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171节

  萧光敬见大家刚见面,气氛便已如此剑拔弩张,不由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今日两国和谈,我大辽居中调停,说话何必如此……”

  话没说完,赵孝骞指了指他:“没你的事,秀儿,给我坐下。”

  萧光敬不知是不是对赵孝骞有了心理阴影,被他一指后,萧光敬几乎是条件反射般乖乖坐了回去,嘴巴紧紧抿起,不敢再发一语。

  堂内众人皆愣住了,萧光敬看着众人古怪的目光,这才反应过来,脸色顿时涨得通红,心中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自我厌恶感……

  刚才怎么回事?刚才发生了什么?

  我特么在我爹面前都没如此听话过,好伤自尊!

  想想自己离开上京前,许下的热血又中二的誓言,什么我曾经失去的,这一次我要拿回来……

  自我厌恶感更深了。

  这个赵孝骞,真的是自己的克星,在他面前,自己毫无悬念地被克得死死的。

  刚才的一幕落在众人眼里,梁太后心中不由一沉。

  怎么回事?这位辽使似乎有点惧怕赵孝骞,这可不是好兆头。

  辽国皇帝派他来是调停的,但若辽使如此惧怕赵孝骞,接下来的和谈,辽使的黑哨还不吹得飞起?

  梁太后敏锐地发现,情势对她越来越不利了。

  现在提出更换辽使自然已来不及,可若辽使偏袒宋国,这场和谈西夏不知要吃多大的亏。

  心急如焚的梁太后一时竟有些无措。

  章楶见气氛僵冷,不由笑道:“太后远道而来,一路风尘辛苦了,依老夫之见,不如请太后暂回驿馆歇息,咱们明日再谈如何?”

  梁太后闻言点头,她正好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来捋清三方的人物关系线,慢慢扳回局势。

  于是三方见面后,梁太后深深地看了萧光敬一眼,起身离去。

  官署后院,赵孝骞和萧光敬坐在一间偏僻角落的厢房里,终于单独见了面。

  “外臣萧光敬,拜见世子。”萧光敬长揖行礼。

  赵孝骞打量着他,笑道:“上次汴京一别,贵使好像圆润了许多,这次辽主又派你来当使臣,究竟怎么回事?你都快干成使臣专业户了。”

  萧光敬笑道:“是家父在朝堂上活动了一番,为在下争取到这次出使的机会,主要是为了与世子守望相助,互相配合,让宋国多占点便宜……”

  然后萧光敬露出崇敬之色,道:“听闻世子领兵出征,率偏师勇夺西夏都城,立下旷世之功,在下闻之,与有荣焉,早就看出世子不凡,没想到如此厉害,宋国有世子您这位重臣砥柱,将来何愁……”

  “好好,停!”赵孝骞扬手,叹道:“这马屁稿子背了很久吧?背出来好通顺。”

  萧光敬急忙道:“在下对天发誓,绝非背好的稿子,而是发自在下内心肺腑之言……”

  赵孝骞精神一振,有人发誓耶,说到这个他可就不困了。

  “来,你发个毒誓,拿你家祖宗牌位发誓,你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崇拜我,若有半句假话,管教你萧家祖宗的坟头全炸了,祖宗们从棺材里跳出来尬舞掰头。”

  萧光敬:“……其实,也没那么崇拜,夸张了一点点。”

第232章 联手除患

  萧光敬对赵孝骞的感情很复杂。

  他被赵孝骞坑得太惨,都逼着他卖国当奸细了,理论上应该恨之入骨,做梦都应磨刀霍霍,琢磨如何弄死赵孝骞。

  可实际上,萧光敬当了大宋的奸细后,也没觉得自己多难受,日子照样过得风生水起,偶尔拿出几份情报交差,其余的时候仍在上京城醉生梦死。

  尤其是萧家与赵孝骞暗中做了雪盐买卖后,萧家的进项比以前多了不少。

  萧光敬的手头更宽裕了,在上京城玩姑娘时出手更大方了,当他在姑娘们一声声奉承讨好的莺声中迷失自我时,何曾记得那个害他当了奸细的赵孝骞?

  有时候努力想恨赵孝骞,却发现怎么也恨不起来。

  因为赵孝骞坑他当奸细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给了他利益。

  换句话说,赵孝骞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大金主。

  谁会对金主爸爸产生恨意?

  偏僻的厢房内,赵孝骞翘着二郎腿,这副坐相怎么看也不像亲王世子,反倒像统治市井街巷的黑恶势力头目。

  “说说吧,辽主调停宋夏之战,怎么个意思?”赵孝骞问道。

  萧光敬笑道:“在下临行前,陛下有吩咐,让我暗中偏袒宋国,给西夏一个教训。”

  “为何?西夏不是认辽国为宗主吗?你们辽国便是这般对待藩属国的?”

  萧光敬叹道:“西夏确实是藩属国,但梁太后不甘心。”

  “自西夏幼主登基,梁太后听政以来,她对外愈见强势,不仅是对宋国频频挑衅启战,对辽国也日渐张狂跋扈,这几年不仅停了对大辽的朝贡,来往国书中对我大辽陛下亦诸般不敬。”

  “我大辽君臣忍了她两年,她却越来越过分,这次梁太后起三十万大军入寇宋国,事前我大辽竟毫不知情,事发后才知这疯女人胆敢如此,我大辽陛下十分震怒,这次下定决心不再护着西夏了。”

  赵孝骞摇头叹道:“果然,女人当家,房倒屋塌。”

  萧光敬乐了:“世子这话精辟,可不是么,梁太后这女人权欲极重,但自身却没什么本事,听政这两年四处得罪邻国不说,国内也被她弄得乌烟瘴气,听说反对她的朝臣权贵越来越多了。”

  “这疯女人还是那种野蛮人的念头,以为只要一味发动对外战争,尽量多占邻国疆土,掳掠邻国子民,西夏就能靠此强盛起来,这疯女人,思路太简单了。”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所以,这次宋辽联手,狠狠坑西夏一回?”

