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83节
只看反贪的直观效果,朝臣们便知道,官家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十日后,汴京城西万胜门,一群官员静静地伫立在城门外,翘首等待着什么。
奇怪的是,官员们的目光不仅投向城外远处的直道,也不停地朝城门内张望,随着时间过去,官员们的神色也越来越焦急。
时近午时,城外远处终于缓缓行来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衣着打扮颇为怪异,大热的天却戴着裘皮帽子,穿着厚实的衣裳,明明热得不停擦汗,也不见他们脱下衣裳。
队伍大约百余人,骑队前方高举着旌节长杖,长杖上倒挂着一只羊头骨,后面的旗帜上画着契丹族的图腾,分别绣着一头青牛和一匹白马。
城外等候的官员眼睛一亮,为首一名紫袍官员沉声道:“辽使至矣,楚王世子为何还没来?”
旁边的官员苦笑:“已派了三拨人赴楚王府催请,据王府下人回话,说是世子昨晚苦读诗书,熬夜至天明,此时仍在大睡……”
紫袍官员叹了口气:“这位世子诗才绝世,苦读诗书倒也不奇怪,但事有轻重缓急,世子是迎接辽使的正使,今日可耽误正事了。”
辽使的队伍距离城门越来越近,紫袍官员咬了咬牙,硬着头皮迎了上去。
待紫袍官员走到辽使队伍跟前,为首的辽使却并未下马,而是神情倨傲地打量着紫袍官员。
两国遣使来往,都应遵行外交礼节,辽使这般举动,委实太过无礼。
而大宋的官员们却无可奈何,或者说,他们已习惯了辽国的倨傲姿态。
“本官大宋礼部侍郎钱仲深,忝为迎辽副使,拜见辽国贵使阁下,贵使一路辛苦。”钱仲深长揖行礼道。
为首的辽使终于正眼打量钱仲深,然后皱起了眉,张嘴倒是一口流利的大宋官话,只是语调有些怪异。
“迎辽副使?正使呢?”辽使问道。
钱仲深表情一僵,随即立马回道:“正使在汴京城中馆驿,正设盛宴款待诸位。”
辽使冷笑:“迎辽正使未至,所谓礼仪之邦不过如此,你们宋国人标榜礼仪华章,背地里谓我辽国为北戎蛮夷,呵呵,今日见尔宋国礼仪,简直贻笑天下。”
钱仲深脸色愈发难看,欲要争辩,却突然听身后传来一道沉稳的声音。
“没出城迎接你们就失礼了?你爹没教过你,去别人家做客要懂礼貌吗?”
钱仲深闻言一喜,又一惊,紧张地扭头望去。
辽使却大怒,眼神森寒盯着钱仲深身后的人:“你是何人?”
“迎辽正使,赵孝骞。”
说完赵孝骞并未行礼,而是指了指辽使,道:“辽国使臣既入我宋境,当知我大宋礼仪,听得懂人话的话,请下马。”
第111章 现场录史
一个国家文贵武贱的坏处,在异族人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腰杆子直不起来,明明腰已经弯得那么低了,别人还是挑毛病。
赵孝骞不喜欢用卑躬屈膝换来的表面和睦,他对别人的态度通常是等价等量沟通。
你对我什么态度,我就对你什么态度,这样大家都公平。
如果你态度很差,赵孝骞的态度只会更恶劣。
总之一句话:我特么给你脸了?
辽使仍骑在马上,表情很惊愕,他似乎没想到大宋的官员里竟然有人敢硬刚他。
所以,大宋对辽国的态度有变化了?他们哪来的底气?
赵孝骞强硬的态度明显超出了辽使的认知,以至于辽使半晌没反应过来,傻愣愣地骑在马上,不言也不动。
赵孝骞却不耐烦了:“你到底下不下马?要不要我亲自请你下来?”
“你既然是使臣,基本的外交礼仪总该知道吧?入我大宋国都,竟还如此趾高气扬,你们辽国国主知道吗?”
旁边的钱仲深一脑门的冷汗,震惊地看着赵孝骞。
咱大宋现在已如此支棱了吗?为何我这个礼部侍郎丝毫不知?
澶渊之盟后,大宋近百年来对辽人只能忍气吞声,两国间达成了协议,那就是大宋每年送出岁币,而辽国则不再袭扰抢掠大宋边境,或者说,尽量不袭扰。
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宋人从最初的倍感屈辱,到如今举国上下似乎已经习惯了两国间的这种相处模式,这是一种可怕的潜移默化。
而民族的脊梁,也在这种和平的表象下,不知不觉越弯越低,渐渐直不起来了。
所以钱仲深看到赵孝骞如此强硬的态度,一时间竟倍感震惊,然后一脸惶恐忐忑地望向辽使,生怕辽使生气。
但赵孝骞可不惯着辽使,大宋弯不弯腰他管不着,但他没有弯腰的习惯。
辽使骑在马上,气得浑身发抖,眼神愈发冰冷地盯着赵孝骞。
“正使是吧?我若不下马,尔当如何?”
赵孝骞冷笑:“两国来使,我当然打不得杀不得,但是……”
语声一顿,赵孝骞突然转身朝一众大宋官员道:“你们中间可有史官在列?”
