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249节

  高士廉指着外面,气骂道:“不过是欺世盗名之辈。”

  “他何等何能,敢窃据这等名望的?”

  “我是他的舅公啊,我也是尚书省的右仆射。”

  长孙无忌见舅父这般失态,叹息道:“舅父,冷静点,事已至此,还能有什么办法?”

  “我找太子要说法。”高士廉道。

  “要什么说法?”长孙无忌急切的加重语气,道:“要什么说法!”

  “舅父,你难道是真的忘了,当时在显得殿,高明说要尚书省作报告。”

  “你当时不说话,置太子于何地?”

  高士廉气道:“你在帮太子说话。”

  “我不是在帮高明说话,是就事论事。”长孙无忌道:“如果不是魏征站出来,房玄龄怕是也不会领这差事。”

  “说一千道一万,太子是先把机会给你了。”

  “你是尚书右仆射,太子没有点名让房玄龄去,就是希望舅父主动接手。”

  “可偏偏你却一言不发,这能怪高明吗?”

  长孙无忌苦口婆心的说道:“怪不了高明一点。”

  “那他为何不说有报纸?”高士廉反驳道。

  “舅父,你怎么被气糊涂了,高明为什么要说啊?他不就是看谁能主动接手,谁就享受这份名誉吗?”

  “再者,真要说了,房玄龄与舅父抢怎么办?”

  “你能想到的,房玄龄就想不到吗?”

  “你还教训起我来了,你在太极殿上,太子为难你的时候,你这么快忘了?”

  高士廉气愤的说道:“你还是想想,民部那八千万怎么在一年内实现吧。”

  “滚蛋!”

第174章 长孙无忌心思,流放之路

  长孙无忌怎么可能走,他也知道高士廉在气头上。

  任谁错过这等可名望大涨的美事,心里都不会平衡。

  哪怕自己是可在史留名,可谁会嫌弃更胜一筹呢?

  高士廉的心情也平复不少,没有刚才那般激动,他品着茶,一言不发。

  长孙无忌道:“太子未尝没有敲打的意思,他可能是在为那事表达不满。”

  高士廉点头,喟然道:“应该是了。”

  “是我没办好。”

  为太子选美人,却闹成那般局面。

  太子丢脸,山东士族那边也没讨到好。

  这简直是一件极其错误的政治行为。

  甚至演变成为一次极其严重的政治斗争。

  他高士廉犯下了,他自己都难以接受的过错。

  “不过太子还是念着亲情,给了舅父机会的,只不过当时舅父的反应,让太子更加不满。”长孙无忌道。

  当时,太子没点名要房玄龄,大概的意思,就是在情况不明的背景下,给高士廉一个机会。

  因为毕竟是舅公嘛,都这么支持太子了,肯定是要为太子的主张摇旗呐喊。

  可高士廉却并没有,等到魏征横插一脚,出言激将,他也没有表态,反而逼得房玄龄在那般情况下,硬着头皮站出来,领了做报告的差事。

  从站队来说,他只想着自己,政治觉悟错误。

  他根本没意识到,太子发话,不管会带来什么后果,他自己都该无条件的发声支持。

  可以说,归根结底还是高士廉私心作祟,没有摆清楚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把机会拱手让给也不愿意的房玄龄。

  高士廉仰头靠着椅背,闭目假寐,但神色却很痛苦。

  “如今,朝中当臣子的,我们这些当外戚的。”

  “是夹在陛下与太子之间做事。”

  “不说左右为难,但也多了一个要体恤的君王。”

  “许多事情,不像以前那么随意简单。”

  “还要多多的考虑君王,少考虑自己。”

  “做好君王要做的事情,才是自己的本分。”

  长孙无忌缓缓的说道:“尤其是我们这些外戚。”

  “陛下对外戚插手,百官对外戚干政,都有极大的抵触。”

  “我这次能坐上民部尚书,有陛下压下议论,也有太子的抬举。”

  高士廉没有说话,他也明白关节所在。

  长孙无忌的起复,绝对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背后若没有太子的推动。

  想要出山掌权,是绝无可能的。

  别看高士廉是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也能在李世民跟前进言献策,实际上能帮到高士廉的,并没有长孙无忌任民部尚书的更多。

  长孙无忌当尚书掌权,无形之中也加重高士廉在朝中的话语权。

  长孙无忌说到的本分,就是对太子的信任与支持。

  连对太子的信任与支持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外戚?

  “大朝议上,太子逼我代民部许下承诺,定下了八千万贯的收入。”

  “其实是太子要我想办法坐稳民部尚书的位置。”

  长孙无忌说道:“我要不说这个数,陛下会欣喜?陛下面对群臣的非议,怎么堵住他们的嘴呢?”

  “又如何能让陛下安心的,让我坐在民部尚书的位置上?”

  “八千万,是我对陛下任命重用的回报,也是告诉群臣,我的能力只高不低。”

  “只要明年,八千万落实完成,谁还敢对我说三道四的?”

  “有八千万的目的,至少明年,我的民部尚书位置,是不会动摇的。”

  他道:“舅父以前还劝说我靠拢太子,如今我做到了,舅父却是老糊涂,反而要与太子背道而驰吗?”

  高士廉这才睁开眼眸,与长孙无忌对视些许,道:“看来我是真的老了。”

  “等年一过,我就去找太子,去找陛下。”

  “告老还乡吧。”

  长孙无忌果断摇头,道:“不能舅父。”

  他上去抓住高士廉的手,急切的说道:“给我一年的时间,舅父再撑一年。”

  “只要一年,我把民部八千万收入做到,就有可能以此坐上右仆射的位置。”

  “我现在还欠缺火候。”

  高士廉沉默,对这个外甥的心思,他很清楚。

  到手的权力,不想就这么放弃,还想爬得更高。

  “你就这么有信心?”他问道。

  “我并无绝对的把握。”

  长孙无忌道:“但我要先去太子那里,知道太子的心思。”

  “高明绝对不会坐视不管的。”

  高士廉道:“我还是要向太子,陛下表明心迹的。”

  “我都快七十了,精力是跟不上了。”

  “你也不用担心,陛下与高明,肯定不会这么轻易答应我的。”

  “也是该给你让让位。”

  “希望能如愿以偿吧。”

  ……

  贞观十七年,在长安城喧嚣之中到来。

  年关之际,各处都是喜庆洋溢,报纸的出现,为这年节,更添一份噱头。

  不管是合家团聚,还是走亲访友,都在谈论报纸的内容。

  李承乾如往常一样,带着一家人去太极宫团聚的。

  今年格外热闹,因为皇子全部都在。

  李世民见到这么多子嗣,很是高兴,喝得伶仃大醉才肯罢休。

  李承乾也饮的微醺。

  他是不怎么喜欢喝酒的,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喝一点。

  “舅舅,等大年过了,你到东宫来一趟。”

  李承乾说道。

  长孙无忌点头,旋即看了一圈,神色有些复杂,不知道怎么言说

  皇子公主,今年全部都在。

  却独独缺少了他的妹妹。

首节 上一节 249/4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