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5节
赵孝骞松了口气,不杀头还好,留得命在,就有翻身的机会。
马车突然停下,外面有车夫恭敬地道:“殿下,世子,车驾已至王府。”
赵颢猛地打起了精神,三百斤的胖子竟以无比矫健之姿,像只喝了核废水变异的大黑耗子,一溜烟窜下马车,张开双臂冲进府里。
“我的乖乖亲亲,想煞本王也!一夜苦相思,本王衣带渐宽,都瘦了!”
赵孝骞坐在马车内,愁眉苦脸地叹气。
这位亲爹,心是真的大。
…………
楚王平安从宗正寺释归,王府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一切都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当夜王府家宴,赵颢被侍妾们环绕,莺莺燕燕欢声笑语。
若非仍在太皇太后孝期,以赵颢的性子,恐怕早已阖府举宴,歌舞娱之。
当夜只是一顿家宴,赵颢终究还是非常收敛了。
王府后院不远处的院落里,赵孝骞独自面对桌案上的一盏孤灯,陷入沉思。
太多事情不明白了,他不清楚为何赵颢像没事发生似的,回府后居然玩得那么开心,也不清楚楚王府到底惹了谁,竟被人背后捅刀子。
来到这个世界,不管他有没有融入现在的家族和身份,有一个无法辩驳的事实是,他的命运已与这个家庭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了。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说实话,赵孝骞并不愿意自己的未来只能守在冰冷的陵墓边,蹉跎一生的青春。
救家族也好,自救也好,赵孝骞总归要在尘埃落定前挽回点什么,破掉这个局。
然而眼前的这桩麻烦无头无尾,他想破头都想不到破解之法。
一直独坐到深夜,赵孝骞还是没头绪,心头一阵烦躁,猛地吹熄了蜡烛。
“睡觉!”
当做无事发生,不代表着事情不会发生。
第二天一早,王府乱了。
一队穿着皂衣的公差登门,登门时很客气,该有的礼节都有,但话语间的意思却有些强硬。
这队公差是奉御史台和大理寺之命,进王府搜查不法。
两部门联合执法,没人敢阻拦,贵为王爷也不敢。
于是赵颢和王府上下打开门,任由这队公差走进府内,搜查各个殿房阁宇。
赵孝骞也闻讯赶来,看着这队搜查王府的公差,心情愈发沉重。
赵宗晟没说错,果然,宗正寺处置不了的事,只会变得更严重,显然御史台和大理寺接手此事了。
王府内的侍妾和下人们无措地站在院子里,目露惶然之色,人们纷纷朝赵颢投去问询和求助的眼神。
赵孝骞走到赵颢身边,赵颢的脸色比昨日更灰败了几分,但还是朝赵孝骞挤出一丝抚慰的微笑。
公差们搜得很细致,每间房屋,每个角落都不放过。
尤其是王府内赵颢专用的书房,书房内所有的书籍纸张信件等等,全都被搬了出来,在院子里归拢成堆。
有的公差甚至在各个屋子的墙壁上轻轻叩击,显然在找王府内是否有密室之内的隐秘所在。
站在赵颢身旁,赵孝骞忍了很久,终于忍不住悄声道:“父王,您书房里那些书籍信件……”
赵颢回他一个安心的眼神:“无妨,他们拿不到把柄的。”
公差们整整搜查了一上午,快到午时,搜查终于结束。
当然,没有影视剧里那种鸡飞狗跳的混乱场面,公差们都很客气,而且很有素质,搜过的地方甚至还细心地恢复原貌,他们带走的只是书房里所有的书籍和信件。
书房确实空了,一片纸都没留下。
礼貌地朝赵颢父子告辞后,公差们列队离去。
搜查过后,事情结束了吗?
没有。
当日下午,大理寺传来消息,王府一应属官包括长史,司马,翊善等等,都被大理寺传讯,直到晚上都没放出来。
赵孝骞只觉得,勒在脖子上的绳子越收越紧了。
难道只能坐以待毙?
