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449节

  玄奘道:“还请殿下应允,小僧想回到天竺去。”

  “哦?为何?”

  “经没带。”玄奘道:“当时突出王城,护送正使,事发突然,走的匆忙。”

  “小僧在天竺抄录的佛经,都没有带上。”

  李恪惊讶道:“什么?”

  玄奘有点诧异,道:“小僧想回去把佛经取回。”

  他当日见到王玄策后,就被送走,并没有随大军去往中天竺王城。

  “不。”

  李恪道:“你抄录的佛经?”

  “是。”

  “原本呢?”

  玄奘微微摇头,“抄录已经便是天大的相予,小僧怎敢奢求原本。”

  “有抄录佛经,小僧已是心满意足。”

  李恪道:“玄奘大师,你佛法还是需要继续精研啊。”

  “我大唐佛门大师,去天竺求取真经,不给原本,却让大师抄录。”

  “此何等狂悖无礼,视我大唐如无物。”

  他沉声道:“抄录本不要了,你径直去天竺国,拿原本便是。”

  “你记住一点,我大唐天军,不管唐人在何处,都是你最坚实最牢不可破的后盾。”

  李恪指着殿外,霸气的说道:“去拿。”

  “原原本本,一本不落的随便拿。”

  “带不完的,你去找王玄策。”

  “谁若是敢阻拦你!”

  他顿了顿,眼眸凌厉,道:“那就是得罪本王,获罪大唐。”

  “用你的话来说,原谅他们是佛祖的事,本王只负责送他们去见佛祖!”

  玄奘微微一愣,有点不太习惯吴王突然的强势。

  但旋即他又高兴起来。

  吴王这霸道,他是太喜欢了。

  什么手抄本。

  我要原本。

  玄奘带着笑意下去后,有官员道:“殿下,这玄奘到是个妙人啊。”

  “说出的话,倒是惊为天人。”

  “不知道本土的佛门,听到玄奘的话,是不是会认为离经叛道,欺师灭祖呢。”

  哈哈!

  在场人皆是不由一笑。

  就冲玄奘的那句话,就会颠覆佛门一向以来的坚持,会改变许多观念思想的。

  李恪也是微微含笑。

  他刚才不过就是在试探而已。

  看看玄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和尚。

  如果没有什么独特之处,那就随便打发了事,不会过于重视。

  但眼下却不同。

  玄奘给他的惊喜很大。

  他不由想到,太子兄长听到这一席话后,会有什么反应。

  相信会很有意思吧。

  “殿下,玄奘该如何安排呢?”

  有官员说道:“如今朝中格局,对佛门多是不喜。”

  “若是让玄奘归朝,宣扬佛法不好,也怕是会横生枝节。”

  李恪微微颔首,他也很清楚,朝廷在打压寺庙道观。

  这时候弄个玄奘回去,那是给兄长,给父皇添堵。

  自己也特别不懂事。

  “本王自有安排。”

  李恪道:“将苏成一事,事无巨细上报朝廷。”

  “为苏成请功!”

  ……

  长安。

  东宫。

  狄仁杰从宫外回来,脚步急匆匆来到殿内。

  “殿下,吐蕃送抵尚书省与兵部的急递。”

  李承乾一听到兵部,就知道李恪动手了。

  要调动兵马,肯定要知会兵部的。

  他接过来一看,果然如此。

  “三郎倒是动作快啊。”

  李承乾感叹了一声,旋即目光落在一人的名字上。

  苏成!

  他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给了李恪出动大军的理由。

  这个理由,是给外邦邻国看的,更是给朝中大臣们的交代,也是给天下百姓的说辞。

  我大唐正使在天竺国身死。

  大唐必须要血债血偿,以慰正使在天之灵,以正大唐威严。

  “嗯?”

  “玄奘?”

  李承乾很是惊讶,这个和尚可是太出名了。

  只不过,他很早以前就偷渡出国。

  “没想到,这玄奘还有这一面。”

  “不错不错。”

  李承乾连连点头,看到他说的话,更是仰头大笑。

  什么是高僧?这就是高僧。

  思维底线,不是一般的灵活。

  就单单从这句话,他玄奘的成就,会更高出一大截。

  更重要的是,他会影响到佛家思想。

  “原谅他是佛祖的事,我只负责送他们去见佛祖。”

  李承乾笑着问道:“怀英,你觉得这话如何,有什么看法?”

  狄仁杰意简言骇道:“惊为天人!”

  “这不是得道高僧,都说不出的佛家偈语来。”

  “学生觉得,这玄奘的佛法大成,俨然有一家之象,自成一统。”

  李承乾道:“不错,是有这么点味道。”

  “殿下,玄奘要归朝讲经说法吗?”

  “这倒是不清楚,三郎倒是没有说下文,估计他另外有安排吧。”

  玄奘归朝,必定会宣传佛法的。

  李承乾不太愿意也不抗拒。

  思想这东西,堵是堵不住的,受环境背景因素,会被塑造成相适应的。

  比如说当下的和尚,不是只吃素,他们还吃肉。

  但等到以后,佛门就把不准吃肉杀生,成为最重要的戒律。

  李承乾可以把佛门思想在他手上,塑造成他想要的。

第294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税务司的第三把火

  李世民就吐蕃的军事行动,召集大臣议事。

  李承乾也参与其中。

  对待此事的反应,大臣们并没有太多不同的意见。

  几乎都是赞成收拾的。

  正使都死了,不管是一心求死制造理由,还是天竺国胆大妄为。

  事情都发生了。

首节 上一节 449/4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