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官员迟疑着站了出来,揖礼道:“下官黄桢,翰林院馆阁校勘,职司录史。”
赵孝骞点头,道:“马上执笔,今日便在这城门外现场记史,大宋绍圣元年八月,辽使入朝,进城倨傲,目无余子,面对大宋迎候正副使竟不通礼仪,拒不下马回礼,坐实辽人北戎蛮夷粗鄙之名。”
“大宋迎辽正使赵孝骞拒辽使入都,并快马飞报辽国国主,请易换辽使入朝,此事,记于大宋史册,封存于宫室,传之宋辽后世百代,以供后人评说。”
黄桢呆怔片刻,抬头迎上赵孝骞冰冷的目光,顿时一个激灵,立马扭头喝道:“来人,取纸笔来!”
迎候辽使的一众大宋官员顿时哗然,钱仲深额头的冷汗刷刷地往外冒,眼神渐渐惊恐,直至麻木。
官家任楚王世子为正使,他到底知不知道自己任命了一个活阎王?
今日此刻,事情若是处理不好,怕是宋辽要开战呀。
相比大宋官员的哗然,辽使却面无人色,黝黑的脸色白皙了不少,眼皮不停地猛跳。
好好好!这么玩是吧?屁大点事儿,竟记录入史册,让辽国成为被后世耻笑千年万年的反面教材。
而此事不仅是录入史册,宋人还要驱逐他,并且向辽国皇帝禀报他的无礼举动,请求更换使臣。
这简直是杀人诛心。
辽国皇帝是什么反应不知道,但肯定不会夸他,为了挽回辽国的形象,弄不好会把他从辽国朝堂除名,一撸到底。
毕竟无礼的是他,但丢脸的却是辽国君臣。
就在黄桢准备奋笔疾书时,辽使终于慌了。
“慢,且慢!”
赵孝骞眯眼看着他:“贵使有何见教?”
辽使二话不说,动作利落干脆地翻身下马,他后面的百余使团成员也跟着纷纷下马。
大步走到赵孝骞面前,辽使非常标准的中原长揖行礼。
“辽国使臣萧光敬,拜见宋国正使阁下。”
礼节周到,动作标准,表情特别乖巧。
“正使阁下,刚才是一点小小误会,是萧某孟浪了,还请正使勿怪罪。”萧光敬的笑容很僵硬,但有一种强迫后的可爱。
赵孝骞也笑了。
还是那句话,你什么态度,我就什么态度,公平对等,半斤八两。
“你看,你们辽人还是会说人话的嘛,刚才何必闹得那么不愉快呢。”赵孝骞迅速换上一脸亲切的微笑。
萧光敬脸色又气黑了,但此时的气势已弱了一大截,终究不敢计较,忍气吞声地陪笑了几声。
大宋的官员此时的沉默震耳欲聋。
谁都没想到,赵孝骞居然会用这种法子逼得辽使服软。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挺管用的,自己以前为何没想到呢?
不能小看古代人对史书的重视,任何事情记录到史书里,便等于盖棺定论,想洗白都很难了。
大宋君臣重视史书记录,难道辽国就不重视了?
赵孝骞简单的一招,让嚣张跋扈的辽使还没进城,就瞬间变成乖巧可爱懂礼貌的好孩子。
一直沉默不语的钱仲深,突然发觉官家任赵孝骞为正使,简直无比正确。
钱仲深本是礼部侍郎,按理说本应是迎接辽使的正使,接到官家的任命时,他还有些不忿,背地里发了不少牢骚。
但今日此刻,钱仲深突然服气了。
没别的,换了是他为正使,辽使进城若不愿下马,他也拿辽使没办法,只能忍气吞声让辽使骑在马上进城。
而一众大宋官员则步行跟随,看起来就像宋国是为辽国牵马坠镫的小马仔,还要被汴京全城百姓围观,那幅画面怎样的奴颜婢膝,简直都不敢想。
现在赵孝骞是正使,不得不承认,他处理得很漂亮,无声无息之间,他为大宋争得了国格和尊严。
此刻的辽使萧光敬已老实,求放过。
赵孝骞的态度也变得非常和蔼,笑吟吟地看着他,道:“贵使一路跋涉辛苦,我在城中馆驿内已设下盛宴,贵使赏光否?”
萧光敬的笑容也堆满了黝黑的脸庞:“多谢正使款待,实在叨扰阁下了。”
身后的官员们自觉地让开一条道,赵孝骞带头,辽使并排而行,二人步行入城,两国使臣并肩的画面特别和谐,显得两国的关系多么亲密无间似的。
跟在两位身后的一众大宋官员,明明还是原来的模样,但脸上不知为何,多了一道莫名的光芒,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赵孝骞的后背。
原来,这就是硬气不阿的感觉。
挺好的。
至少官员们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腰杆都不自觉地挺直了不少。
第112章 自当雅量
去馆驿的路上,赵孝骞的精神有点萎靡。
从万胜门到馆驿要过汴河,还要经御街,路途有点长。
按照礼节,其实辽国使团步行入城后,可以乘坐大宋礼部准备的车马,但赵孝骞偏偏不惯着辽使,大家一起走路。
这次辽使入朝,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出国旅游观光的,除了督促大宋运送岁币外,还有别的目的。
可以想象,接下来大宋与辽使将会有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的谈判。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