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111节

  也就意味着雕版印刷还处在萌芽之中。

  李承乾自是要准备把这件大事给提前了。

  先雕版后活字,一次性把印刷技术变革到位。

  不过,李承乾并不着急,事情要一步一步的来。

  太过刺激某些势力集团的神经,就怕消化不了了。

  ……

  造纸试验的事情,丢在一边。

  李承乾开始关注,由唐俭负责的遴选新军人才。

  他也明白,唐俭呈给李二的军事思想指导,是得到认可了的。

  经过多轮的考核后。

  二十个士子脱颖而出,并得到李二的接见。

  其中自是包括裴行俭,李敬玄等人。

  大唐军制,没有百人的队伍。

  只有队一级,是一百五十人。

  三千新军,二十人刚好符合。

  不过。

  许多落选的士子,很是不甘心,程知节招募三千良家子的时候,不少士子竟是也跑去报名应招了。

  还不少。

  有上百人。

  这可把不少人给震惊到了。

  不是,你们这些士子,疯没疯够是吧。

  还跑到军中来撒野了?

  面对这些应招士子,程知节都不敢擅作主张,他怕这些人背后不满,也怕士子闹事。

  到李二那里,也是犹豫再三,还是唐俭说的,既然招募良家子,难道还有比这些士子更好的?

  李二这才同意招募这批士子。

  士子们欢呼,仿佛是做了一件天大的事。

  程知节脸黑,就冲这些士子的脾气,他就知道军中肯定是一堆硬茬子。

  “哈哈!”

  李承乾都忍俊不禁,唐初士子真够性情的,选不上,那就换个赛道。

  “这些都是士子,进了新军,也不会是底层将士,估计都是伙长队正起步。”

  长孙冲说道:“要是等到练兵结束,家里出面,说不定还能更高。”

  “都是人才啊。”

  李承乾感叹,他是双手赞同的,士子越多,那新军的前景就会越好。

  估计这会儿,唐俭人都要笑麻了。

  二十个手下少的可怜,再多上这么多士子混在新军中。

  这算下来,有一百多士子,他的新军的声音,绝对不会小了。

  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造纸的官署是什么。

第91章 给士子们上个光环

  接连多日都是好天气。

  李承乾喜欢沐浴在这种暖阳下,整个人都显得尤为惬意。

  他不理朝事,也不管外界。

  在东宫过得很是悠闲。

  脚下趴着的是黑白大将军,这小家伙成长的还是有点迅猛,个头变大不少。

  李承乾很喜欢撸它,就跟撸猫一样,每次都招惹大将军不满的呀呀呀叫个不停,才轻轻给它一巴掌,笑骂一声孤撸你还不愿意,才肯罢休的。

  不过,还是得益于东宫驯兽的老人,不知道调教个什么猛兽,把蚩尤坐骑训教的服服帖帖,从不敢对李承乾龇牙咧嘴,反而是憨态可掬,成天卖萌。

  孙思邈坐在小凳上,撇着头,用药熏着李承乾的病脚。

  “殿下,冬季才过,春日暖阳,最是养人,多吸收点阳气再好不过。”

  他抽空说了一句,顺带着给李承乾翻了个脚。

  李承乾应道:“是啊,春日万物复苏,一切都在散发着勃勃生机。”

  “孤虽在深宫,却有一种万物竞发犹在眼前之感。”

  闻言,孙思邈不由一笑,“殿下眼界高瞻,胸怀天下,有此之感,实属情理之中。”

  “不是孙先生,何时你竟会如此溜须拍马了?”

  李承乾调侃道:“孤可不吃这一套啊。”

  “草民都八十多了,早就过溜须拍马之龄,他人都以草民说的话,发自肺腑。”孙思邈摇头,“就殿下不肯相信。”

  “这脚啊,草民觉得还是该多几个疗程才是。”

  “哈哈!”

  李承乾仰头大笑,这老头儿越发有意思了。

  长孙冲也是忍俊不禁,暗自偷笑,这孙先生还是够性情啊,也不怕殿下抬脚就给他一下。

  但这么大年纪,殿下也不好动手,真要踹坏了,谁给他医治不是。

  “孙先生,都说老顽童老顽童,我看你是越老越少,越长越小。”

  李承乾感叹道:“怪不得先生如此高龄,身体康健,与四五十之人相差不远,甚至有过之不及的。”

  “心态好,心情好,身体才好。”

  孙思邈失笑,道:“殿下谬赞啦。”

  “草民也不过是吃得下,睡着的罢了。”

  “吃得下,睡得着,就是大福啊。”

  这个年代,有多少人是吃得下,睡得着的。

  “孙先生。”

  李承乾唤道:“过几日,我会奏请陛下,在东宫开设济世馆。”

  “你为济世馆大学士,一应事宜,都由你操办。”

  “济世馆的所有开支,都由东宫承担。”

  “你专心医学,汇天下名医高手,集各家各派医学典籍,编撰一本医学大典,同时编撰成教学,用于传授教导医学生。”

  济世馆开设的各方条件都成熟了。

  他也不准备再等下去。

  医学跟教育一样,是只见进,不见出,短时间是难以见到成效的。

  只有长年累月的坚持,才会有成果出来。

  培养一个医学生,更是千难万难。

  尤其是靠经验见长的中医,需要年月去堆积,大量的病症经手,才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诊断方式。

  “殿下……!”

  孙思邈动容,他每次跟李承乾药熏之时,总是能听到殿下跟他说的医学展望。

  他豁然看明白,一人力薄,众人才力长。

  以前走的路,是遵循他本心医德,想要医治更多的百姓。

  可回头看来,他一辈子行医,面对天下千万百姓,终究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

  只有像殿下说的,要想天下人人都有所治,有病可医,有药可用。

  就要靠朝廷的力量,就要靠众人拾柴,培养更多的医者出来。

  “济世馆责任很大。”

  “肩负编书育医,还要开拓创新,找到更多医治病症的手段。”

  李承乾很有耐心的说道:“天下婴儿,十之四五早夭,孕妇产子,一尸两命的情况也不少见。”

  “大唐兴盛,陛下要开创古今未来不可见的盛世。”

  “人口乃是重中之重。”

  “先生,济世馆开设后,你可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研究,如何能减少孩童的早夭,如何能尽量避免出现一尸两命的情况。”

  古代孩子早夭,几乎是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就连皇室,王公贵族,豪门大族都无法避免这一厄难。

  出现这一原因,一个是战乱,另外一个是生活环境恶劣,最主要的还是医疗问题。

  一旦孩子感染上疾病,全靠八字是否命硬。

  抗得过生,抗不过死。

  天花,更是婴幼儿最大杀手之一,只要是感染天花的婴幼儿,普通百姓忍痛放弃,富贵人家也是无能为力。

  李承乾知道对付天花的办法。

  那就是牛痘。

  只不过,牛痘是否能预防天花,并不是说说就令人相信的。

首节 上一节 111/4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