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158节
与此同时。
东宫一事在长安传出,迅速发酵,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士子们疯狂奔走,争相传告。
大街小巷疯了一般,涌上街头,他们不约而同的朝着承天门外而去,站在不远处,望着飘扬的国旗,不断呐喊。
随着时间推移,百姓越来越多。
这四句话,不论是士人学子,还是名士大儒,又或者是普通百姓。
他们都能够从中感受到,强烈的精神追求,远大的理想抱负。
太子是对他们说的。
是对全天下人讲的。
他们如何能不激动?
“殿下!”
“百姓们聚集在承天门,高声呐喊殿下四句。”
“他们都像是疯了一样。”
长孙冲又惊又怕,不敢相信名士大儒,士子学生,普通百姓,竟然有一天能站到一起,喊出共同的口号。
“什么?”
李承乾傻眼了。
他没想到,给大唐上个超级光环,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你们是不是有点太过夸张了?
“走!”
“去承天门。”
“不,从通训门过去,等陛下。”
李承乾镇定道。
事情闹的有点大,超乎他的想象。
他不能自己一个人去解决,李世民那边肯定也知道了。
与李世民一起去,是最好不过。
他要单独过去,反而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真的是……。”
李承乾有点哭笑不得,大唐初期百姓,精神世界是不是有点太过空洞了啊。
几句话就能撩拨得他们欲罢不能,高潮迭起的。
不过,转念一想,又能理解了。
隋唐之前,汉王朝可是遭受过史无前例的危机,汉人差点灭绝,思想文化几乎出现断层。
隋朝建立,还没来得及在思想文化上进行重建,二世而亡。
唐朝建立,又面临内忧外患。
李世民得位不正,导致内部一系列思想文化体系,无法有效确立。
外部又要频频用兵,根本没有时间把重心放在思想文化上。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唐初时期的文人,实际是迷茫的,找不到方向。
在思想文化混乱的背景下,李承乾的四句,不亚于为他们指明道路,找到前行的方向。
可以说,这是为大唐文人,千万百姓带来了精神指导,注入了精神动力。
你说他们能不激动兴奋吗?
当李承乾的步撵,从通训门抵达太极殿广场,就见到李世民与一众大臣赶来。
李世民的眼神是复杂的,他在认真审视,自己的嫡长子。
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标准。
一个四言,撩动大唐人心弦。
以至于在承天门外自发聚集,高喊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承……承天门外,百姓汇聚,乃是民心昭然。”
“太子与我一同前去,顺应民心……。”
李世民还是没敢把亲近的称呼喊出口。
他不知道怎么的,面对李承乾有点不太自信。
怕他冷脸相对。
怕他并不领情。
“是!”
李承乾无所谓李世民的态度。
一行人登上承天门城楼,一眼望去,承天门大街乌泱泱一片,人山人海。
有博士,名士,大儒,有士子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的长安百姓。
甚至你能看到,站在边缘或者稍后的商贾小贩。
人人神色激动,举手高喊。
“大唐万年!”
李世民胸腔有一股豪情与骄傲,跃然而出。
他伸出一手。
禁军将士开始跺脚震地。
百姓们开始安静下来,看向承天门的天子。
“拜见天子!”
“天子万年!”
呼啦跪下一片,山呼万年。
李世民神色潮红,有着难以言喻之感。
“免礼!”
李世民开口,站在他身边的李承乾,发现李世民的声音,竟然有些颤抖。
“谢陛下!”
百姓起身,殷殷的看着大唐天子。
“朕的子民。”
“你们的心意,朕感受到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世民高声,道:“朕在此,将以此四句,作为朕的志向与目标。”
“此生将忠实践行,夙兴夜寐,不敢懈怠!”
“朕的子民,你们也当奉行这一崇高信念,远大理想。”
“朕与尔等共勉!”
好!
李承乾暗自叫好,为李世民点赞。
他本来就是想大唐百姓,认识到自己肩负何等重大的使命。
自己说的,可没有李世民站在承天门上,郑重对百姓的承诺,并赋予给百姓的使命责任,更加有份量,更加有意义。
可以说。
今日承天门事件传开,大唐人人将彻底奉行这一理念。
“陛下圣明!”
群臣当即跪拜高呼。
百姓们再次跪下高喊。
整个承天门,在这一日,注定为成为史书上浓墨重彩一笔。
在后世产生的影响无穷无尽。
李承乾发现几个史官,跟疯了一样,一个比一个书写的动作快。
恨不得把此时此刻的场景话语,一字不落的全部记载下来。
他真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也没想到百姓的激情会这么饱满与冲动。
不过也好。
从李世民口中确立,算是彻底给天下百姓打上无可抹去的思想钢印。
有了这一道思想钢印后,大唐的发展会如何,思想文化会有什么变化,他不得而知。
但他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往后许多事情,都不用再去考虑,古人前贤怎么说。
我们现在要为天地立心,你古人前贤说的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要承上启下,也要探索发展。
简而言之,这是解放思想,解开思想枷锁,解开思想禁锢。
以后面对顽固不化的守旧分子,举起什么不尊圣贤的大旗。
上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