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261节

  赵煦的态度为何如此强硬,说到底,不仅是对赵孝骞的信任,同时也是利益所驱。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赵煦也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年轻人是无法拒绝光宗耀祖的机会的,尤其是,这个年轻人还是皇帝。

  信心的来源,不仅仅是赵孝骞造出过燧发枪,而是通过赵孝骞指挥的宋夏之战,让赵煦发现了赵孝骞其他的才能。

  大宋并不缺人才,甚至大宋的人才其实是过剩的。

  但大宋缺少的是赵孝骞这种能为国家赢尊严,获利益的人才,这一点,朝堂上的章惇做不到,戍边的章楶也做不到,他们的才能充其量是“守成”。

  唯有赵孝骞,能“进取”,他的眼睛盯着的是大宋的外部,他的使命是辅佐赵煦一统华夏,他对大宋朝堂内所谓的新旧党争,内部倾轧毫无兴趣。

  赵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赵煦确信,历数满朝文武,唯一有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人,只有赵孝骞。

  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中,赵煦坚持己见,为了维持自己的决定,在赵孝骞离京之前的这几日,他甚至连朝会都停了,把自己关在延福宫里,拒绝任何朝臣的求见。

  赵孝骞这次终于看到了一位皇帝的魄力。

  后世的史书上对赵煦的评价,是比较正面的,尽管在内部党争的问题上,赵煦处理得有点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赵煦绝不是昏君,他认定的事情,无论多大的阻力,都会坚定地执行下去。

  废旧复新如是,收复燕云亦如是。

  在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赵煦关闭宫门,封锁了所有的声音。

  两日后,龙卫营粮草军械战马甲胄准备完毕。

  绍圣二年十月初四,天气渐凉,深秋的天空灰蒙蒙的透着一股萧瑟之意。

  汴京南郊龙卫营驻地外,三万余将士披戴甲胄,骑上战马,安静地整装列队。

  大营外秋风呼啸,卷集地上的落叶漫天飞舞,天际云卷,滚滚黄尘,天地间弥漫着肃杀之气。

  这次不是出征,而是上任,没有太多的出征仪式。

  赵孝骞披戴甲胄,站在队伍前方。

  他的身后,一身黄袍的赵煦神情肃然凝重,看着面前密密麻麻的将士,赵煦的情绪仿佛也被这肃杀之气感染,只觉得胸腔中翻腾着一股激昂之情,令他恨不得亲自领兵出京。

  将士全员到齐,将领们清点之后分别如实禀报。

  赵孝骞转身,朝赵煦单膝跪下:“臣赵孝骞,奉旨出京,点兵已毕,请陛下赐训。”

  赵煦点头,沉声道:“子安,此去真定,一切拜托了,大宋盛衰,君臣期望,皆系子安一身,万事谨慎,徐徐图之。朕在汴京等你的好消息。”

  说完赵煦环视龙卫营三万将士,扬声道:“全军开拔!”

第357章 士气如虹

  面对汴京满朝文武的攻讦和反对,赵煦顶着压力坚持己见,赵孝骞云淡风轻,领着三万龙卫营将士出发了。

  说是赴任边城,事实上汴京距离真定府不到一千里,说远也不算特别远,刚好属于赵孝骞和狄莹姜妙仙的异地恋距离。

  队伍出发,浩浩荡荡,尽管被满朝文武攻讦,但赵孝骞出发的这天,城外还是来了许多送别和看热闹的人群,其中大部分是百姓,少许官员夹杂在人群里,神情复杂地看着队伍离开大营,向北开拔。

  狄莹三女也在送别的人群中,看着赵孝骞披戴甲胄,英武丰俊地骑在马上,少年英雄的光环似乎更亮眼了,狄莹三女却泣不成声。

  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可以,她们宁愿官人是个平民白身,夫妻过着平淡的日子,一生不离,白首死别。

  可是,他终究是耀眼的,也终究不是属于她们的。

  她们的世界里只有他,可他的世界里,不仅仅只有她们。

  见狄莹哭得难以自抑,姜妙仙抹了抹泪水,强笑道:“姐姐莫伤心了,官人说了,分离只是暂时的,待官人治理好了真定府,将辽人拒于国门外,官人就会接咱们去真定府与他团聚。”

