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266节

  第一次见甄庆,他便送了赵孝骞两份大礼,这人恐怕是一员福将,以后要多来往。

  热情款待甄庆一顿香喷喷的烤全羊,军中本不准饮酒的,赵孝骞还是让陈守弄来一坛好酒,与甄庆同饮。

  二人对饮之时,赵孝骞明显感到甄庆看着他的眼神真诚了许多。

  想必是赵孝骞无视军纪,招待他饮酒的举动,温暖了甄庆那颗大润发杀鱼十年的冰冷的心?

  对酌之时,甄庆向赵孝骞交代了皇城司在辽国的现状和布局,赵孝骞都暗暗记在心里。

  至此,整个大宋的皇城司,都已牢牢掌握在赵孝骞的手心里了。

  酣畅对饮,二人各自睡下。

  第二天一早,龙卫营准备拔营行军之时,甄庆提前向赵孝骞告辞。

  他的身份隐秘且敏感,不可能随宋军同行,落入有心人眼里便是掉脑袋的大祸。

  队伍继续行进,而此时的赵孝骞又下了一道军令,令龙卫营斥候赶赴真定府,巡弋宋辽边境,严密监视辽军动向。

  三日后,龙卫营三万将士,连同运送辎重的数万民夫,已到达真定府。

  骑在马上,赵孝骞眺望遥远的真定府城墙,心头突然一沉。

  真定府,是河北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他此刻看到的真定府城墙却是低矮简陋,城墙下连护城河都没有。

  若遇敌军攻城,就算古往今来最擅长守成的名将,这座城池也断然守不住三日。

  早在汴京时,赵孝骞便知真定是边城,贫瘠且荒凉,百姓人口稀少,城中龙蛇混杂,治安混乱。

  现在赵孝骞在远处亲眼见到这座城池,才对“边城”二字有了具体的印象。

  贫瘠,荒凉,萧瑟。

  与想象中的样子完全重合,真是一点反差都没有呢。

  如此贫瘠的城池,赵孝骞未来却要常驻于此,想到这里,心都凉了半截。

  人还没进城,脑海里便冒出了一个念头。

  得发挥我华夏民族的长处,发展商业,搞钱,搞基建啊。

  堂堂楚王世子,常年待在鸟不生蛋的鬼地方,要啥没啥,性格会玉玉的……

  队伍继续行进,离城大约十里左右,赵孝骞已清楚地看到城门了,却见城门外赫然站着一群官员武将。

  为首一人身着紫色官袍,站在冰天雪地的城门外,身后一众官员武将距他身后数尺,隐隐以他为尊。

  而此人大约六十来岁年纪,颌下一缕白须飘逸,仙风道骨超脱红尘的样子,官袍穿在他身上委实有点不搭。

  赵孝骞见他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人应该穿道袍,手里拎一根拂尘,跟玉清宫的青阳老牛鼻子一样到处推销保健品,反正世上的傻子绝不止赵颢一个,市场大得很,值得深耕。

  快到城门时,赵孝骞下令全军止步,原地待命,而他则领着陈守贾实等十余骑上前。

  与此同时,那位六十来岁的官员也朝赵孝骞缓步走去,二人各自相向而行,像一场奋不顾身双向奔赴的爱情。

  走到近前,赵孝骞下马,官员却先朝他躬身行礼。

  “下官,代知真定府李清臣,拜见赵郡公。”

  赵孝骞一惊,急忙双手托住他的胳膊:“李知府,久仰大名,晚辈可当不得您的礼,会折寿的。”

