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04节
选择张嵘不是临时起意,赵孝骞不会拿千万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龙卫营里除了种建中和折可适外,真正的将才并不多。导致赵孝骞手里可用的人才太少。
种建中曾经对张嵘有过评价,大意是勇武不足,但性格圆滑,有点小聪明,有临机应变之才。
而率领五千将士伏击辽军,需要的正是能够懂得临机应变的人,火器列阵齐发的战斗,个人的勇武反倒是微不足道。
重要的是对战场情势的判断,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火,什么时候该溜,情况不对往什么方向逃。
所以张嵘是最好的人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赵孝骞这也算是知人善用。
张嵘再次被赵孝骞点将,自是欣喜若狂,一张勉强有个人样儿的老脸绽开了满脸褶子,顶着众将嫉恨的唾沫星子,淡定地用袖子擦脸,真正做到了“唾面自干”,像一位得道高僧般看透了人间的贪嗔痴。
对赵孝骞,张嵘倒是千恩万谢,单膝跪地哐哐行礼,就跟整活主播感谢榜一大哥似的,那叫一个虔诚。
该吩咐的都说完了,赵孝骞下令散帐,众将皆行礼后退出帅帐,唯独留下了邵靖和冯晟。
留下二人,赵孝骞终究是因为不放心,不放心源于不信任。
“只准带五千厢军北上诱敌,这个数字是最合适的,人数多了,辽军主帅不敢冒进,人数少了,辽军主帅恐会生疑。”
“五千人最合适,辽军远道而来,士气正盛,正欲一展身手,五千人马在他们眼前晃悠,他们很难忍住诱惑不吃下去。”
二人一言不发,恭敬聆听。
赵孝骞接着道:“回营点兵的事就交给你们了,记住,不需要挑选太勇猛的,普通的货色就很好了,没什么斗志,又想着捡漏,遇强敌转身拔腿就跑的那种最合适,本色演出就很自然。”
邵靖嘴唇蠕动几下,对赵孝骞如此形容他的麾下颇有不服,然而仔细一想,麾下厢军好像争气的确实不多,人家评价得很客观。
看出邵靖不服又不甘的样子,赵孝骞挑眉:“你有不同的意见?”
邵靖苦笑道:“虽然郡公所言基本是事实,但……末将还是斗胆希望郡公能够委婉一点。”
“好,那我委婉一点说,”赵孝骞想了想,道:“挑一批珍惜生命,做事谨慎的将士,这样的将士在你们厢军应该很多……”
邵靖:“…………”
就特么不该多嘴的,郡公这么一委婉,好像更难听了。
赵孝骞微笑道:“这次好好表现,记住,我和龙卫营将士,以及真定城和辖下九县的百姓都在盯着你们厢军呢,机会给你了,若还是不争气,往后莫怪我对你们厢军冷落。”
邵靖和冯晟顿时凛然,抱拳沉声道:“事若不成,末将愿提头来见!”
赵孝骞微笑,又来俩狗血的,真以为“提头来见”是句客气话?