  狄莹心中的沉重终于缓了一下。

  好吧,未来终究是有希望的,今日以后,姐妹三人便靠着这点希望好好生活下去,等官人来接她们的那一天。

  送别的人群里,赵颢也站在其中。

  赵颢的表情黯然,眼神不舍地看着远处的赵孝骞骑在马上,一身黑色的甲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吸引万众瞩目。

  年轻真好,赵颢忍不住喟叹。

  他年轻时,也是这般……好吧,没脸往脸上贴金,赵颢年轻时也是个胖子,充其量脸上的胶原蛋白比现在多一点,皮肤比现在嫩一点,顶多也就是个年轻的胖子,跟现在意气风发的儿子没法比。

  此刻赵颢的眼神里除了不舍,也有几分气愤。

  昨夜,临出发之前,赵孝骞又偷偷钻进他的书房搜刮了一番,自从赵颢从书房里神奇地捧出一尊白玉道君神像后,赵孝骞就跟着了魔似的,有事没事就往他书房里钻,发誓要找到书房的暗格密室。

  幸好昨夜没让他得逞,不然赵颢又血亏,而且这事儿报官都没用,儿子吃老子,天经地义,开封府都没法管。

  喧闹纷杂的人群里,一名穿着绸衫商贾打扮的中年男子,看似不经意地接近了人群中的赵颢。

  赵颢眼神一直盯着远处的赵孝骞,却似乎已经知道接近他的人是谁。

  目光直视前方,赵颢淡淡地道:“安排人马随我儿同行,暗中保护他的安全,他若有事,你们都别活。”

  商贾模样的男子低沉地应了一声,然后在人群中消失,如涓滴入海,无影无踪。

  队伍最后一名龙卫营将士离去,只剩一座空荡荡的大营。

  赵煦一直站在大营外,目送赵孝骞离去,心中五味杂陈。

  不可否认,他在赌,赌的不是枪里有没有子弹,而是在赌国运。

  赵孝骞赴任真定府,不仅仅是一纸任命圣旨那么简单。赵煦为了他已调动了许多资源,人力物力钱财粮草兵员等等。

  大国的资源调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资源原本是不该调往真定府的,这里的资源充足了,意味着那里的资源就不够用了。

  可赵煦还是毅然地做出了决定。

  他也是年轻人,也有冒险精神和勃勃的野心。

  一切的付出,只为在他有生之年收复燕云,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赵煦简直都不敢想史官该如何在史书上对他歌功颂德,天下臣民该对他何等的崇拜敬畏。

  每年太庙祭拜列祖列宗,他该是何等的昂首挺胸,面对祖宗牌位和画像时,他该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我不是针对谁,我只想说,在座的各位都是……”

  一想到或许真有这么一天,赵煦就忍不住激动得浑身发颤。

  “子安,一切都靠你了啊,千万莫让朕失望,事若不成,朕在史官的笔下可就是不折不扣的昏君了,遗臭万年的那种。”赵煦盯着远处消失不见的队伍喃喃自语。

  想到回宫后还要跟那些老匹夫们继续扯皮,赵煦不由更头疼了。

  赵孝骞出发了,麻烦却还没解决,这件事不可能算了,政事堂的几位宰相联名一大群朝臣,每日孜孜不倦地上疏谏止,请求赵煦收回成命,削去赵孝骞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官职。

