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33节
本来陪在刘贤妃身边,忍受这婆娘各种作妖的赵煦匆忙回到福宁殿,郑春和早在殿外等候,见赵煦来了,急忙躬身见礼。
赵煦不耐烦地一挥袍袖:“废话少说,子安的奏疏何在?”
郑春和从怀里掏出一份奏疏,奏疏封了口,用火漆打上了印。
赵煦神情一紧,先是小心检查了一下火漆封口,确定无人拆动后,才缓缓撕掉火漆。
郑春和非常识趣,知道这是一份密奏,于是默默地后退两步,并转过身背对着赵煦。
赵煦拆开密奏,上面是赵孝骞熟悉的字迹。
这个子安,文才诗才极佳,汴京各大青楼至今传唱他的词阙,偏偏不知怎么回事,赵子安的一手字却写得奇臭无比,歪歪扭扭比三岁启蒙孩童都不如。
赵煦每次看到他的字都会忍不住捏住鼻子,仿佛看到了一坨坨狗屎,一脸嫌弃且怒其不争。
这次赵煦拆开密奏,看到赵孝骞这笔臭字后,眉头一皱,下意识又捏住了鼻子。
这个子安真是……
将来待他凯旋归京,朕一定给他找个当世大儒,专门教他练字。
赵煦暗暗发狠,然后忍住满腹嫌弃,逐字逐句开始看奏疏。
潦草地扫了一遍,赵煦赫然睁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倒吸一口凉气,于是再看一遍,又看一遍……
看了一遍又一遍,赵煦终于确定密奏里的内容真实无误。
“居然活捉了辽国皇太孙耶律延禧?”赵煦目瞪口呆,抬头怔怔地看着殿外瓦蓝明朗的天空,仍然有些惊愕地喃喃自语:“这个皇太孙还是自己送上门去的?”
太神奇了,世界难道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一个正常人都干不出这种事,辽国皇太孙是吃错了什么药,自己送上门被宋军俘虏了?
呆怔许久后,赵煦终于消化了这个消息,此刻他终于明白,为何这道奏疏赵孝骞非要以密奏的方式送来汴京。
这是惊天动地的大消息啊!
辽国皇太孙在手,大宋接下来怎么办?
对大宋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就跟一个人中了五百万巨奖一样,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个巨大的利好消息,为大宋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赵煦脑子里冒出各种想法,他想用耶律延禧向辽国索取各种利益,土地,城池,甚至……燕云十六州。
当然,赵煦很清楚这是不现实的,耶律延禧值不了那么多,耶律洪基也肯定不会为了一个皇太孙舍弃太大的利益。
所以提的要求就必须注意尺度,不能把辽国逼急了,他们若索性掀了桌子,大宋什么都得不到。
思虑良久,赵煦发现这件事不是他个人的智慧能解决的,于是小心地将密奏贴身收好,然后扬声道:“郑春和,传旨,马上令章惇,曾布,许将三人入宫议事。”
郑春和领旨,刚转过身,赵煦又叫住了他。
神情深思许久,赵煦补充道:“请楚王叔也一并入宫吧。”
郑春和一愣。
请楚王入宫议事?这是个什么信号?
不敢多想,郑春和躬身领旨,匆忙离开。
未多时,四人匆匆入宫,章惇等人一脸淡然坐在福宁殿内,疑惑且深思的目光,不时瞥过坐在一旁的楚王赵颢。
宫人传旨议事,章惇三人是朝中重臣,不是宰相就是枢密院使相,他们入宫议事已成了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可是今日,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这个肥肥胖胖的老纨绔为何在此?
第452章 平章重事
突然被赵煦召入宫,赵颢也很莫名其妙,此刻坐在福宁殿内,他仍然一脸懵。
若是平日被召进宫与赵煦闲聊家长里短倒也罢了,自从儿子赵孝骞越来越争气,越来越给大宋和官家长脸后,赵煦爱屋及乌,确实多次召赵颢入宫闲话家常,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但那种聊天的性质,只是皇室自家人的闲聊,完全不会谈到朝政国事,赵煦召赵颢聊天的目的,更多是一种感情投资,为了笼络楚王父子。
可现在是怎么回事?