第7章 奏疏之祸
针对楚王的动作一步接一步,步步紧逼。
首先是参劾,然后是扣人,搜府,最后传讯王府属官。
这些事情全集中在两天之内完成,以大宋如今臃肿冗余的官衙办事效率来看,针对楚王的效率简直是雷厉风行,丝毫不拖泥带水。
赵孝骞这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外人都看出来了,这是一场阴谋,主谋之人根本是将赵颢当成仇人来对付了。
王府属官被传讯,赵颢终于着急了。
他很清楚大理寺的手段。
进了大理寺的人,已不是招不招认的问题了,各种严酷残忍的刑具下,审讯官员想要他们招什么,他们就得招什么。
一旦王府属官扛不下去,各种屎盆子都会扣在赵颢头上,不仅罪名很容易被坐实,而且还会格外“发现”很多新罪名。
到了那时,恐怕楚王一脉想去给英宗守陵都已是奢望,最大的可能是一削到底,沦为庶民。
没心没肺的赵颢终于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得知王府属官被传讯后,赵颢晚膳都没吃便匆忙出了门。
赵孝骞知道他出门做什么。
无非托人打探找关系之类的,说实话,赵孝骞认为完全是无用功。
能把事情做到这个地步,而且几乎是雷霆之势的打击力度,这时候找关系托人有用吗?
有能力策划这场阴谋,将一位皇室宗亲打入尘埃,他的权力一定不小,小官小吏可没这本事。
属官被传讯后,王府人心惶惶,侍妾和下人们各自聚集,窃窃议论。
王府内的气氛非常压抑,充斥着分崩离析前的绝望。
赵颢在汴京城像没头的苍蝇,急着到处托人。
赵孝骞仍独坐在他的院子里,盘腿盯着桌案上的一炉檀香发呆。
他在努力梳理整件事的脉络逻辑。
赵颢两条罪名,结交外臣和妄议国政。
“结交外臣”应该是其次的,范纯仁是宰相,身份显赫,寿诞之日登门贺寿的宗亲绝对不止赵颢一人。
御史单拿赵颢开刀,说明所谓的“结交外臣”只是一个表面理由。
麻烦的是赵颢还填了一阙《西江月》作为寿礼,范相公还回了一首以和之。
这个年代但凡读过书的,多少都会填一两首词,这个不稀奇。
赵颢虽然是个大胖子,但从小接受的可是皇室精英教育,填词对他来说很轻松。
至于为何赵颢的作品在千年后不见流传,……当然是文采平庸,泯于历史了。
同样是做菜,会做番茄炒蛋和国宴名厨是一个概念吗?
现在的赵孝骞缺少太多信息,他需要知道赵颢那首《西江月》和范相公回礼的《西江月》的具体内容。
其次是“妄议国政”这条罪,根本原因在于赵颢给官家上的奏疏,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贺官家亲政的马屁奏疏,怎么就成了“妄议国政”?
所以赵孝骞还需要知道那道奏疏的具体内容。
这事儿找别人没用,赵颢是最清楚的。
思定之后,赵孝骞起身出了房门,随手叫来王府一名家仆。
“去请父王回府,就说是我说的。”赵孝骞神情泰然地道。
家仆愣了一下,儿子请父亲回家,语气这么横的吗?
这位常年不出门的世子,最近两日感觉变化好大……
一脚狠狠踹上家仆的屁股,赵孝骞不耐烦地道:“愣啥!要给你备马车吗?”
家仆急忙转身飞奔而去。
半个时辰后,赵颢被家仆找到,硕大的肉球滴溜溜地滚进了赵孝骞的院子。
“吾儿何事唤父王?”赵颢掏出手帕,擦着额头的汗。
赵颢的神情掩饰不住的憔悴,脸色也灰败,但望向赵孝骞的眼神却一如既往充满宠溺。
“吾儿放心,小风小浪而已,父王一定平稳度过,保楚王府无虞。”赵颢温言安慰道。
赵颢以为是儿子待在府里惶恐不安,把他叫回来以求获得安全感,于是开口便给足了安全感。
赵孝骞心头有些感动,不管这位亲爹为人品行如何,对他这个儿子至少是毫无保留的,那种宠爱简直溢于言表。
“父王,两件事。”赵孝骞言简意赅道。
赵颢一愣,然后点头:“你说。”
“第一,我要你和范相公填的两首《西江月》,完完整整的内容。第二,我要你给官家那道奏疏的完整内容。”
赵颢不假思索地道:“半个时辰后给你。”
赵孝骞好奇道:“咱府里的书房都被公差搬空了,您……”
赵颢咧嘴一笑,抬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全在此,一字不差。”
没问赵孝骞要这些东西做什么,赵颢命人取来笔墨,一声不吭奋笔疾书。
很快,两首词和一道奏疏的原文写成。
赵孝骞对文学这玩意儿没什么研究,手拿着两首词,半天都没品出其中韵味,但字词之间颇为陌生,显然并未流传于后世。
所以这两首词应该是文人应酬式来往,没什么文学价值。
里面的内容当然也是商业互吹,你好我也好,你我在官家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要忠君报国巴拉巴拉……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