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第42节

  蜀:43年,历二帝;

  吴:59年,历四帝;

  西晋: 51年,历四帝;

  东晋:统治 103年,历十一帝;

  南北朝:南朝(宋 59年,齐 23年,梁 55年,陈 32年);

  北朝(北魏 148年,东魏 16年,西魏 22年,北齐 27年,北周 24年)

  隋朝: 38年,历二帝;

  唐朝: 289年,历二十一帝;

  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 16年,后唐 13年,后晋 11年,后汉 3年,后周 9年);

  十国(前蜀 18年,后蜀 31年,南吴 35年,南唐 38年,吴越 71年,闽国 36年,南楚 44年,南汉 54年,南平 39年,北汉 28年)

  宋朝:北宋 167年,历九帝;

  南宋:152年,历九帝;

  元朝:98年,历十一帝!

  纵观古今各国国运,自秦一统之后,各王朝寿命最多不过三百年,即六百半之数!

  而大明建国至今,太祖高皇帝临朝三十一载!

  建文在位四年!

  现已经永乐二十年!

  至今,大明已历五十五载!以古为例,我大明王朝剩余国运大寿不足二百五十载!亦或更少!

  看到这里,永乐皇帝只觉得脑袋一阵眩晕……

  这一切的内容,直接就让永乐皇帝信念崩溃,开始质疑自己发动靖难的正确性!

第86章 亡国的教训

  “爹~!”

  “爹~!”

  “爷爷~!”

  “爷爷~!”

  “皇上~!”眼看永乐皇帝身体恍惚差点跌倒,周围的太子,汉王爷,道衍和尚,朱瞻壑,朱瞻基等人赶紧上前准备搀扶。

  “无妨!我还挺得住!”永乐皇帝用手支撑着小塌前方的桌子,有气无力的说了一句。

  永乐皇帝抬眼看去,只见自己的儿孙们,一个个的都是一脸紧张的看着他。兴许是真的当孤家寡人的时间实在太久了,不知怎么的,永乐皇帝突然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欣慰感觉,只让他有种热泪盈眶的冲动!

  手扶着桌子休息了片刻之后,永乐皇帝缓解了心中的紧张心情,继续仔仔细细翻看起手里这一本厚厚的折子来。

  刺目的字眼一个个映入眼帘!

  大明亡国论一篇王朝寿命大限—六百半!

  大明亡国论二篇大明国运耗尽—五龙同朝!

  大明亡国论三篇百姓土地流失—土地兼并!

  大明亡国论四篇天下粮食不足—人多地少!

  大明亡国论五篇天下钱币贬值—百姓购买力不足!

  大明亡国论六篇藩王制度—藩王变革!

  大明亡国论七篇重文轻武—文官党争!

  大明亡国论八篇军队失控—腐败缺饷!

  大明亡国论九篇宦官专权—后宫干政!

  大明亡国论十篇异族入侵—草原一统!

  大明亡国论十一篇皇帝昏庸—懈怠朝政!

  大明亡国论终篇天命亡国!

  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看得永乐皇帝目眦欲裂,脑袋昏沉,心口都在滴血!

  最后,永乐皇帝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把这一十三篇大明亡国之论看完的。

  “爷爷,您可要挺住了,您要是出了意外,这些问题我们可怎么解决的了?!!”同样的话语,但依旧是对永乐皇帝说的,但同样管用。

  朱瞻壑径直来到自己的爷爷永乐皇帝面前,大声的说出了这句话来!

  似乎这句话给与了永乐皇帝莫大的动力,只见永乐皇帝居然真的睁开了眼睛,但那满是通红且血丝的眼睛,和颤抖的双手,却显示着他无法自控的内心。

  “哪来的?!!”永乐满是嘶哑的嗓音里传出他此刻最想知道的问题。

  “爷爷,这是我写的!”朱瞻壑抬起头,看着面前似乎准备择人而噬的爷爷,平静的说道。

  “你写的?!”永乐皇帝紧紧的盯着面前的孙子,满脸都是不相信!

  “孙儿写的时候,我爹从头看着的!”朱瞻壑可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说谎,毕竟,现在的永乐皇帝看似是在询问作者,实际是在确定杀人的范围!

  “你能知道这些问题?!老二?!”永乐皇帝依旧不信,于是转头看向了汉王爷。

  “爹,壑儿写的时候,孩儿全程都看着,一字一句的看着写的!”汉王爷虽有些低沉,但依旧坚定的说道!

  “怎么知道的?”永乐皇帝继续追问着。

  “回爷爷的话,史书!孙儿自幼熟读史书,这些问题,史书里都有!”朱瞻壑平静的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史书?!”永乐皇帝一脸的不敢相信,眼神里满满的都是疑惑,我也读过史书啊,咋没见过你折子里面的内容?!

