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第62节

  京城,隆庆帝阅读完王子腾的奏折,阴沉的脸上多出了几分喜悦。

  “好,好啊,王卿果真不负朕望!”

  “来人,封赏王家……”

  隆庆帝话说到嘴边,又停了下来。

  “算了,国库空虚,还是等平叛归来再一同封赏吧。”

  隆庆帝又坐了回去,目光投视到另一份奏折。

  “三百万石粮食……”

  董沉在奏折中陈明利害,表示山西之乱的根本在于缺粮,今年大旱,百姓颗粒无收,这才起义造反。

  只要有足够的赈灾粮重拾民心,再加之以坚城防守,时间一长,贼军自乱,不需要大规模作战便可平定山西之乱。

  隆庆帝看着这份奏折,眉头紧锁。

  他发现了很多疑点。

  第一,董沉说山西大旱,可是山西官员却并没有上报任何有关旱情的奏折。

  第二,去年全年丰收,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新政,百姓家中理应粮米充足。即便真的大旱,百姓也应该能坚持下去才对,为什么会活不下去造反呢?

  第三,董沉要三百万石粮食,可隆庆帝清楚的记得在康宁年间,山西也曾爆发过大旱,当时负责赈灾的张庭正只要了一百五十万石就成功安定了山西乱局。而现在,董沉却要三百万石!

  “召户部尚书崔枢!还有郑敬山。”

  隆庆帝宣道。

  郑敬山是前任山西布政使,主管山西的民政和财政,包括田地、户口、赋税、俸饷及整个官钱支用等事务,属于是山西地区名副其实的二把手级别的人物。

  山西之乱爆发后,郑敬山侥幸逃脱,本来隆庆帝是想治其死罪的,不过因为有着程大学士为其求情,这才免除了一死,只革除了其布政使的官职。

  如今召郑敬山,自然是为了询问其山西境内的实际情况。

  很快,户部尚书崔枢和郑敬山赶了过来。

  隆庆帝将董沉的折子交给二人查看,然后严肃问道:

  “郑敬山,你老实交代,朕问你,山西之情究竟如何,董沉言山西大旱,可是实情?”

  郑敬山闻言跪在地上,身体颤抖着,表现出十分恐惧的模样,但实际上其内心相当冷静。

  做官做到他这个位置,冷静是最基本的政治素养。

  郑敬山清楚,绝不能将实情告诉皇上。

  山西当然是大旱,从开春到现在没有一滴雨落下。

  至于为什么不上报。

  这话说的,如果上报的话还怎么哄抬粮价?

  谁能想到那些刁民就只是因为区区没有饭吃就造反呢?

  不过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先瞒住皇上。

  只有瞒住皇上才能万事大吉。

  否则一旦暴露的话,就算他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其实如果皇上能出宫看看的话,早就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毕竟晋贼的造反歌谣如今都已经传到了京城的小孩子嘴上。

  “天无雨,地发干,全是昏君遮住天。乾坤倒置混愚贤,千里沃野无生产……”

  可那又如何,皇上会出宫吗?

  郑敬山跪在地上,诚惶诚恐的道:

  “罪臣不敢有丝毫隐瞒,今岁山西确实雨泽稀少,有轻微旱情显现。然巡抚丁大人已迅速筹策应对,遣人抚治受灾之地,用翻车、水车以救禾苗,灾情得以遏制。只因白莲教逆贼趁机作乱,毁败救灾之事,惑乱民心,惨忍杀害了丁大人,这才致使山西之乱。”

  隆庆帝闻言点点头,这才对嘛!

  如果山西真的像董沉说的那样全境大旱,自己怎么可能一点消息都不知情?

  难不成所有的官员全都联合起来欺瞒自己不成?

  隆庆帝在心中摇了摇头,排除了自己这个荒唐的想法。

  隆庆帝看向一旁的户部尚书崔枢,问道:

  “董沉所提赈灾之事,言称所需三百万石粮米。可是崔爱卿,朕记得康宁年间山西赈灾只用了一百五十万石,可有此事?”

