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第143节

  由大同出发,经阳和卫、天成卫,进入北直隶怀来卫,再经八达岭,攻克居庸关,最后沿关沟直下,直抵京师。

  这条路线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可以绕过宣府,让不善攻城的草原兵马更快的抵达京师。

  兵马一路前进,路上经过的阳和卫和天成卫都没有太多抵抗能力,被草原兵马轻松击破。

  在路上,草原大军正好遇到宣府的援兵。

  宣府的一万五千名援兵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都不是草原大军的对手,尤其是在野战中,根本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草原有一名将领,头戴假面,手使银枪,异常骁勇,一个回合便冲散敌阵,宣府援兵直接溃败,被俘虏大半,只剩千余人逃回宣府。

  草原兵马随后一路猛进,势如破竹。

  五六天后,大雪。

  草原兵马兵临怀来卫。

  此时,草原兵马距离京城的位置已经非常接近,攻破怀来后,只要再过八达岭和居庸关便可直抵京城,而八达岭的守军不多,因此只有居庸关的防御能力相对出众。

  隆庆帝这次真的慌了。

  一夜之间,局势竟糜烂至此!

  京师地区根本没有多少兵马,边军兵马来不及召回,王子腾部还在路上,此时若草原打到京师,只怕社稷危矣!

  朝中满朝震动。

  有人主战,有人主和。

  亦有人主张南迁洛阳。

  程范、崔枢都慌了,也顾不得再争权夺利,纷纷命人在暗中运送家资。

  而相比于程范、崔枢的慌张,郭白更加冷静。

  郭白有着淮阴军作为后盾,其子郭铄在方永手下身居要职,因此郭白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危。

  相反,郭白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沧海扬尘,神州陆沉,青毡飘絮,民族危亡,值此江山社稷垂危之际,他大熙忠良,朝中重臣,难道不应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吗?

  比如,召唤一位德行出众又实力非凡的人进京勤王,挽救大熙社稷!

第160章 ,朝廷南迁

  草原大军将近,隆庆帝慌不择路。

  此时大同已破,草原兵马已至怀来,隆庆帝只能临时更改命令,让高志带领直隶兵马前往救援怀来。

  然而内阁赵仕鸿却劝谏隆庆帝,怀来卫防御薄弱,人手并不充足,很难坚持到援军到来。

  如今高志所带的直隶兵马只有三万人,敌众我寡,一旦和草原兵马在野外相遇,结果必然大败。不如放弃怀来,改守八达岭和居庸关,这样更能抵御异族兵锋。

  隆庆帝听后有些犹豫不决。

  赵仕鸿说的似乎有些道理。

  可如果放弃怀来的话,那怀来的百姓……

  在内心深处,隆庆帝有些不愿意开口放弃自己的子民。

  纠结之间,于链赶来,举荐镇国公之孙,一等伯牛继宗为帅,威远将军马尚为副帅,带领京城兵马救援怀来。

  隆庆帝闻言告知于链,自己已经派遣了高志前往救援。

  于链听后连连劝阻,言高志太过年轻,所经战事太少,且从未守过城池,不可为帅。

  隆庆帝一听,觉得于链说的似乎有些道理。

  但是牛继宗和马尚二人虽然久战沙场、经验丰富,可这二人曾经是缮国公的麾下,之前还曾联手向自己施压,自己惩治他们还来不及,怎么能够随便重用?

  而且现在京城的兵马极少,之前为了平定晋贼,京城的兵马已经消耗一空,后来晋贼平定之后,虽然又重新招募补充了一些兵马,可是精锐程度远不如从前,如果将这些仅存的兵马全都交给牛继宗,那京城可就空虚了!

  隆庆帝思考着,迟迟拿不下主意,这时,礼部尚书又赶来,主张求和,表示应该派遣使者,赠送金银美女给草原,以此缓和战事,就算不能成功,拖延一些时间也是好的。

  隆庆帝觉得有理。

  这时,程范崔枢赶来,请求隆庆帝早做准备,收拾行李车马,一旦事不可为,便尽快迁都洛阳。

  隆庆帝点头表示认同。

  早在开国之初,大熙太祖便有感前朝崇祯皇帝旧事,特地立下祖训,若有一天事不可为,允许后代子孙南迁,再图社稷。

  因此,隆庆帝对南迁之事并不反感,只是没想到,还不到两百年,这一祖训竟然就在他身上应验了!

  人人都说,观史可以知兴替。

  可隆庆帝纵观历朝历代亡国之君,无一不是昏聩无能,刚愎自用,横征暴敛,挥霍无度,漠视百姓,大失民心,亲小人,远贤臣,因此才有亡国之祸。

  而他英明远见,善于纳谏,勤俭治国,从不懈怠,爱护子民,革新税法,轻徭薄赋,亲贤臣,程范、崔枢、郭白之列;远小人,于链、董沉、石光珠等人。

  他登基至今,已近二十载,从未如太上皇那般铺张浪费的下江南游玩,而是一心一意待在宫中,每日废寝忘食的处理政事,如此贤明,何至如此啊!