  平日赵孝骞说客气话,久仰也好,想念也好,发誓只蹭蹭也好,这种客气话只是过场,大多虚假。

  但此刻赵孝骞对李清臣说“久仰”,倒绝非虚假。

  赵孝骞是真听说过李清臣,上辈子就听说过。

  这位也算是大宋的一位名臣,能力颇为出众,按真实历史轨迹发展,将来李清臣最高能做到门下侍郎。

  而且他也是朝堂上少有的既非新党,也非旧党的朝臣之一。

  两边都拉拢,可李清臣就是不站队,他的政治主张也很中庸,他认为新法旧法都有弊端,最适合大宋的新政,是将新法和旧法融合,去糟存精,以利天下。

  李清臣的主张,与赵孝骞的政见不谋而合。

  所以赵孝骞见面就对他如此客气,除了官场上的礼节之外,更是敬重他的人品。

  李清臣看向赵孝骞的眼神也充满了好奇。

  他是绍圣元年正月便赴任真定知府,那时的赵孝骞还默默无名,后来李清臣听说汴京出了一位神奇的少年英雄,种种事迹传到真定府,越传越邪乎,李清臣都不由自主开始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直到后来,宋夏之战结束,朝廷的邸报传到真定府,上面列举赵孝骞在宋夏之战中的种种功绩,有了官方认证,李清臣才不得不相信,大宋果然有如此神奇的少年英雄。

  今日此刻,乍见赵孝骞,李清臣平静的表情下,其实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这个时代真正有风骨的文人,很难想象他们对大宋积弱的耻辱是多么的怒其不争,大宋立国百年,处处受制,处处兵败,被外敌各种威胁挟制,占尽了便宜。

  唯有去年的宋夏之战,几乎算是大宋立国史上唯一一次扬威的胜仗,大宋君臣百姓无不扬眉吐气。

  此刻令大宋扬眉吐气的功臣,活生生就站在眼前,李清臣尽管六十来岁了,心情却像粉丝见到偶像般激动。

  赵孝骞也在打量着李清臣,刚才听他的自我介绍,“真定知府”前面有一个“代”字,也就是说,他到任真定后,李清臣就要交卸官印,回汴京等候新的官职安排了。

  这可不行,赵孝骞初来乍到,没人帮他熟悉官场环境,没来得及拉拢人心,如果轻易放李清臣走了,剩下一大堆公务难道要靠自己亲自处理?

  堂堂楚王世子怎吃得了这个苦,环境再艰苦,他也要想方设法享福。

  享福的前提是,有人注定要给他当牛马。

  六十来岁,正是当牛马的好年纪。

  于是赵孝骞当即握住了他的手,深情款款地道:“牛知府,留下来帮我一段时日可好?”

  李清臣惊愕半晌,缓缓道:“首先,我不姓牛……”

第365章 萧条边城

  对于赵孝骞的到来,李清臣是很高兴的。

  从社稷的角度来说,宋辽边境渐不稳定,两国在真定府的边境上时有摩擦,作为典型的文官,面对强大的辽军,李清臣实在有些拙于应对。

  大宋虽是文官掌兵权,但与强敌的对阵,不是文人读几本兵书就觉得自己能行的。

  李清臣能治理一城之地,但面对辽军作战,他终究还是缺了点底气。

  现在赵孝骞来了,这位宗亲郡公的事迹他早已听说,尤其是对外交战,是朝中难得一见的强硬派,开战就奔着灭国去的。

  当初的宋夏之战,若非顾忌辽国的干预,赵孝骞领着宋军继续打下去的话,很难说西夏会不会被他灭国。

  有了赵孝骞接手真定府,李清臣大松了一口气,心里直叹官家圣明,人尽其才。

  辽军这样的强敌,只能由赵孝骞这样的强硬派来对付,尤其是赵孝骞还带来了汴京上四军之一的龙卫营,三万余装备了火枪的新式军队,李清臣的底气更足了。

  从私心的角度来说,李清臣对赵孝骞的到来更高兴。

  如果不是朝廷驱命,谁特么愿意放弃汴京繁华的好日子不过,跑到这鸟不生蛋的鬼地方当知府?

  赵孝骞上任,意味着李清臣可以马上交接工作,回到熟悉的汴京当京官了,美好奢华又惬意的生活在向他招手,李清臣焉能不乐。

  然而二人见面,赵孝骞看着他一脸诡异的微笑,李清臣不知为何,心里突然有点不踏实了。

  这年轻人……好像在算计着什么。

  “赵郡公到任,下官欣喜不胜,这千钧重担只有赵郡公这样的当世俊才或能担当,下官老矣,只能躲在后方贪生惧死,说来实在惭愧……”李清臣露出羞惭之色道。

  赵孝骞微笑:“李知府,你惭愧得太早了。”

  李清臣:???