“来人,取纸笔来,两位将军愿立军令状,‘事若不成,提头来见’,白纸黑字写扎实了,再摁下手印,事后莫怨我较真。”
…………
两日后,距离真定府大约两百里的路上。
天气很糟糕,连日的大雪,时停时下,辽军长途跋涉,因为天气的影响,耽误了不少时日。
四万辽军,穿戴并不整齐,有的身披甲胄,有的裹着裘氅,大军浩荡,放眼望去不见首尾。
看似松松垮垮的行军队伍,却莫名给人一种极强烈的压迫感,仿佛任何违抗这支大军意志的人,都会被无情地碾成齑粉。
耶律淳骑着马,行进在中军,他的身旁还有一位熟悉的年轻人,正是辽国太孙耶律延禧。
二人并肩而骑,一路说笑,但耶律淳脸上的笑容却有几分勉强。
耶律淳年约四十出头,身形微胖,挺着圆滚滚的小肚子骑在马上,浑身裹着一张非常显目的白熊皮,据说是女真部落在遥远的北极所猎,进献给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又转赐给耶律淳。
辽国的耶律皇族宗亲众多,彼此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宠也非常激烈。
耶律淳身为耶律洪基之侄,能在千百耶律族人中脱颖而出,深受耶律洪基的信任,爵封“北平郡王”,其人还是颇有几分本事的。
而且耶律淳和耶律延禧这对叔侄的关系也十分要好,对辽国下一任国君耶律延禧来说,早已将叔叔耶律淳视为拥戴之臣,引以为最亲密的支柱倚靠,但凡有不决之事,耶律延禧都会向耶律淳讨教商议。
这次出征真定府,耶律延禧之所以跟来,一则是为了分沾点功劳,将来继承皇位后,资历上好看一点。
二则是充分相信耶律淳的能力,觉得叔叔出征一定马到功成,而耶律延禧便以皇太孙的身份亲眼见证,凯旋回朝时,也有资格和立场为耶律淳鼓吹,从而增强耶律延禧所在阵营的分量。
颠簸的马背上,叔侄俩谈笑风生,显得分外融洽。
然而耶律淳的眉宇间隐隐透着几分忧色。
本来大军出发时,耶律淳是踌躇满志的,在他看来,辽国调动五万大军征伐宋国真定府,简直是耶律洪基白送给他的功劳。
从主帅任命的人选上揣度耶律洪基的心思,耶律淳认为这是为耶律延禧即位做铺垫,叔侄俩以此战在辽国的朝堂上立威,堵住那些皇亲国戚和桀骜臣子们的嘴。
原本十分轻松的活儿,直到两日前终于有了变化。
边境斥候紧急来报,两日前宋军突然对边境辽军大营发起夜袭,驻扎边境的一万辽军全军覆没,大营被焚毁一半,连一匹战马都没能逃出来。
对耶律淳来说,这是个非常不妙的迹象。
向来采取战略守势的宋军,这次突然主动发起进攻,并且轻松地全歼了一万辽军。
说明宋军的战力已是今非昔比,辽国君臣恐怕深深低估了宋军新式火器的利害,也说明宋国皇帝新任命的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赵孝骞,绝对是个狠角色。
一万辽军被全歼的消息传到耶律淳的中军帅帐,他才赫然惊觉自己将要面对一个怎样的对手。
赵孝骞,跟往年那些宋国的官员和武将不一样,太不一样了。
这是个典型的鹰派人物,出手非常的狠辣,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根本没有任何顾虑。
这些年宋辽的攻守局面下,宋军何曾主动发起过进攻?并且还是不宣而战,完全不在乎两国朝堂君臣的压力。
只有赵孝骞领兵,才有这样的胆识与魄力。
而且,偏偏真就让他办成了,可以想象如今真定府的宋军,军心士气将是何等的激昂高涨,求战之心何等的迫切。
如今四万辽军越靠近真定府,耶律淳的心情就越沉重。
两军还未接战,甚至还没见面,赵孝骞这个对手已经带给他足够大的压力了。
听说此人还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而且出身皇室宗亲,深得宋国皇帝宠信。
这样的人若让他多活几年,宋军在他的指挥下,辽国不知要吃多少血亏。
颠簸的马背上,耶律淳眉头紧锁,不觉叹了口气。
旁边的耶律延禧听到了,扭头笑道:“皇叔何故叹息?”
耶律淳勉强一笑,道:“宋军突袭辽营,我大辽一万勇士全军覆没,赵孝骞此人……实在不简单。”
耶律延禧笑了笑,道:“侄儿听了军报,不过我以为这不过是宋军讨巧,侥幸胜之。”
“军报的内容,皇叔可曾仔细看了?宋军趁着大雪封路,又是寅时时分,我辽军大营防备最松懈的时候动手,只能说宋军确实狡诈,但不能说明宋军厉害。”
说着耶律延禧露出傲然的微笑,道:“我大辽四万王师若至,日夜将大营防得密不透风,我就不信赵孝骞还有偷袭咱们的本事。”
“宋军积弱近百年,短短一两年不可能脱胎换骨,皇叔过虑了。待我军到达真定府,跟宋军来一场大战,让宋军的溃败告诉你,宋国,还是那个不堪一击的宋国,不会有任何变化。”
第418章 敌驻我扰
耶律延禧很年轻,跟赵孝骞差不多年纪。
从小养尊处优,没挨过社会的耳光,出身尊贵,又极得皇帝的宠爱,册封皇太孙后,身边聚集的大多是逢迎阿谀的臣子,自然会养出一身臭毛病。
比如清高傲气,比如目空一切。
作为一支军队的副帅,此时的耶律延禧对宋军的判断,几乎已决定了辽军的结局。
幸好耶律延禧不是主帅,幸好主帅是一位战阵经验丰富的老狐狸。
耶律延禧对赵孝骞和宋军的几番贬低,耶律淳只是安静地听着,并不发表意见。
叔侄俩再亲密,这位终究是大辽未来的国君,耶律淳的情商不会低到当面反驳他,不然以后还混不混了?
