏疏罢。”

  “对了,若是要回山西老家,让太医王文礼、宋照和随行照顾,否则朕放心不下。”

  吩咐此事的时候,余光看到张四维,一副抑制不住激动的神情。

  心中暗暗摇头。

  他稍微收摄心神,说起正事:“说说的土蛮汗的事罢。”

  朱翊钧此时,终于将目光看向今日初上廷议,却一言不发的兵部尚书,王崇古。

  他征询道:“王卿对此可有什么建言?”

第89章 间构嫌隙,宥坐之器

  王崇古,嘉靖二十年进士,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论履历,他从应天府到福建,从陕西到宁夏,一路从兵备副使,做到总督之位,亲历行阵,军谋边琐,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将才出身。

  论功劳,他追倭出海、大败吉能、整备宣大、乃至俺答封贡平息边事,能做到策勋告庙,荫胄旌功的,如今也只有殷正茂能相提并论。

  论才学,既不缺大局眼光,又有文臣底蕴。不说奏议,光是漫稿、文集也不在少数,可谓文武双全。

  就这样的能臣干将,却又是一位私心极重、贪婪无度的朋党小人。

  王崇古仗著身份地位,以及俺答封贡的威望,与朝中的同乡守望相助。

  在内,则有杨博、霍冀、石茂华、张四维等人,提拔晋人、掩过饰非。

  在外,便是王崇古仗著把守边镇门户,与内附的俺答汗勾结,挟寇自重。

  让他入京,一直拖沓到改元后。

  而昨日刚刚赴任兵部,就马不停蹄组织部议,准了宣大、山西增加主兵料草的提议,送去了内阁。

  一匹马加银一两上下,三镇马骡凡七万六千四百余计,那便是加银六七万两。

  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加草料了,不知道是马不够吃,还是这位王尚书不够吃。

  总而言之,这是位有真才实学,却并不好使唤的能臣干将。

  今日廷议王崇古存在感极低,一言未发,似乎在出神。

  他身形高大,面容儒雅,颇有儒将之风。

  胡须修剪得整整齐齐,却还是掩盖不住久在边塞的风霜,皱纹深陷,似乎里面全是北方的尘土与敌寇血肉。

  只静静站在那里,就有一种温文的文臣风度,以及坐镇大营,指挥若定的沟壑与干练。

  王崇古此刻骤然被皇帝点到,下意识抬起头,迎上皇帝的目光。

  朱翊钧温和开口道:“王尚书受任岩疆,练达兵备,又长年与鞑靼来往,想必自有一番独到见解。”

  “这封赏,朝廷是当给不当给?”

  王崇古闻言,缓缓下拜:“臣以为,皆在两可之间,全赖陛下圣裁。”

  他悄然看了一眼殿上的小皇帝。

  方才他思忖别的事情,倒是没来得及打量这位少帝。

  在入京之前,他已经听过太多关于皇帝的传闻。

  睿智天成、英明早断,几乎让他耳朵都听起来了茧子。

  不说信不信的问题,至少也是带著好奇的。

  如今得见,在举止谈吐上倒是没得挑剔。

  朱翊钧追问道:“朕居于深宫,不晓边事,正要问过王尚书。”

  不管王崇古为人如何,他都是北方边事的专家,专家兼兵部尚书,要是没点说得的建议,那就是不给面子了。

  王崇古斟酌片刻,终于开口道:“陛下,以臣愚见,若是些许赏赐就能使百姓免遭兵戈,使将士不必捐躯,那便是值得的。”

  “不过……前提是得给对人。”

  此前入京,王崇古最为担忧的,便是皇帝对他有成见,是想将他骗进京诛杀。

首节 上一节 168/3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