  就算赵孝骞已领兵马上路了,朝臣们也不会罢休,只要能谏止官家,人在半路也能追回来。

  接下来这段日子,赵煦将要继续与朝臣们斗智斗勇,君臣之间的矛盾因此事而愈见尖锐。

  …………

  汴京已远,一大堆麻烦扔给赵煦独自扛下,骑在马上的赵孝骞心中多少有些愧疚。

  虽然此事与他无关,他不过是被赵煦强行推上台面的,但赵煦终究对他不错。

  君臣相识这么久,彼此既是兄弟,也是朋友,让兄弟朋友独自面对一大堆麻烦,实在有些不讲义气。

  兵马出行,向北如蛇行蜿蜒。

  整支队伍前前后后首尾相连,人数差不多近十万。

  出发的不仅是三万龙卫营将士,更多的是从京畿地区征调来的民夫。

  民夫们主要负责后勤运输,三万龙卫营将士是真正的战斗人员,至于粮草军械甲胄之类的辎重,自然不由战斗人员负责运输。

  古代行军作战,后勤辎重队伍的占比,正常情况下是比战斗人员更多的。

  当然这些负责运输的民夫们也不亏,跟随队伍运输,官府包一日两餐,吃得不算好,至少能填个半饱,千里路途,来回至少数月,也算给自己的家庭省下了口粮。

  同时,民夫们运送辎重,是官府的强派任务,它是普通百姓服徭役的一部分,每年官府都有固定的徭役指标任务,大宋的新政规定,百姓服徭役是可以抵扣赋税的。

  行进的队伍里,龙卫营将士的士气分外高涨,尽管将领们三令五申队伍不准喧哗,但人群中仍不断传出低抑的欢笑声,叫骂声。

  将士们自然是兴高采烈的,因为这次出征,又是跟随安乐郡公。

  宋夏一战后,龙卫营将士们已有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跟着赵郡公有肉吃。

  事实如铁证,当初跟随赵孝骞孤军深入西夏国腹地,攻破都城,杀戮抢掠四方,那五千人马回来时一个个红光满面,腰间鼓鼓囊囊。

  袍泽间藏不住秘密,回到汴京后总能听到这个袍泽偷偷给家里买了多少亩良田,几头水牛,那个袍泽给父母妻儿盖了新房,买了多少肉,多少尺新布等等。

  这些发了财后鬼鬼祟祟花钱的袍泽们,顿时成了龙卫营将士们嫉妒的对象。

  他们还听说了,赵郡公当初就下过军令,一应抢掠所得,全归个人,将领和上官分文不取。

  这道目无法纪的军令,简直成了将士们的福音,就冲这道军令,将士们已是豪气冲天,有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勇气。

  今日,赵郡公又带领龙卫营出征了,对普通的将士来说,他们眼里可不在乎什么家国大义,报效社稷之类高尚的念头,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

  此次出征,便是自己的发财之旅,只要能活下来,一定富甲一方。

第358章 高手绝技

  严格说来,赵孝骞这次率领龙卫营远赴真定,不算正式的出征,而是“上任”。

  至于三万龙卫营将士,是赵孝骞的底气。

  当然,到任之后,战事是一定会开启的,就算辽国主动退兵,赵孝骞也要想办法寻衅滋事,故意与辽国制造摩擦,从而发起一场小规模的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赵孝骞深知赵煦面对群臣攻讦的压力,为了堵住满朝文武的嘴,大宋在边境上迫切需要一场胜利。

  只要一份捷报,就能帮赵煦解决所有的麻烦。

  不仅赵煦有压力,赵孝骞也有压力,事实上,他的压力比赵煦更大。

  这次赴任,如果赵孝骞不干出点漂亮的事儿来,他都不好意思回汴京了。

  毕竟回去就见到赵煦顶着满头满脸的唾沫星子,眼神幽怨地看着他,那画面实在令人心酸。

  队伍行进的速度很慢,三万龙卫营将士,骑兵只有一万,其余的两万多人都是步行。

  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养马之地,大宋的战马奇缺,甚至就连拱卫汴京的禁军里,骑兵的数量也不多。

  赵孝骞麾下这一万匹战马,还是赵煦咬牙切齿给他硬凑出来的。

  离开汴京,行路二十里后,赵孝骞下令全军停下,就地扎营,埋锅造饭。

  第一天出发,主要走个象征仪式,没有紧急军情的情况下,队伍不必走得那么匆忙,会影响军心士气。

  扎营的事不必赵孝骞操心,种建中自会安排一切,他才是龙卫营实际上的带兵主将。

首节 上一节 261/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