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263节

  赵信悚然一惊,急忙屏声静气,恢复正常。

  皇城司直属大宋皇帝,内部官员任免是不必经过吏部和政事堂的,赵孝骞就有这权力。

  见赵信老实了,赵孝骞这才满意地道:“我爵封郡公,官拜经略安抚使兼知府,从三品官了,如今照样坐没坐相,吃没吃相,你特么一个正七品的官儿,在我面前摆什么谱?”

  赵信干笑道:“下官卑微太久,骤然升官,实在情不自禁,以后绝不再犯,郡公恕罪。”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我今赴任真定,皇城司也要配合我,派人告诉远驻真定府的勾当公事甄庆,准备移交差事,一应情报网,隐秘驻点,潜伏辽国的眼线名录等等,都由我接手了。”

  “是。下官这就去办。”

  “官家对我此次赴任的真定府特别重视,以后皇城司的重点,由汴京转到真定府,下面的官吏和眼线,各种驻点和名录,都要整合起来,为我所用。”

  “另外,派人联系辽国上京的眼线,问问我朝使臣苏轼的情况,这么久没传回消息,这老家伙该不会被辽主杀了吧?”

  “他还欠我好几幅字呢。”

  …………

  辽国上京。

  辽国的发源地是北方的靺鞨诸部,这个靺鞨部与中原王朝向来不对付。

  早在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靺鞨部便勾结高句丽,给东征的唐军背后捅了一刀,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勉强算平局,其中的原因诸多,靺鞨部背后捅刀无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靺鞨部抓住了机会崛起,建立了如今强大的辽国。

  上京是辽国的国都,与想象中不一样的是,辽国的国都其实并不贫瘠简陋,事实上,上京的繁华不比大宋汴京差多少。

  其中的原因不难猜测,国家武力强大,中原王朝都不得不忍气吞声,每年送的岁币虽然才五十万两,但送岁币的行为无疑是对国家信誉的巨大损耗。

  辽国以强大的武力,向世人昭示王霸之道,自然便吸引了商贾们的蜂拥而至,自动自发地带动了上京的繁华。

  大宋使臣苏轼来到上京已近半月了。

  这半个月来,苏轼与辽国的官员闹得颇不愉快,每次见面都是争吵不休,直到今日,辽帝耶律洪基仍未召见他,只把他晾在驿馆里不闻不问。

  苏轼愤怒,气闷,却无可奈何。

  辽帝不愿见他,他能怎么办?单枪匹马闯进辽宫吗?

第360章 辽主召使

  使臣挟愤而来,对方君主故意晾着他,这是外交上惯用的套路。

  一来是让对方使臣冷静冷静,老子的地盘上你别太飘,晾久了,使臣的脾气也就磨没了,彼此能够心平气和聊和平友睦,互不侵犯了。

  二来是一种谈判上的技巧,这就跟熬鹰一样,磨掉对方使臣的耐心,让他凭空产生各种猜测,还没开始谈就落入了劣势。

  这套路,赵孝骞曾经在萧光敬身上也用过,萧光敬当初被折腾得欲仙欲死。

  现在苏轼人在上京,也欲仙欲死了。

  不过年已花甲的苏轼,内心终究比萧光敬这个年轻人强大多了,辽帝既然不见他,他就每日在驿馆里饮酒作乐,喝得欲仙欲死。

  最初的苦闷烦忧之后,苏轼索性放开了心怀。

  反正我人在上京,你特么爱见不见,不见我就自己玩。

  然而出乎苏轼意料的是,辽帝耶律洪基虽然不见他,但苏轼的到来,却在上京掀起了滔天巨浪。

  苏轼,不仅名震大宋,在辽国同样有许多仰慕者,他的经典诗词,每一首都在上京的青楼勾栏里传唱,辽国的文人们简直都快成了他的脑残粉。

  中原儒家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辽国本是化外蛮夷之邦,但当辽人建国,渐渐从游牧民族演变成农耕民族后,儒家文化的传染性和包容性立马便体现出来了。

  大宋的军队和武力或许饱受辽人鄙夷蔑视,但对大宋的文化,辽人是不敢鄙夷的,确实是博大精深。

  而大宋最有名的文人是谁?

