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113节

  事实上新法和旧法已经有过多次的辩论,从元丰年到元祐年都不曾停止过,这是一种比较积极且有风度的争斗方式。

  没有阴谋诡计,一切都是堂堂正正的摆事实,讲道理,双方各请大儒讲法辩经,从圣贤之言延伸到当前是否应该变法。

  辩论的过程自然是极精彩的,而且这样的画面,也是为数不多的阳光直射在朝堂上的时刻,新旧两党都是坦坦荡荡。

  王府里当了好几天咸鱼的赵孝骞自然也听说了,他的态度仍然一如既往。

  不偏向,不掺和。

  站在一个后世人的角度来看,新法旧法,史家早已定论,那就是各有利弊。

  史家没说的是,新,百姓苦,旧,百姓苦。

  不出意外的话,这场绍述之辩,最终以章惇的强势而胜出,因为章惇代表着赵煦的意志,这个天下,终究是要以皇帝的意志而发展下去的。

  赵孝骞更关心的是“兵役法”是否可行。

  前几日赵煦已应承过,将会在政事堂与诸位相公讨论兵役法。

  太高尚的话题,赵孝骞参与不了,天下大事,行什么法,作什么妖,不是赵孝骞能改变的。

  赵孝骞只求能在推行新法之余,何妨多一条“兵役法”,给大宋的禁军厢军将士们谋点福利,提振一下士气,应对未来的战争。

  这个,与赵孝骞本人的命运紧紧相关,他不得不重视。

  新旧之辩,在朝堂上持续了整整三日,似乎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激烈。

  据说苏辙在朝会上都开始骂娘了,章惇也不是吃亏的角色,当即攥了拳头打算揍苏辙,幸好被旁边的朝臣们拦住了。

  赵孝骞在王府听到消息后,不由恨恨地跺足捶胸,早知道自己就厚着脸皮去参加朝会了。

  没别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文化人,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怎么骂娘的,自己打算学习一下。

  毕竟赵孝骞如今也是名满天下的“赵半阙”了,将来若要骂人,总不能张口就是“我XX你的XX”。

  太粗鲁了,跟苏辙学一下兴许能在骂人这个领域有新的建树。

  朝堂上又要打出脑浆子了,但赵孝骞关注的重点是个人的私事。

  赵狄两家订亲后,老宗正赵宗晟亲自跑了一趟玉清宫,跟青阳真人聊了半天后兴尽而归。

  也不知俩老头儿怎么聊的,总之,青阳真人给赵孝骞和狄莹批了生辰八字,得出一个意料之中的结论,“天作之合”。

  赵孝骞对这个结论表示质疑,怎么就那么巧,世上随便凑一对男女,然后就“天作之合”了?

  不知为何,赵孝骞从这四个字里读出了别的意思,比如债务人的心虚。

  青阳老牛鼻子是不是以为掏空楚王府库房一事,世子已经忘了?还是说,批八字说点好话,这事儿就过去了?

  一把年纪快位列仙班了,不会这么天真吧?

  青阳最好祈祷自己尽快原地羽化升仙,不然他很快就会发现,楚王府的钱烫手。

  批过生辰后,青阳还给赵狄两家掐定了黄道吉日。

  下月初八,也就是绍圣元年十月初八,宜嫁娶。

  日子定下来后,赵狄两家开始忙碌起来,这些都是长辈该准备的事,倒是不需要赵孝骞做什么。

  既然注定与狄莹是夫妻了,赵孝骞突然很想找狄莹出来见一面,说来自从订亲后,他与狄莹却好像没再见过了,也不知是狄莹待嫁害羞的心理,还是狄家长辈交代了成亲前不让见面。

  新旧之辩的第四天,今日没开朝会,但一大早就有宫人登门宣旨,官家召赵孝骞赴政事堂议事。

  赵孝骞闻言呆怔许久,进宫他已进过多次,皇宫对他来说已经很熟了,但政事堂却从未去过。

  这次赵煦召见他的地点居然是政事堂,可见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

  于是赵孝骞当即便穿戴好官服,头戴冗长的双翅官帽,匆忙朝政事堂而去。

  政事堂的官署就在禁宫里,这也是方便皇帝与宰相们议事。

  半个时辰后,赵孝骞进了政事堂,刚跨入殿内,便觉许多目光投到自己身上。

  抬眼一看,除了正中坐着的赵煦,还有章惇,曾布,蔡卞,许将等朝中重臣。

  赵孝骞垂头,心跳陡然加速,这副三堂会审的架势令他有些紧张。

  政事堂内,气氛有些压抑,每个盯着他的人都面无表情,就连赵煦也是不苟言笑。

  赵孝骞忍不住暗暗反省自己最近干过什么坏事。

  然后他便想起来,除了前几日揍过赵佶,还偷了他的钱袋外,自己根本就是安分守己毫无瑕疵好吧。

  反省之后,赵孝骞理直气壮地抬起头,无惧无畏地迎视所有人的目光。

  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瑕疵……

  怕啥!

