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第71节

  听着郭白的话,于涟气的胡子抖动。

  好一个郭子升,竟敢倒打一耙,说他收受贿赂?

  满朝文武谁不知你郭子升最喜好钱财,受贿最多,如今竟然反说他受贿?

  若不是此时政局动荡,郭白身后又牵连甚广,于涟真想当场在隆庆帝面前把郭白的那些烂事都说出来。

  只是考虑到朝堂的稳固,于涟这才硬生生忍下。

  就算他换下了郭白也不能改变什么,下一任兵部尚书未必比郭白好多少。而且如果他真的那么做了的话有极大概率会引起文官集团的整体反扑,这是于涟绝对不能接受的。

  如今勋贵集团的事情还没有解决,要是文官集团再乱起来,大熙真的就可以宣布亡国了。

  现在所能做的只有徐徐图之,先从一头抓起,慢慢梳理整个乱局。

  于涟长出了一口气,勉强压下心头的愤怒,道:

  “郭子升,值此危亡之际,吾不与你计较。你且言,今晋贼作乱,当如何处置?王子腾远在淮州,何以解晋贼之危?若不下罪己诏以安朝中势力,使晋贼逼近京师,陛下又当何以应对?”

  于涟一连抛出三个问题,隆庆帝听后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于涟虽然说话不好听,但所说的三个问题确实是一言切中了要害。

  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现在勋贵集团集体不配合,隆庆帝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带兵抵御晋贼。

  如果让文官统兵的话,且不说能力如何,其威望恐难以服众,届时大败,局面将变得更糟。

  然而这时郭白却淡淡一笑。

  “此有何难,陛下,臣举荐一人,可暂御晋贼之兵。再调王子腾回师,则晋贼可平矣!”

  隆庆帝闻言连忙问道:“何人?”

  郭白道:“陈正都!”

  陈正都是齐国公之后,虽然也属勋贵一脉,但却是偏远庶子,并不受重视。

  当时隆庆帝还在潜邸之时,陈正都便投靠了隆庆帝,担任亲王府的护卫队长,后来隆庆帝意外成为了皇帝,陈正都也水涨船高,被提拔为了禁军都统。

  后来陈正都更是一路升官,直到齐国公的嫡孙陈瑞文殉国,隆庆帝便趁机将陈瑞文的功劳算在了陈正都的身上,将其直接任命为了征南将军。

  目的是让陈正都领兵,替换掉缮国公。

  只是没想到陈正都去了淮州后却和缮国公同流合污……

  虽然事后查明陈正都是被缮国公架空所致,但隆庆帝亦对陈正都大失所望,遂将其放任在了家里。

第74章 ,科考改制

  淮州。

  刚刚发生的平淮战役没有对这片土地造成任何影响。

  所谓的大战只是一场演习。

  军报上的四十五万人对十八万人实际上多写了两个零。

  双方加在一起,整场战斗下来只有219人受伤,18人死亡。

  方永锻炼了新兵,王子腾捞取了功劳,各级官员收受了贿赂,所有人都在赢,只有隆庆帝在输。

  九月的稻谷长势已经非常喜人。

  再过一个月左右,晚稻就可以下来了。

  一些大户望着自家的两处田地,一边是挂在方永名下的田,稻谷高壮异常,穗穗饱满;另一边是没有挂名的田,直接矮了一半。

  虽然在往年中这也算是长势不错的,但和旁边的一对比,却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甚至如果站远了看,就好像两边种的不是一个品种一样。

  这下子,百姓对于方永是真龙天子的传言彻底坐实了。

  双倍的产出,这意味着什么,根本无需多言。

  百姓可不管什么别的虚的,他们只认两个字,粮食!

  当方永可以保证所有人有粮食吃时,他的声望在百姓心中便达到了巅峰。

  有的百姓甚至将方永当成神明来进行供奉。

  毕竟供奉神明不一定丰收,但供奉方永他是真的双倍增产啊!