  而一旁的太子等人也是都读过史书的,所以都是一脸的疑惑,等着朱瞻壑的解释。

  “自三皇五帝始,华夏史书浩如烟海,常人只看了十之一二而已,当然我也只看了一部分。

  但我看史书,却是比别人多了一些总结而已,所以总结出了一些与他人不同的内容!”朱瞻壑告诉大家自己只是善于总结而已。总不能说看前世的总结吧!

  “那你说说,你还总结了什么?”永乐皇帝将信将疑的看着朱瞻壑,想继续考验考验!殊不知,朱瞻壑接下来的话,让他目瞪口呆!

  “那孙儿就献丑了”朱瞻壑当然知道这是永乐皇帝的考验,随即也不客气,张嘴就来。

  “爷爷!大伯!爹!大师!中华自古历朝历代,都在借鉴前朝灭亡教训!

  可为何各朝代都做了诸多措施,却依旧无法阻挡走向灭亡的脚步?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商朝是第一个靠武力获取天下的王朝,在武力方面可以说不容置疑!末代的商王朝更是隔三差五外出开疆,也为此损耗了诸多国力。周部族趁商没有恢复国力之际,联合其他诸侯国一举攻伐大商,商组织了很多俘虏奴隶进行抵抗,可奈何这些人巴不得商朝灭亡,战争来临之际,纷纷倒戈。就这样,沿袭了500余年的大商,几乎一夜之间便灭亡了。

  周朝得天下后,反思了商灭亡的教训。于是他们换了一种策略,让下面的诸侯外出开疆拓土,而自己则集中军队守家,以天子的名义号令下面的诸侯。早期这种模式看似完美,那是因为周王室手里有着足够的军队,不容撼动。可慢慢的下面的诸侯分封越来越多。周王室只能将中央的领土不断分割出去,慢慢的就造成了诸侯越做越大,而周天子越来越弱,早已名存实亡,最终被秦灭国。

  秦得天下后,反思了周朝的灭亡教训。为此,秦始皇可以说是做了诸多措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抵御匈奴),将内部与边疆安排的那是明明白白。秦始皇觉得分封制度已经不再适用新生的大秦王朝。于是就有了中央集权制。既然下面的诸侯靠不住,那就索性集权力于皇帝一人,从而分派流官管理下面。这看似完美,可皇帝低估了下面流官的忠诚,你给俸禄我办事,这点俸禄费得着我给你卖命吗?于是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流官要不投降,要不倒戈,仅部分人随帝国共存亡。最终大秦在起义浪潮下走向了灭亡。

  而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他再一次反思了秦灭亡的教训,认为流官还是不如自己人靠谱。于是便将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为王,心想这样即便以后天下大乱,真正掌握实权的还在自己人手上,最起码江山丢不掉吧。可他似乎低估了人们对权力的欲望,他死后不久,皇权与割据势力便发生了摩擦,史称七王之乱。这次叛乱也使得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巩固,而后倒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诸侯叛乱,可却被外戚偷了家。

  东汉,此时的皇帝谁也不信,不论是大臣还是亲戚,看谁都觉得不安好心,于是左思右顾之下,觉得只有身边的太监靠得住,可殊不知太监掌权后更能作妖。灵帝时期,十常侍将天下搞得乌烟瘴气,最终叛乱四起。朝廷眼看控制不住局面,不得已将权力下派给地方。下面的诸侯得了权之后,迅速招兵买马,很快平息了叛乱。正所谓得权容易放权难,叛乱是平息了,可下面的军阀又做大了,最后就连皇帝都成了掌中玩物,早已名存实亡。

  而后司马家族篡曹氏政权,建晋朝。早期司马家族可能怕统治力不够稳固,于是大肆分封,走了汉朝老路子,可报应很快就来了,导致八王之乱,将晋朝搞得一片狼藉,最终外族一窝蜂到来,五胡乱华,又把西晋给灭了。自此进入百余年纷乱的南北朝时期。

  直到隋朝结束乱世,再次完成一统。隋再一次汲取前面王朝的经验教训,特意搞了一个科举制度,用以分化老牌贵族势力,这样做也极大程度上得罪了那些根深蒂固的贵族。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大肆损耗国力,搞得下面百姓民怨沸腾,最终被多方势力一举推翻。

  后唐朝接了隋的江山。唐再一次汲取了前面王朝的经验教训,为此还特意搞了一个新的玩意节度使,早期大唐繁荣鼎盛,万邦来朝。可之后节度使权力过大,直接造了皇帝的反。皇帝都被,赶离首都,而后又被黄巢踹了一脚,最终被朱温篡取政权,自此天下进入一段十分混乱的局面”五代十国“。