  良久,坐在主位的赵煦终于开口。

  “子安,前日你说的‘兵役法’,你与诸公再说说,好生说个透彻,切莫含糊其辞,今日朕与诸公所议者,便是兵役法之可行,你当知轻重。”

  赵煦说得公正无私,但这句话里其实已饱含郑重提醒了,显然赵煦的心里还是暗暗偏袒赵孝骞的。

  赵孝骞整理了一下思绪,正要开口,却听堂内一人突然道:“且慢。”

  众人纷纷望向他。

  此人四十来岁年纪,一脸正气,颌下青须飘逸,卖相甚佳。

  见大家的目光望向他,此人捋须缓缓道:“官家恕罪,臣闻名不正则言不顺,楚王世子是宗亲,本不应参政。”

  “官家开恩破祖宗之法,世子所任者,亦只是皇城司勾当公事,臣以为,世子不应在此妄议朝政。”

  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清楚,赵孝骞连嘴都不必张,他根本不配站在这里议政。

  敌视的态度已然很明显了。

  赵孝骞哪里受过这种气,顿时皱眉看着他:“你是何人?”

  “老夫刑部侍郎,邢恕。”

  “查案管犯人才是刑部该干的事,你为何也站在这里?”

第153章 兵役之议

  穿越这么久,赵孝骞终究养出了一些富贵气。

  所谓的富贵气,不是吃多好,穿多好,而是被别人无礼对待时,不管他是什么人,都有立马怼回去的勇气和底气。

  亲王世子,爵封郡侯,当今官家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就差在如来佛的中指上撒泡尿了。

  牛逼到自己都害怕的人物,你特么算老几,竟敢对我无礼?

  刑部侍郎?长在哪块地里的野葱?

  赵孝骞的回怼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政事堂内所有人都愣了。

  这里是政事堂,在座的全是大佬,小伙子这么刚的吗?

  邢恕被当众怼得说不出话,气得面红耳赤,指着赵孝骞抖抖索索像中风脑卒。

  能坐在这政事堂内,邢恕自然是新党,这些年他郁郁不得志,元祐年间太皇太后持政,大力排挤打压新党,邢恕也在被打压之列。

  七八年时间,邢恕被贬谪河阳知府,早已憋了一肚子火,如今守得云开见月明,章惇拜相,邢恕也等来了他的机会,从河阳知府调任汴京,任刑部侍郎。

  他这个刑部侍郎还是热乎的,屁股下的位置刚坐上没几天,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谁料到今日竟被赵孝骞顶了个人仰马翻。

  “你,你你……竖子无状!”邢恕指着赵孝骞怒道。

  一把年纪的邢恕勃然大怒,年纪轻轻的赵孝骞却云淡风轻。

  淡淡地瞥了他一眼,赵孝骞道:“我不过是拿你的话回敬而已,你急什么?”

  “今日召我进宫奏对的,是官家,我是奉诏而来,官家还没说什么,你跳出来指手画脚,怎么?显着你了呗?在官家面前立一个冲锋陷阵的好印象呗?这股子劲头去跟旧党使呀,在我面前作什么妖?”

  一番话说得更不客气,简直把邢恕怼到了墙根下,当着一众君臣的面,邢恕一张老脸已气得红里透紫了。

  而此刻,赵煦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赵孝骞怼得不客气,但话里的意思无非是暗示邢恕越俎代庖。

  确实,赵孝骞是奉诏进宫的,今日要议的是兵役法,事关社稷的大事,赵煦本来是要听赵孝骞的意思,结果话还没开口,便被邢恕以宗亲不得干政的名义堵住了。

  细细咂摸一番,邢恕这是指桑骂槐,暗中谴责朕坏了祖制呀,才不过是个侍郎,而且当上没几天,这货就飘起来了么?

  赵煦捏揉着手指,威严的眼神朝邢恕淡淡地一扫。

  一直静默不语的章惇这时也看出不对劲了,心头突然一沉,章惇急忙沉声道:“邢侍郎,圣驾当前,不得失仪!”

  说完章惇朝邢恕投去严厉的眼神,暗含警告。

  邢恕一滞,憋着火缓缓退了回去。

  赵孝骞朝章惇龇牙一笑:“章相公,我可以说话了么?”

  章惇也笑了:“今日所议‘兵役法’正是世子提出的,世子理应细说,也好教我等权衡。”

  赵煦这时也朝他点头:“子安尽管畅所欲言。”

  赵孝骞道:“所谓‘兵役法’,是在推行新法的基础上,朝廷再增一法。”

  “在座诸公皆是朝中砥柱,当知兵者,死生之大事也。咱们能在繁华的汴京城里治国议事,享受锦衣玉食,全因边疆的将士们为国戍边,严守国境。”

  “若有外敌犯边,将士们英勇厮杀,付出血和命,拼死将外敌拒于国门外,我等才可安享太平,诸公不知同意我这个说法否?”

  在座诸位皆点头默认。

  赵孝骞又道:“将士们付出血和命的代价,为我等保得太平,诸公可知,他们每年饷俸几何?”

  章惇不愧是宰相,记性是真的好,想了一会儿道:“老夫记得,汴京上四军普通军士,每月可得七百文饷俸,而边军普通军士,每月可得五百文。”

  赵孝骞笑道:“章相公好记性,不过有些事情,高坐庙堂的相公们可能不清楚……”

  “说是七百文和五百文,但朝廷发下饷俸,要经历官员和武将层层克扣,扣下来之后,真正落到普通军士手里的,大约只有一百到一百五十文。”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

  章惇沉声道:“世子,你的说法可有证据?”

  赵孝骞笑道:“不需我拿出证据,诸位若有兴趣,不妨换上常服,莫要透露官职身份,随便在汴京城外拉一队巡逻的禁军,仔细问问他们每月手里拿多少饷俸。”

  这件事赵孝骞干过,多次求证之后,赵孝骞才敢在政事堂说出具体的数据。

  在座诸公皆沉默,见赵孝骞说得理直气壮,众人渐渐明了,想必他的话错不了。

首节 上一节 113/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