  啥意思?这是啥意思?为何总感觉有一个巨大的阴谋在笼罩着自己?

  还有,赵孝骞看自己的眼神,实在很奇怪,令李清臣忍不住心头发毛,浑身不自在。

  二人见礼之后,城门口一众文官武将也上前见礼。

  大宋的地方官员很繁杂,而且职权交替。自知府以下,不仅有掌握实权的判官,推官,也有河北西路的转运使,提举使等等,还有一大批没有实权,但有官衔的所谓“寄禄官”。

  真定府常驻边军,大营就位于真定府城之外的西郊,边军数量大约在五万左右,其中一万左右是汴京调来的中央禁军,其余的四万人,大多是地方厢军。

  当然,府城之外的各庄各堡各寨的团练乡军,并不在官府的编制之内,属于民间抵抗团体,也就是所谓的“民兵”,由各地自行招募,但团练使必须由朝廷委派。

  比如苏轼,他就当过黄州团练使,为当地训练民兵。

  至于乡军的真实战斗力……就别提了。

  如果对外作战,仗打到要依靠乡军的时候,情势基本已到了绝境,主帅要么准备提桶跑路,要么仗义死节准备抹脖子,没人指望乡军能扭转战场局势。

  真定府的武将不少,一万禁军由一名厢都指挥使统领,其余的四万厢军则由两名厢都指挥使统领,麾下统领十六名军都指挥使。

  今日初见,赵孝骞一眼便看出中央禁军与地方厢军武将的不同之处。

  禁军的厢都指挥使名叫张岚,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身上披戴的鱼鳞铠甲明光锃亮,一副英武威风的样子。

  而两名厢军的厢都指挥使,则只是披戴皮甲,头戴翅盔。皮甲已老旧,隐可见皮甲上的刀痕,二人显得有些憔悴,就算与赵孝骞见礼,二人也是一副强挤出笑脸的模样,笑起来比哭还难看。

  赵孝骞一眼扫过众人的神态,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真定府军政两届不少的信息量。

  禁军和厢军的将领,其实都是朝廷任命,但很显然,真定府的禁军和厢军将领并不和睦。

  禁军这位名叫张岚的厢指挥使,明显露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倨傲姿态,至于两位厢军的指挥使,则有点忍气吞声的味道。

  赵孝骞微笑,不急,未来有很多时间了解真定府军政的现状。

  在李清臣的招呼下,赵孝骞与一众官员武将进了真定城,而他带来的三万龙卫营将士,则在种建中的率领下,开拔真定城郊外的东郊,寻找新的扎营地点,准备长期驻扎。

  为了迎接赵孝骞的到来,李清臣在城门内准备了一辆马车,正要邀请赵孝骞登车,赵孝骞却摆手拒绝,表示初入真定城,他打算步行入城,看看城内市井的风土人情。

  一大群人簇拥赵孝骞,场面实在太大,李清臣于是挥退了身后的官员武将,由他领着赵孝骞步行,陈守和贾实等一众禁军跟随。

  入城之后,赵孝骞第一眼看到真定城内的景象,心情顿时一沉。

  太萧条了,大街上几乎不见人影,街道两旁的店铺半数都关了门,还有一半开门的,也是门可罗雀,车马稀疏。

  街上的百姓也不多,穿着打扮更是贫苦,人人面带菜色,表情愁苦,对未来完全失去希望的样子,就连明日的生计都仿佛没有着落。

  赵孝骞沉默地观察着一切,用自己的理解能力,默默地解析这座城池。

  边城,战乱,死亡阴影,商旅不行……

  眼前这副凄凉萧条的景象,似乎解释得通,可赵孝骞总觉得哪里不对。

  澶渊之盟两国其实是一直在遵守的,所谓的战争阴云,也只是半年内的变故。

  可赵孝骞见真定城内的这副景象,却怎么也不像才半年的样子。

  这毫无希望的萧条画面,像长年累月的老古董,绝对不止一年半载。

首节 上一节 266/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