  崔枢闻言,额头不禁流下一滴冷汗。

  确实如隆庆帝所说,康宁年间张庭正赈灾山西时只用了一百五十万石粮米。

  但此时如何能和康宁年间相比。

  康宁年间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从京城出去,到了山西还剩下一百二十万石,在张庭正的管理下,各级官员分润过后,剩余的粮食依旧可以足够赈灾。

  而现在……

  董沉是整个朝野公认的实干人才,其思虑的自然是无比周全的。

  三百万石粮食明显是把路上的损耗算进去之后的数字。

  不过这些话崔枢却不能明说。

  “陛下,确有此事。臣大胆猜测,这多出的一百五十万石粮米许是董大人怜惜百姓,为以后计,以备不时之需所用。”

  隆庆帝闻言冷哼一声,怒道。

  “什么怜惜百姓,我看就是董沉这硕鼠贪吏欲侵吞这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亏他自诩清廉,他就是这么对待朕的期望的?这可是救命之粮,他也忍心下得去手!”

  崔枢和郑敬山闻听此言,纷纷低头默不作声。

  沉默片刻,隆庆帝平复了一下怒气,命道:

  “来人,着令召回董沉。”

  下方的崔枢闻言,顿时坐不住了。

  隆庆帝厌恶董沉可以,但是要召回董沉那可就不行了!

  万一董沉回来,在皇帝的逼问下将事情全都捅出去。

  不行,不能让董沉回来。

  崔枢当即劝阻道:

  “陛下,不可啊!董沉虽有涉嫌侵吞赈灾粮米之嫌,然此时万万不可召董沉还朝。”

  隆庆帝眼中闪过疑惑。

  “为何不可?”

  崔枢大脑急速运转,解释道: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之分,今山西局势已趋严峻,危及社稷安宁。董沉既已有应对之策,纵其确有贪弊之行,亦当以平息叛乱为先,待平乱之后再行清算其过。”

  “若此刻贸然召董沉归朝,一来一回之间,山西局势必将愈趋恶化,恐致得不偿失之虞,望陛下三思啊!”

  崔枢说完,跪拜在地上,一副为国为民的样子。

  说实话,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一套完整的逻辑理由,也真是难为崔枢了。

  隆庆帝不禁细细思考起崔枢所言,竟觉得确实有几分道理。

  ……

  京城,张府。

  这座府邸说不上大,大小有两三间院子,十几间房间。

  里面住着的是樊良湖水军将领张远的家眷。

  如今,一队禁军冲了过来,包围了这里!

  一名太监上前发令道:

  “张远欺君罔上,叛离国家,其资产悉数籍没,亲属尽皆逮捕,不得遗漏一人!”

  “是!”

  禁军领命,冲进张府。

  然后一阵搜捕之下,只抓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丫鬟小厮,那些重要的人物,如张远的母亲还有妻儿全都没有抓到。

  那太监见状气急败坏。

  “果然是叛徒,竟然提前转移走了家人!”

第65章 ,火龙烧仓

  “给我搜,全城搜!今天早上还有人看见张远儿子在新月楼听书,下午就不见了?肯定是藏起来了,还没出城!”

  很快,禁军在全城进行搜捕。

  当然,说是全城搜捕,其实也不尽然。

  比如那些官员勋贵的宅子就算让他们去搜也没人敢动。

  京城大小官吏错综复杂,就算只是个七品小官,谁知道后边系着哪条大树的藤子,得罪了人家,或许现在没事,等过个几年冷不丁的暗里咬你一口,叫你家破人亡,死都不知道是谁动的手。

  一番搜捕下来,弄得全城百姓鸡飞狗跳,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结果。

  宁府。

  李泥带人躲在偏院。

  张远的家眷们在看向李泥时有些害怕。

  李泥解释说张远已经投靠了淮阴军方将军,而他是方将军的手下,现在准备接他们回淮州。

  张远的家眷们对此有些将信将疑。

  唯独张远的儿子张文和其他人不同。

  他刚刚十六七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喜欢听书,崇尚豪侠风气,所以丝毫不怕李泥的身份,反而追着李泥询问淮州的情况。

  譬如在京城中盛传淮阴贼首领方永身高八尺,青面獠牙,乃是太岁降世,一脚可以踢断大树。

  张文对此非常好奇,追问李泥此事真假。

首节 上一节 62/1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逐出家族后,我漠北封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