福宁殿内坐着的章惇三人,都是朝中重臣,很显然赵煦召他们入宫是为了商议国事的,所以赵颢很不明白,自己为何也在其中。
殿内四人各怀心思,赵颢左右看看,也觉得现在的画面很违和。
是的,四人之中混进了奇怪的东西,而他,就是那个奇怪的东西……
外人眼里看来,现在殿内坐着一位当朝宰相,两位枢密院使相,以及一个无所事事整天在汴京城里勾搭寡妇的皇叔。
画面是不是很不和谐?
就像三位已保送清北的学霸,和一个勾结校外黑恶势力勒索同班同学的混混小流氓坐在一起,大家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许久之后,赵煦走入殿内,四人急忙起身行礼。
赵煦含笑与众人招呼后,坐了下来。
废话不多说,赵煦当即掏出了赵孝骞的密奏,令四人传阅。
四人看过之后皆是一脸震惊,就连赵颢也是满脸的不可思议,随即表情却激动起来。
活捉辽国皇太孙,这份功绩可不比歼灭五万辽军小,对宋辽两国如今的形势来说,这件事的政治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宝贝儿子又立大功了?
待四人看完密奏,赵煦含笑环视众人。
“子安的密奏诸位已阅过,此事何以处之,朕想听听诸位的说法。”
章惇捋须,深深地看了一眼神情激动的赵颢,眼中闪过莫测的光芒。
议事不奇怪,但此时官家竟让楚王参与议事,是官家提前对外释放的某种信号,又或者单纯只是因为这件事是赵孝骞所为,官家遂让赵孝骞的父亲参与一下,日后不会成常例?
若是后者,今日议事无所谓。
可若是前者,那么官家显然打算继续任用宗亲,而且任用的还是楚王一脉,宗亲父子皆掌权,这可不是好现象,一个赵孝骞已够够的了,不能再来一活爹……
再看曾布和许将二人,眼神同样复杂莫测,三人皆捋须沉默不语。
殿内的气氛一时沉寂下来,皇太孙被俘的消息似乎还没有让赵颢议事重要。
谋事者,亦谋人。
官家若一再打破祖宗规矩,让宗亲参政,对三位重臣来说可不是好消息,朝堂原本平衡的局面,或许会被这股宗亲势力打破。
大约是赵孝骞的表现实在太优秀了,让官家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宗亲比臣子更值得信任。
可章惇很想告诉官家,赵孝骞不过是宗亲里的特例,不是所有的宗亲都这么牛逼的。
比如眼前这个,吃喝嫖赌无所不能,风流之名传遍京师,你该不会以为这种人真有什么本事吧?
压下心头的不满,章惇逼着自己的注意力回到正事上来。
“辽国皇太孙被俘,对大宋来说确实是好事,河间郡王殿下果真是砥柱之臣,不负官家信任。”章惇含笑道。
说着章惇又笑着朝赵颢拱了拱手:“老夫倒是忘了恭喜楚王殿下,令郎晋爵郡王实至名归。殿下生了个好儿子,人中龙凤呀。”
赵颢憨厚地一笑:“同喜同喜,本王也是胡搞瞎搞,犹记得当年,本王只是半夜里打了个哆嗦,谁能想到生出这么争气的儿子呢,哈哈!”
殿内众人:“…………”
赵煦噗嗤一笑,道:“楚王叔,好好说话,莫失仪。”
赵颢迷茫地抬眼四顾:“臣说错话了么?不是在聊如何生出人中龙凤的儿子的事么?”