  除了苏轼,还能有谁?

  辽国但凡读过书的人,谁不闻苏轼之名?

  如今听说苏轼作为大宋使臣,出使辽国,人就住在上京的驿馆里,辽国的文人们闻知后欣喜若狂,纷纷登门求见。

  求见苏轼的画面有多疯狂呢?

  驿馆那条街,排队的文人占了一半,从驿馆一直排到了街尾,一时被谓为上京奇观。

  没错,有文化,会写诗,就是这么豪横。

  苏轼却一个都不见,对辽人的态度很恶劣,他让驿馆紧闭大门,除了辽国的官员上门谈正事,一应文人的饮宴交际邀请全都拒绝。

  这一点上,萧光敬又输了一城,想想当初他出使大宋,在汴京城的做派……

  所以说,人活到一定的年纪,岁月一定会给他一些东西,阅历经验会形成肌肉记忆,让他下意识地避开不该踩的坑。

  萧光敬当初若有苏轼这般定力,何至于中了赵孝骞的杀猪盘。

  万人空巷的场面,不仅苏轼始料未及,当初就连赵孝骞也没想到。

  面对每天求见的文人,其中甚至不乏辽国的官员,苏轼不胜其烦之后,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

  辽帝不见他,他可以利用舆论呀。

  现成的这么多脑残粉,不用白不用。

  于是,上京的文人们苦等多日后,苏轼仍不愿见客,但让驿馆的伙计传出话来。

  辽主失礼,不见使臣,苏学士一日未竞使命,一日不见外客。

  这句话瞬间在上京传开了,辽国的官员和文人细问之后,纷纷为苏轼抱不平。

  这一点上,辽帝耶律洪基确实做得有点失礼,宋国使臣到上京都半月了,辽帝竟将他扔在驿馆里不闻不问,仅只是派了几名官员与苏轼谈了几次。

  从外交礼节上说,辽帝的作为已很不妥了。

  于是,上京的舆论被苏轼一句话掀了起来,官员们纷纷上疏辽帝,请求耶律洪基召见宋使,勿在外邦使节面前失了礼节和风度。

  这一阵舆论之风骤然而起,来得很突然,耶律洪基也是满头雾水,就这两日,劝谏他的官员越来越多,而辽帝打算熬磨宋使的计划也被打乱。

  终于,在辽国许多官员的谏疏之下,耶律洪基不得不下旨召见宋使苏轼。

  苏轼对这个结果颇感意外,他以为自己最少还要多等半月呢,没想到自己的名气在辽国也如此好使,利用自己的名气造出的舆论,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穿戴好大宋的官服,苏轼持节旌入辽宫,面见耶律洪基。

  外交礼节早已演练过无数次,苏轼一举一动皆符合使臣之礼,让辽人挑不出毛病。

  辽国与大宋互不藩属,澶渊之盟后,两国的正式关系是兄弟邦交,外交上以“兄弟”国为基调。

  这样一来,大宋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也就有了解释。

  谁家兄弟不互相帮衬着点儿呢,有钱的兄长给贫穷的弟弟每年送点救济,合情合理。

  所以大宋对“岁币”的公开说法,叫“岁赐”,一字之差,面子找足了。

  苏轼以礼面见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今日召见了苏轼,自然不能再失礼了,于是含笑赐座,热情地与苏轼寒暄起来。

  所聊之事无非是宋辽两国的风土人情,顺便问候汴京的赵煦。

  双方一同追忆当年的澶渊之盟,奠定了两国百年和平的基础,对两国商业往来表达了肯定,并表示两国应当继续深化贸易,加紧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互通……