  感叹过后,隆庆帝一边遣使求和,一边命人准备南迁之事。

  同时,又命高志带兵支援,但对于具体是支援怀来还是放弃怀来改守八达岭他又下定不了决心,于是便下旨让高志临机行事。

  将领临机行事,这样的话就算放弃了怀来,也算不到他的头上。

  隆庆帝如是想道。

  同时,隆庆帝又催促王子腾轻装简行,速来驰援。

  除了王子腾外,隆庆帝又派人召见牛继宗和马尚,考核二人的情况。

  不多时,牛继宗和马尚二人赶来。

  牛继宗长相威武高大,大抵是他们牛家人的基因都是如此。

  马尚相对较矮,小眼睛,皮肤略黑。

  隆庆帝询问二人有何御敌之策。

  牛继宗说没有。

  马尚也说没有。

  隆庆帝见状气得不行,道:“身为将领,面对敌情却毫无对敌之策,这岂不是你们的失职吗?”

  牛继宗性情耿直,怕自己出言顶撞了隆庆帝,因此闭口不言。

  马尚相对圆滑,和隆庆帝解释道:“回禀陛下,敌情如何?有多少兵马?装备如何?后勤如何?领兵将领是何人?我方有多少可战之兵?此等臣一概不知,如何敢言御敌之策?”

  隆庆帝被马尚说的一滞,心中对马尚说话这么直接有些不满,但同样,他也觉得马尚说的有几分道理。

  于是想了想,隆庆帝将前线的军情急件传阅给二人观看。

  二人看后,对草原的情况有了大致判断,又商议片刻,回应道:

  “陛下,若予臣二人五万兵马,据居庸关而守,可御草原之兵!”

  隆庆帝听了,面色变得极为难看,沉默片刻后道:

  “京城兵马只余两万,且都是新招募的士卒……”

  其实不止只有两万,还有4600名御林军,是皇宫最后的防守力量,不过隆庆帝没有将这一消息透露给二人。

  听到只有两万兵马,还都是新兵后,牛继宗和马尚沉默了。

  他们本身算不上良将,只是在康宁年间跟着缮国公南征北战多了,经验丰富而已。

  若是军力对等的情况下,他们自信可以守住城池,可如今兵力相差如此巨大……

  通过刚刚看到的急件判断,草原军队的数量在二十万左右,且全都骁勇异常,他们想要靠着这两万新兵守住城池,实在有些过于艰难。

  隆庆帝看着二人沉默的表情,心中急了,质问道:

  “自古以来,以寡击众之战数不胜数,你二人身居要职,难道就没有破敌的计策吗?”

  牛继宗闻听此言,心中直骂娘。

  一共就两万新兵,打人家二十万草原铁骑,他有什么破敌计策?

  真实作战中,哪有那么多的以少胜多?

  身为将领,能够审时度势,以多数兵马击败少数兵马,以优势地形击败劣势地形,以精锐士兵击败普通士兵,能时常做到这几点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良将了。

  至于那些以少胜多的案例,无不是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哪有那么容易可以做到。

  当然,这些话不能和隆庆帝说。

  牛继宗只能无奈的向隆庆帝抱拳请罪,言道:

  “臣无能,兵法不精,腹无韬略,只知固守。”

  马尚同样如此。

  隆庆帝见状,心里气不打一处来,挥手让二人离开。

  实际上,如果将高志所带的兵马全部移交给牛继宗二人的话,倒也能凑够五万兵马。

  可是将所有兵马都交给这两个人,隆庆帝心中还有些不太放心。

  要知道,他们二人所在的家族可都是和缮国公家有着联姻的……

  而且在隆庆帝眼中,这二人的军事水平也不怎么样,只知道固守城池,而没有丝毫的破敌之策,恐怕还不如高志!

  于链果然是个奸臣,举荐的不是像董沉那样的贪官污吏,就是像缮国公那种的背国之徒,要么就是现在牛继宗、马尚这样的庸碌之辈。

第161章 ,方永北上

  面对草原大军,高志负责带兵驰援怀来卫。

  礼部侍郎孟良作为使者,携带金银珠宝,前往求和。

  大内宫中,戴权已经命人开始收拾宫中物品,提前准备南迁洛阳之事。

  宫中的一干侍卫宫女都因南迁一事变得十分混乱。

  要知道,这皇宫上下万余人,各种妃嫔太监宫女,以及大量宝物,南迁洛阳之事必有先后之分,这谁先谁后,区别可就大了。

  因此,戴权这几日忙的脚不沾地。

  忙着收礼。

首节 上一节 143/1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逐出家族后,我漠北封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