章惇沉着脸道:“并不是,只是平常的一句恭喜而已。”
赵煦禁不住哈哈笑道:“好好,不说这个,子厚先生说说如何处置此事吧。”
章惇缓缓道:“臣以为,辽国皇太孙被俘,辽帝或许此时仍不知情,而且咱们不能直接跟辽帝谈此事,事情若传出去,皇太孙就失去挟制的作用了。”
“以辽帝的性子,他一定会废黜皇太孙,另立新储君,而且也绝不会对我大宋妥协,反而会激起辽国君臣的愤怒,调集重兵攻打真定府,所以此事只能跟辽国北平郡王耶律淳谈。”
“人是耶律淳弄丢的,责任由他负,耶律淳若想活命,肯定不敢讲此事上报辽帝,而是会选择私下里与河间郡王谈判。”
章惇苦笑道:“事情就是如此矛盾,皇太孙被俘如果不能被辽帝知道,就只能看耶律淳手里有什么能拿出来的筹码,而一旦被辽帝知道,皇太孙被废黜,咱们大宋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不能看辽国皇太孙值多少,咱们只能看耶律淳手里有多少,这就很无奈了。”
殿内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认可。
不得不说,章惇确实聪明且老谋深算,就算远隔千里之外,他也仿佛能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质,一言道出其中的关键。
章惇接着道:“而且此事尚有时效,皇太孙被俘一事应当从速解决,这个消息迟早瞒不住辽帝的,趁着辽帝反应过来以前,咱们能得到多少算多少,无暇在谈判这件事上耗费时日,再拖下去事态反而对我大宋不利了。”
赵煦闻言点头:“不错,若消息泄露,辽帝不仅会废黜皇太孙,而且羞愤之下或许会兴举国之兵攻打真定府,反而给子安惹了大麻烦。”
章惇淡淡地道:“依臣之见,不妨将此事的决定权交给河间郡王吧,郡王聪慧出众,又是领军主帅,更且郡王为人颇重利,他应该知道该从耶律淳手里拿到什么好处才不亏。”
对赵孝骞“重利”的评价,殿内众人都不反对,包括赵颢都点头认可。
赵煦笑着望向赵颢,道:“依楚王叔之见,子安会向耶律淳提什么要求?”
赵颢茫然眨眼:“啊?这个……官家恕臣愚钝,臣对朝政国事委实有些,呃,生疏,要不官家给臣一点时间,待臣回去问问王府属官,再进宫奏答官家如何?”
赵煦对皇叔的回答似乎颇为满意,笑容越来越深。
“知子莫若父,楚王叔莫非不知子安的想法?”
赵颢擦了擦额头的汗,苦笑道:“官家明鉴,臣是宗亲,向来不敢关注朝政,官家若问汴京吃喝玩乐之所,臣如识途老马,了然于心,至于臣的儿子会跟耶律淳谈什么,实在是为难臣了。”
赵煦心情极好,大笑道:“楚王叔可不能一味不知进取呀,儿子那么厉害,王叔也不能太弱,不然楚王叔以后都压不住儿子了。”
赵颢陪笑道:“无妨的,儿子再厉害,终归是儿子,还怕他反了天?”
赵煦沉吟道:“辽国皇太孙被俘,子安又立了大功,但此前已晋了郡王爵,不宜再封赏,恐朝中惹非议,今日既然楚王叔在座,不妨将这个封赏给王叔吧。”
“朕封楚王叔‘平章军国重事’,再赐楚王府实食邑三千户,嗯,就此决定了。”
殿内章惇三人震惊地望向赵煦。
章惇脸色一暗,想说点什么,终究还是捋须不语。
“平章军国重事”是个官衔,而且只是个荣誉官衔,没有实权。
但它有个特点,官阶特别大,比宰相还大,而且它是专为德高望重的老臣而设的。
当年的名臣文彦博,吕公著都被封为平章军国重事,不同的是,当年这二人还是实权宰相,加封的这个官职只是一种荣誉。
现在赵颢居然也被封了这个官职,虽然官家没有给他实权,可单论官阶的话,赵颢已位在章惇这个宰相之上了。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