  萧光敬笑道:“自然,我大辽陛下说了,必须给这疯女人一次狠狠的教训。”

  赵孝骞神情微动,忽然垂下眼睑,淡淡地道:“这次给了教训,或许她会老实一阵,但以后呢?受过一次教训后,她就不会再发疯了?”

  萧光敬的笑容渐渐僵硬,惊疑地看着他:“世子的意思是……”

  “我没什么意思,只是就事论事。”赵孝骞语气平静地道:“大宋,辽国,西夏,三国之间互相牵制,才能达成平衡,如果有一方经常失控,对大宋,对辽国,都是不利的。”

  “这次她起兵三十万,攻打的是大宋,辽国在一旁可以笑着看热闹,派个使臣出来不痛不痒调停,但她下次发疯攻打辽国呢?”

  萧光敬身子微微一颤,他已听出赵孝骞话里的意思,脸色顿时白了。

  “这……在下临行前,陛下说要给梁太后一个狠狠的教训,但没说要,要……杀她呀。”

  大冷的天,萧光敬发现自己后背冒汗了。

  赵孝骞本来也只是临时突然冒出来的念头,但刚才那番分析的话说完后,他越来越觉得有道理,自己都信了。

  “老萧啊,格局大一点,你想想,如果梁太后死了,西夏谁当家?”

  “幼主李乾顺今年十一岁,若有重臣辅佐,或可勉强亲政。”萧光敬答道。

  “十一岁的幼主可怕,还是那个疯女人可怕?谁更容易掌控?”

  萧光敬懂了,确实,梁太后若死,对大家都有好处,符合三方利益。

  相反,她若活着,三国都会鸡犬不宁。

  “梁太后死了,我如何向陛下交代?”萧光敬迟疑地道。

  “行军路上,餐风露宿,养尊处优的梁太后水土不服,突然暴毙不是很正常吗?我那迷人的老祖宗秦始皇也是这么死的,他有说什么吗?没有!他只是默默接受了这个结果。”赵孝骞眉目不动地道。

  萧光敬脸颊狠狠一抽,无语望房梁。

  你特么拿我大辽皇帝当傻子糊弄呢?

  赵孝骞叹了口气,道:“好吧,说正经的,不管梁太后怎么个死法,你回上京后,辽主一定不会责怪你,反而会封赏你。”

  “你所做的,是帮辽国提前除去了一个隐患,西夏幼主李乾顺亲政,对大宋和辽国都是一件好事。”

  越听越有道理,萧光敬下意识点头,随即突然反应过来,脸色苍白,神情震惊地道:“等等!你为何说‘我所做的’?我要做什么?难道你要我对她下手?”

  “怕啥?夏州城已被我大宋所占,到处都是我的兵马,我们会给你提供帮助的。”

  “什……什么帮助?”

  “你若想吊死她,我帮你送绳子,你若想毒死她,我帮你找毒药,你若想一刀剁了她,我给你递刀,总之,这事儿就算咱俩合伙干的。”

  萧光敬擦了擦额头的汗。

  临行前豪言壮语,说什么曾经失去的我要拿回来,拿个毛线,又被坑了!

  上次在汴京是受骗,这次被人当枪使……

  “梁太后来夏州,带了多少兵马,有多少臣子武将跟随,幼主李乾顺可在身边?”赵孝骞一连串问道。

  萧光敬不假思索地道:“梁太后所带兵马约万余,有部分信任的臣子武将跟随,幼主李乾顺当然在身边,此时他们随军驻扎在城外五里,梁太后只带了两千兵马入城护侍。”

  “李乾顺也在城外大营?”

  “是。”

  赵孝骞笑了,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不杀梁太后,老天都说不过去。

  “萧光敬……”

  “在。”

  赵孝骞声音突然变得低沉且轻柔,然而字字充满了杀意:“今晚,咱们把事办了!”

  萧光敬身躯一震,神情有些抗拒,然而,势已大成,像历史的车轮,根本无法阻止。

  他总算明白眼前这位亲王世子,为何年纪轻轻便闯得偌大的名声。

  他的名声,不在于发明了厉害的火器,不在于他出身的地位尊贵,而是关键时刻敢于决断,并且……无法无天!

  梁太后是个疯女人,眼前这货何尝不疯?

  都是疯批,你俩应该惺惺相惜啊,为何自相残杀?

  …………

  入夜,满城寂静。

  夏州本是属于西夏的城池,章楶占据夏州后,怕城中潜藏奸细作乱,于是下令全城宵禁,违者斩首。

  严厉的律法令全城百姓惶然,所以一到夜晚,夏州安静得像一座鬼城,连狗都不敢叫唤。

  梁太后半躺在馆驿的屋子里,明日一早要与宋国和谈,她便在城里住下,连日的行军令她有些疲惫,身边侍候的宫女正在给她推拿。

  享受宫女轻柔的手法,梁太后阖目沉思。

  她在思索明日的和谈,如何先声夺人,给西夏尽量挽回损失,如何与宋辽两国同时周旋,现在看辽国的态度,似乎对她颇为不满,和谈开始后,辽使不一定会帮她,她只能靠自己。

  越想思绪越乱,梁太后烦躁地皱起了眉。

  如果不发动这场战争该多好,哪有这许多的麻烦事,国内矛盾再尖锐,难道比宋军的火器还难对付?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因为她严重误判了宋军的实力。

首节 上一节 171/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