  外交辞令很官方,苏轼和耶律洪基都说得口干舌燥。

  今日耶律洪基是单独召见苏轼,在场的并无外人,不过耶律洪基的旁边赫然还坐着一位年轻人,眉目间竟隐隐与耶律洪基有几分相似。

  这位年轻人在辽国的分量可不轻,他是耶律洪基钦封的皇太孙耶律延禧,也就是说,将来耶律洪基挂了,这位名叫耶律延禧的年轻人将会继承他的皇位。

  没错,跳过了耶律洪基的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

  因为耶律洪基的长子耶律浚,早在二十年前便已亡故,是因被奸臣所陷而杀害,后来真相大白,耶律洪基悔恨万分,于是力排众议,坚持立耶律浚的儿子耶律延禧为皇太孙,未来直接继承皇位。

  兴许是弥补当年对长子耶律浚的愧疚,耶律洪基对这位皇太孙格外宠溺,简直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

  为了培养这位太孙,如今耶律洪基对他诸事不避,一应朝政处置,耶律洪基都在一步步教导太孙,任何场合也让太孙跟在身边,以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今日召见苏轼,耶律洪基也让太孙在座。

  耶律延禧很年轻,他只比赵煦大两岁,只是神态有些轻佻,看着苏轼的眼神颇有几分蔑视之态。

  苏轼作为使臣,自然将耶律延禧的表情看在眼里,心中却暗叹。

  若论人君之沉稳,我大宋的官家到底比这蛮夷之主强多了,果真是不通教化的戎狄之邦。

  很好,希望这位皇太孙欠抽的表情和心态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敌人越狂妄,离深渊越近。

  苏轼无视耶律延禧轻佻且略带几分挑衅的眼神,目光却盯着耶律洪基的眼睛。

  “外臣奉旨使辽,所为者还有一事,近日辽骑在宋辽边境活动,屡屡寇我大宋真定府之境,杀我大宋边民数百,抢我百姓粮食财物无数,我大宋官家甚怒,遣外臣质问辽主,请辽主给个解释。”

  “宋辽澶渊之盟的约定,贵国是打算撕毁了么?”

第361章 决意启战

  再弱的国家,出使外国的使臣语气也是咄咄逼人,更何况如今的大宋其实已不算弱了。

  苏轼的话很不客气,当者耶律洪基的面,语气是质问式的,像领导训斥下属一样,表情更是冷若寒霜。

  大殿内的耶律祖孙俩勃然变色,尤其是太孙耶律延禧,更是拍案而起。

  “宋使,对我大辽皇帝不敬,你已失臣礼!”

  苏轼冷冷道:“我的臣礼,是对我大宋皇帝的,辽国背信弃义,擅启战端,难道我还要对尔卑躬屈膝不成?”

  耶律洪基的表情很难看,幸好他的涵养不错。

  实话实说,耶律洪基算是辽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了,而且他本人素来崇仰佛法,对中原文化更有兴趣,他也喜欢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文章诗词。

  如果苏轼不是如此咄咄逼人的话,今日会见的场面一定和谐得多。

  “贵使息怒,贵国真定府的摩擦,朕也听说了,不过是我大辽军中一些将士军纪散漫,私自越境抢掠,那些人朕已军法处置。”耶律洪基淡淡地道。

  苏轼冷笑:“辽主说得轻巧,一句‘军纪散漫’就交代过去了?真定府辖下乡庄被杀者数百,皆是我大宋子民。”

  “房屋焚毁,粮食财物被掠,良家女子被抢,百姓人家阖村举丧,家家白绫,外臣请辽主教我,该如何处置?”

  耶律洪基淡定地道:“朕会修书予尔宋国皇帝,表达歉意。”

  “赔偿呢?辽主为何一句不提?”苏轼步步紧逼道。

首节 上一节 263/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