  这种极致的个人崇拜有利有弊,但至少在目前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大量的世家大户争着抢着要把家中的田地挂在方永名下,就连那些一直不怎么配合的读书人这次也主动前来投效。

  毕竟越是有识之士越能明白,双倍的粮食产出意味着什么。

  一时间,方永几乎得到了淮州地区全阶层人民的支持。

  大量的人才投靠过来。

  一日,贾雨村和吴元联袂而来。

  作为方永手下学历最高的人,贾雨村一直很受重用。

  小到处理地方事务、蛊惑百姓,大到参与军政、商讨作战计划,甚至是前往京城贿赂大熙高官,贾雨村的身影一直都有出现。

  在最开始的时候,贾雨村还不情愿加入方永的造反队伍。

  但随着方永势力的愈发壮大,贾雨村也变得真香了起来。

  今日的贾雨村身穿长袍,步履稳健,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高官的气度。

  他和吴元一同前来,有事要和方永商议。

  “将军,”贾雨村施礼言道,“近日来投效者众多,中有文人、贵族之裔、大熙故吏、商贾游侠之辈。人数繁众,不敢如从前般轻易任用。”

  “此等人才之考核、任用,皆需将军立制以驭。望将军详察此事,制定考核任免章程。”

  吴元也道:

  “将军,我此行之意与时飞类似。今将军所统之地广袤数百里,且日后必将增益。于此情势之下,将军初行之军管之制,颇显简陋,难以有效治理此等广袤地域。故需要一项成熟之制,以统驭管理。”

  方永闻言思考着。

  两人的意思是让自己建立小朝廷,科举考核人才,来对这些投靠过来的人才进行管理。

  他现在也确实到达这一阶段了。

  治国之道,首重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以隆庆帝为例,其富有万里疆域,手下人才何其之多?

  就是因为其无法管理好这些人才,这才致使如今的局面。

  人才投效过来,如果不能妥善管理,便会化作祸患。

  想了想,方永道:

  “管理方面,元皓,你负责拟定一份制度。依托明熙两代的官吏制度,再参考我辖地内的实际情况,以稳定为主,不要轻易做出太大改变。”

  吴元应道:“是。”

  “至于人才的考核和任用…”方永道:“此事还需将薛鳌叫回来,共商细议后再定。”

  贾雨村闻言点头。

  薛鳌,就是薛大瘸子的本名。

  鱼字辈,薛蟠薛蝌的叔父。

  在方永的造反集团中,薛大瘸子在很早便投靠了过来,负责提供后勤、粮草、商贸等一系列支撑,虽然名义上是商人,但在方永手下中的地位很高。

  在面对涉及大量人员的任用考核时,方永不敢妄自尊大,一项政策施展下去将会牵扯到大量人员,拍脑袋决定是万不可取的。

  虽然方永心中有一些想法,比如他打算借着这个机会降低科考门槛,重视实务发展,但是具体情况还是要和手下充分商议后再做出决定。

  如今薛大瘸子正在扬州和七大盐商规划今年大熙私盐的盐价,方永便安排人去叫回薛大瘸子。

  贾雨村见状,便先离开了。

  贾雨村走后,一旁的吴元却没走。

  方永疑惑道:“元皓还有什么事吗?”

  吴元笑了笑,掏出一份折子道:

  “实不相瞒,我已预先将制度拟定了出来,正是参考明熙两代制度拟定,以稳定为主,恰合将军之意,还请将军审阅。”

  方永闻言微不可察的看了吴元一眼,笑着接过折子,道:“元皓与吾心照不宣,正可省去许多功夫。”

  说着,方永看了起来。

  吴元拟定的制度参考了明熙两代的官吏制度,整体上没有做大的改变,不过这份制度只涉及了文官体系,对于军队没有做出丝毫染指。

  真聪明啊!

  完全猜到了自己的想法。

  方永看了几遍,没发现有什么问题,遂道:

  “可以,先在淮州城中试点,确定没问题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开来。”

  吴元点头应是。

  方永又道:

  “另外乡里村镇区域,仍实行军管,不做改变!”

  吴元一惊。

  心中瞬间想到了什么。

  “将军,乡镇军管之策耗军力甚多,且百姓大户久处军管之下,怨言渐生。若将军欲长此以往,还需改革管制政策才行啊!”

  方永轻声道:

  “放心,元皓,此乃权宜之计,待局势稳定,我自会调整之。”

  方永如此说了,吴元自不敢再多说什么,遂下去准备。

  几天后,薛大瘸子被方永叫了回来。

首节 上一节 71/1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逐出家族后,我漠北封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