但对耶律延禧的评价,耶律淳不置可否,甚至嘴角不易察觉地撇了撇,显然他是不认同耶律延禧这番话的。
一个铁一般的事实是,宋夏之战中,宋军未尝一败,甚至以兵威逼得西夏不得不签下割城让土的条约。
那一战里,宋军的新式火器首次出现在世人的眼中,作为战争经验丰富的耶律淳,不可能当做看不见。
宋军的兵员素质不一定脱胎换骨,但可以肯定的是,宋军的武器一定很厉害,普通的刀剑根本没有可比性。
相隔数百步,一阵巨响,一阵火花,一阵青烟,数百步外的敌人应声倒地,这样的武器简直是上天赐予的神器,凡人谁能抵挡?
这次一万辽军被全歼,一个都没跑出来,想必就是败在这种新式武器之下。
耶律淳愈发忧心了,压力很大,若这四万辽军战败,他都不敢想象自己回到上京后会是怎样的下场。
那些不服他,不服皇太孙的臣子们,大约会像一群饿狼般群起扑来,生生撕碎他。
“太孙殿下,咱们恐怕要改变一下计划了。”耶律淳突然叹息道。
耶律延禧一愣:“如何改变?皇叔你真被赵孝骞吓破胆了?”
耶律淳不喜不怒,淡淡地笑了笑,道:“不管面对任何敌人,首先要做到不轻视,自古骄兵必败,我等纵是占尽优势,亦当以狮子搏兔之势,全力击之。”
耶律延禧张了张嘴,正打算反驳几句,然而转念想到自己只不过是这支军队的副帅,真正拿主意的人还是这位皇叔,而且他是自己的辅佐之臣,多少还是要给他点面子的。
于是耶律延禧笑道:“皇叔打算如何改变计划?”
耶律淳沉声道:“首先,宋国突袭我边境辽军,他们不宣而战,不讲规矩,必须遣使入真定城,当面谴责赵孝骞……”
耶律延禧愕然:“这……有什么用?”
“当然有用,我大辽先占住了道理,是他们先破坏澶渊之盟,日后征伐交战,大辽便没有顾虑了,以大义之名而战,天下人无话可说,理亏的是宋国,来日我大辽克真定,就算纵兵屠城,也是宋国罪有应得。”
耶律延禧想了想,点头认可。
“其次,赵孝骞所率之兵,与往年的宋军不一样,探子来报,据说是汴京上四军之一的龙卫营,全员装备火器,不可轻敌,臣以为,当派人向上京禀奏,并请陛下调派援兵。”
说着耶律淳苦笑道:“咱们这四万兵马,怕是有点悬,至少还需要两三万援兵,臣才有一搏之力。”
耶律延禧皱眉:“皇叔是不是太高看宋军了?有这个必要吗?咱们若向上京求援,必然落了口实,那些朝臣趁机诋毁参劾你我,咱们就算立了再大的功劳,恐怕都被抵消得干干净净了。”
耶律淳语气坚定地道:“求援没面子,但总比战败的好,太孙明白臣的意思吗?”
耶律延禧迟疑半晌,不甘不愿地点头:“皇叔是主帅,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军中不必顾及侄儿的身份,我在这里只是听命于皇叔的副帅。”
耶律淳笑道:“太孙越来越稳重了,大辽未来交给你,臣很欣慰。”
“既然太孙不反对,臣以为应当停止行军,原地扎营,等待上京陛下的批复,太孙意下如何?”
耶律延禧无所谓地道:“皇叔随便,既然扎营,我便带亲卫在附近打打猎,放松一下心情。”
耶律淳笑道:“去吧,附近平原旷野,猛兽出没,太孙注意防备,万莫犯险。”
…………
真定府,辽国边境大营。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