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166节

  人心涣散之时,议和的声音渐渐冒了出来。

  不奇怪,大宋的老传统了。

  打不过就用钱解决,俗称“岁币”,如果用钱也解决不了,那就加钱。

第225章 朝会之争

  西夏立国后,其实与大宋有过多次战争,从李元昊开始,西夏便对大宋表面称臣,实则敌视。

  每年边境摩擦不下数十次,升级成战争的也不少。

  但是这一次,西夏打得最用心,三十万大军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究其原因,无非是政客的老套路,为了转移国内日渐尖锐的矛盾。

  西夏近年来的朝政被后党把持,“后党”的意思,不仅仅只有梁太后,也包括梁太后的家族。

  其中尤以梁太后的兄长梁乙逋权柄最盛。

  一对亲兄妹共同执掌一国大权,怎么可能不产生矛盾。

  于是这对亲兄妹渐渐有了嫌隙,嫌隙后来慢慢发展为敌对,就在去年,梁太后先发制人,指使臣下将她的亲哥哥剁成了饺子馅儿。

  从此大权独归她一人,爽了!

  大权独揽之后呢?哎,还没到喝庆功酒的时候。

  梁乙逋也是有党羽的,国中还有不少反对她把持朝政的权贵宿老,这些人不能随便杀,除非她不想混了。

  怎么办?

  政客的老套路来了。

  对外发动战争,把尖锐的内部矛盾转移出去,让战争把所有人捆绑在一起,然后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这就是梁太后发动战争不惜调集三十万大军的缘故。

  这个套路在人类历史上长盛不衰,千年以后的鹰酱还经常用,战争一旦发动,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再怎么反对我,你也得捏着鼻子忍了,打完仗再说。

  梁太后大约便是这个心思。

  前线传到汴京的消息滞后,西夏兴兵三十万的消息,着实吓坏了大宋的朝臣们。

  以前你打我顶多用拳头,现在你拎起四十米的大刀砍我,我犯天条了,值得你这么用力?

  狮子搏兔之姿,不管有没有用,至少挺唬人的。

  三国时的曹丞相打东吴,一句“八十万大军”就把东吴吓得人人愿降,气势够了,往往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现在的大宋就是如此,自从三十万这个数字传到汴京,朝野间便有了议和的声音。

  不丢人,以前也是这么干的,不然大宋每年送出去的岁币是怎么来的?

  在大宋以前,那些大儒们如何解说圣贤之论且不说,但自太宗以后,大宋便将“以和为贵”这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花钱买和平丢人吗?

  完全不,正常的商业行为而已。

  大庆正殿上,今日朝会的气氛格外压抑。

  当议和与主战争执的声音越来越激烈时,关乎国家兴衰的走向,往往会变得不可预测。

  今日朝会,楚王赵颢也赫然在列。

  赵颢不是自愿来的,是被赵煦召来的。

  他这种闲散亲王,虽说能参加朝会,但通常都是告病不来,毕竟宗亲不可议政的规矩还没废除,赵颢参加朝会毫无意义。

  今日他也搞不懂,为何官家会让他来上朝。

  鸦雀无声的正殿内,赵颢左顾右盼,浑身不得劲儿,总感觉自己站在这里像个圆滚滚的吉祥物。

  本王特么站在殿外当个迎宾都比站在这儿强吧。

  所以,官家叫我来上朝到底啥意思?

  朔望朝参,属于正式的大朝会,理论上,京中四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

  朝会开始已一个时辰了,前面说的都是一些国内的朝政,治河,募兵,外交朝贺,户部清点,地方治理等等。

  短暂的沉默后,终于有一位监察御史站了出来。

  监察御史名叫周秩,这类官员又叫言官,嘴官,顾名思义,鸡蛋里挑骨头的那种人,打嘴仗特别厉害。

  周秩站出来后,开口便惊艳了世人。

  “臣参环庆路经略安抚副使赵孝骞,奉旨领兵征讨西夏,目无军纪,纵兵掳掠,滥杀无辜,激起西夏军敌忾之心,而致我王师抗击入寇处处被动,几无可挡西夏大军,前线已现败势,此皆赵孝骞之罪也。”

  一言出,满殿震惊,就连宰相章惇也颇为意外地扭头看了他一眼。

  周秩,元祐年的科举进士,高中后一直在翰林院为官,章惇任宰相后,将他提拔到监察御史这个为止,可以说,周秩是章惇阵营的党羽。

  可章惇现在这模样,分明周秩上谏之前并未与他打招呼。

  殿内上首,赵煦身穿黄袍,面无表情地看着周秩,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而殿内原本百无聊赖的赵颢却猛地一惊。

  参我的好大儿?

  你特么吃错药了?

  赵颢立马来了精神,周秩刚说完,赵颢跳了出来。

  “陛下,前方将士为大宋社稷流血拼命,周秩却在此胡言乱语,中伤出征大将,乱我军心士气,臣以为,周秩当斩!”