  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天下秩序才逐渐恢复。宋朝再一次汲取了前面朝代的经验教训,认为武将权力过大,不容易掌控,于是重文轻武的方针便在大宋流行开来,最终武将没有造反,却被外族给灭亡了。

  元朝得了天下后,将人民分为三六九等,每等人所对应的待遇均有所不同。在这种不平等待遇的统治下,各种矛盾很快便展现出来,最终被太爷爷推翻。

  我明朝建立后,再一次汲取了前面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是将重心放在了外族,为此首都都迁到了防御外族的前线!爷爷更是连面征伐!

  可我大明又能坚持多久呢!”朱瞻壑扭着头,看着一旁一个个目瞪口呆的众人,沉声反问道。

第87章 永乐皇帝去把他们处理掉吧!

  朱瞻壑的一番话,直听的众人震惊不已,尤其是永乐皇帝,竟直接站起身来,惊骇的看着面前的这个魁梧的孙子,满眼都是呆滞。

  “阿弥陀佛~!”道衍和尚的一句佛号算是惊醒了屋子里的一众人等。

  “壑儿~??!”汉王爷也是满眼惊骇的看着面前的儿子,不可置信的看着朱瞻壑,他也是精史学的人,可儿子刚才的话简直就是打破了他对史书的认知!

  “这是史书里记载的?!”就连朱瞻基也是喃喃的自语着,他自小就接受的就是有别于皇室教育的帝王教育。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是最好的,但他也从来没有听到过刚才那一番惊世骇俗的话!

  “壑儿,谁教你的这些东西?!!”太子朱高炽更是目瞪口呆的看着朱瞻壑,就连刚才那惊恐的情绪都被冲散了不少。

  “大伯,这些东西不用人教,史书里都有的,只要认真看,总能自己总结出来的!”朱瞻壑无所谓的耸了耸自己宽厚的肩膀,语气平和的说道。

  “这真的是你自己发现的?!”永乐皇帝依旧不敢相信,自己手里的这一封奏折,以及刚才那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是出自面前十六岁的孙子口中!

  永乐皇帝再一次认真的打量着面前的孙子,只见其自身大红团龙世子服饰,身姿挺拔,身材高大壮硕,面容俊朗且威严,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坚定。细看之下,那眼神居然让人有些发憷。

  真是好一个英俊潇洒的朱家少年郎!永乐皇帝不禁心里夸奖道,同时也忍不住的将其与一旁的另一个孙子朱瞻基对比。却是发现,无论身材相貌,还是刚才的文采,以及自己调查的兵器武功,居然都是眼前魁梧高大的朱瞻壑占据上风!

  这让永乐皇帝不禁心里默默的叹了一口气。

  思考间,永乐皇帝转头看见了下方依旧一脸沮丧的大孙子,不禁又想起了重要的事情来。

  只见永乐皇帝再一次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翻看了一遍手里的奏折。只见一枚枚文字,如同刀劈斧砍般霸气十足,而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永乐皇帝如同刀砍在身,斧劈于脑,情不自禁的叹了一口气!

  看着奏折里的字迹,永乐皇帝知道这一封折子,绝对不是自己的二儿子写的!看来还真的是面前的孙子写的!

  可这一封奏折,完全就打破了永乐皇帝奋斗了一生的目标,看着必亡结局的大明朝,永乐皇帝不禁怀疑自己发动靖难到底是否是正确的!

  百年以后,我朱棣到底怎么跟我爹交代!难道就告诉洪武皇帝说:爹,对不起,我篡夺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我大明马上就要亡国了吗!

  永乐皇帝失落的低下了头,不经意间又看见了手里的折子,突然,永乐皇帝想到了什么!

  “壑儿,既然这折子真的是你写的,那你能不能给我这个老头子,来详细的说一说这其中的问题吗?”永乐皇帝用手支撑着桌子,一脸紧张的看着面前魁巍峨的孙子。

  “可以!”朱瞻壑对于永乐皇帝的话一点也不意外,随即就同意了这个要求。

  “对对对,壑儿,你详细的说一说,我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会有解决办法的!”太子朱高炽听了永乐皇帝的话,也是瞬间就明白了什么意思,随即一脸急切的看着朱瞻壑说道。

  “阿弥陀佛,和尚自当尽一份力!”道衍和尚也是毫不犹豫的站了起来。

  “对,我们一定会有办法的!”永乐皇帝咬牙切齿的说道,此刻的永乐皇帝,好像再次回到了曾经那一段猪圈里的日子,他决定再拼一次!

首节 上一节 42/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