  周秩闻言大惊,脸色瞬间铁青,一口气没上来差点厥过去。

  我只是参你儿子一条罪状,你跳出来就要弄死我?用心何其歹毒!

  “楚王殿下,此为议政正殿,请不要无理取闹!”周秩怒道。

  赵颢也怒道:“本王无理取闹?两国正值鏖战,前方将士正为我大宋拼力杀贼,你却在这里拿什么‘纵兵掳掠’说事儿,屁大个事也要参劾一下。”

  “古往今来,大军出征,谁家将士在敌境内能做到秋毫无犯?谁家主帅不默许下面的将士抢掠?他们抢的是敌国,又不是你家祖坟陪葬,你这么急跳出来参劾,是何居心?”

  周秩抖抖索索指着他:“你你,胡搅蛮缠!赵孝骞纵兵抢掠是事实,犯了军纪我不能说么?”

  赵颢冷冷道:“我儿在外为官家征战,餐风露宿,流血拼命的辛苦你不提,偏拿着纵兵抢掠这点事不放,不怕寒了将士们的心吗?照你的意思,为了这点屁事,是要官家把我儿召回汴京问罪?”

  周秩怒道:“事实就是事实,错了就是错了,若要问罪也不算冤枉他!”

  话音刚落,宰相章惇看了看赵煦仍旧面无表情的模样,仿佛明白了什么,扭头朝周秩冷喝道:“够了!”

  周秩接收到章惇冰冷的目光,只好悻悻住嘴。

  章惇环视群臣,沉声道:“细节末枝之事且不提了,诸公奏事注意分寸,切莫御前失仪。”

  说完章惇又退了回去。

  宰相在朝会上通常也兼职主持人的角色,报幕之后便把舞台让给演员们。

  群臣见两人刚才吵得如此激烈,而赵煦却一直未发一语,大约也明白了官家的态度。

  正如赵颢所言,纵兵抢掠,屁大点事,也值得拿到台面上说?

  出征在外,让军汉们发点意外的横财怎么了?难道指望他们为人民服务?

  这时,另一名监察御史翟思站了出来。

  他要说的话题却更令世人惊艳。

  “陛下,西夏三十万大军入寇,西北军实难挡之,若经战败,西夏军长驱直入我关中腹地,情势更难控制,我大宋社稷损失大矣。”

  “臣以为,可趁此时战势未扩大,不如遣使与西夏梁太后议和,平息兵戈,以和为贵。”

第226章 惊世捷报

  有些话题是躲不掉的,比如“议和”。

  三十万这个数字,让那些安享太平的朝臣们慌了。

  因为这是一个足可以令大宋亡国的数字。

  是交点钱出去消灾,还是宁死不屈抵抗到最后一兵一卒?

  朝臣们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观,主战的认为国可亡,尊严不可失,而主和的却认为无非花点钱的事,何必闹到你死我活?

  当然,主张议和的人冷不丁便站到了道德高位,他们绝不会承认是自己怕死,而是把天下苍生拿出来当挡箭牌。

  我等死不足惜,天下苍生何辜遭此劫难!

  花点钱嘛,花点儿,哪怕是请他们嫖呢……

  翟思的主张不是他个人的意思,可以说,他至少代表了朝堂一半以上臣子的态度。

  是的,议和,像以前那样派个使臣去谈判,去聊聊价格,花多少钱能买到平安。

  跪习惯了的人,遇到风吹草动往往双膝下意识便软了,不由控制。

  哪怕他们清楚地知道,大宋如今有了一种新的厉害的火器,对外战争的赢面比以往大多了,但他们还是习惯先跪为敬。

  毕竟火器还未经过实战的验证,但三十万敌军却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都不少。

  翟思的话刚说完,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朝臣们连礼仪都不顾,纷纷窃窃私语。

  赵煦的表情终于有了变化,眼中露出愤恨之色。

  赵煦性格温和,颇有君子风度,但并不代表他是软骨头,尤其是他才二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更跪不下去。

  本来是个忍气吞声的皇帝,但自从赵孝骞发明了燧发枪,顺便给他洗了脑之后,如今的大宋官家其实已算是主战派的一员了。

  所以翟思的话令他很不悦,他不喜欢听到这种软弱的声音。

  不悦的人除了赵煦,还有一个。

  那就是赵颢。

  当周秩参劾赵孝骞纵兵抢掠后,赵颢渐渐明白为何官家今日令他参加朝会了。

  看来官家早已听到风声,于是今日把赵孝骞他爹叫来,没别的目的,就是来帮儿子吵架的。

  周秩刚消停,翟思又窜了出来,虽然没参劾赵孝骞,但是他提出议和,也是跟赵孝骞过不去。

首节 上一节 166/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