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凭啥说我是战犯?

凭啥说我是战犯? 第193节

赵根生听完之后连档都忘记挂了,卡车直接就熄火了,他敢发誓,这位李党生是他这辈子见过最轴最死心眼的人,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而且老董上台之后各种各样的大工程上马,人口迁徙来来往往,因为战争的、因为饥荒、因为讨生活,各种各样的人口流动都有。

通讯不发达的现在,一千多位阵亡官兵的失联遗孤恐怕遍布天南海北,这完全就是大海捞针。

赵根生重新启动了卡车,看向李党生的眼神都变了:“我说兄弟,你这也太死心眼了。历朝历代,能把那些找到的遗孤安顿好都是不错了,失联的这怎么可能全都找到嘛,不可能的事情。

你这一个包里面的人,恐怕你一辈子都找不完,看你也是年轻,还是公差人员,我劝你还是算了吧,也得给自己想想。”

李党生微微摇了摇头:“全都为自己想,那谁去为那些战死沙场的英灵想?我的前半辈子是别人给的,后半辈子那就给别人,很公平!

我这一辈子找不完,我相信还会有后辈继续找的,有些火焰不是那么轻易就会熄灭的。”

赵根生一边开车一遍吐槽:“你这人太认死理了,人死如灯灭,谁会记得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呢?你做的这些事情全都是没人知道的,那些死去的士兵也不可能感谢你吧?”

李党生摸着怀中的帆布邮包,还是一脸的温和笑容:“怎么会没人记得呢,祖国会记得,人民会记得,我也记得。我也不在乎感谢,因为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难道不是吗?”

赵根生被问的哑口无言了,只能是沉默的继续开车了,但悄悄的把空调温度开得更高了。

赵根生明白,自己今天遇到了一位真正的好人,并且往后的余生大概率再无可能遇到这么纯粹的人了,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相遇,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也没法帮上自己什么,但他还是愿意力所能及的送对方一程帮他一把。

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赵根生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碰到一个,竟然碰到了,他就选择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小人物唯一能够做的一点事情了,他希望将来自己万一也战死沙场了,能有这样一位人来记得自己。

就像是李党生口中描述的火焰一样,能够一直燃烧下去。李党生安之若素的坐在位置上,怀中紧紧抱着包裹,眼神温和而又坚定的看向车窗外,看着那前方一望无尽的大雪飘飘而下,他知道自己的路很难走,但他还是想要走下去,哪怕走不完,但自己去过地方应该不会再被大雪覆盖的吧?

364.民间事(郑老屁,详见94~95章)

“老乡,您好!请问您认识一位叫刘小麦的女士么?”“军爷,俺不认识呐,俺是良民,没干过通敌的事儿。”“不是抓奸细呢,我是来找阵亡官兵遗孤的,您别担心。”

李党生站在了村口,找到了一位路过的大爷开始询问,这里是赵家庄,也是李党生此次寻找遗孤的目的地之一。

司机赵根生没有选择随便把他放下,而是认真询问了李党生的目的地,专门把他送了过来,此刻看到李党生的状况,赵根生也是忍不住上去劝道。

“我说兄弟,问人不是这么问的,农村人哪有直呼大名的,都是叫小名或者叫外号,女人的称呼—般都是谁家嫂子,实在不行你也得描述一下外观长什么模样,有什么特点。

上来直接问大名,那个认识哟,尤其是女人,在农村没有人叫大名的!”

李党生听完了建议之后,立刻明白了不少,在部队混惯了,出来之后经常还是带着点名的习惯。

对于农村人而言,有可能两边邻居相处了一辈子那都是一直叫外号,一般民间直呼大名那就是有事发生了,所以很少会有人直呼大名的。

尤其是一个军人跑到村子里面,开口就要找人,那就有些吓人了,大家都以为是来抓奸细的。

国防军可不是什么人民军队,一直以来对于民间的印象那就是绝对的武力和威慑,看到当兵的谁不腿软,兵过如篦,匪过如梳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党生改变了问法,从挎包里面摸出来了两颗奶糖,送到了老乡手上:“别误会,我没有恶意,就是来找人的,你们村子这两年有没有从外地迁过来的人家,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妇女,籍贯苏北一带的,名字叫刘小麦,她还有三个孩子,不知道是男是女,反正就是三个娃..........”

李党生详细描述了遗孤的有关信息,老乡听完之后喃喃道:“有倒是有,那还是民国三十六年迁过来的,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没有三个娃,来投奔亲戚的,好像就是苏北过来的........”

李党生听得一阵惊喜,立刻说道:“太好了,请您带我过去找一找她们,有要紧事。”

老乡虽然拿了两颗奶糖,但却也还是非常担心,他可不想好心办坏事儿,谨慎的问道:“到底什么事儿,您先说―说呗!”

李党生很干脆的说道:“如果您说的那位就是刘小麦女士的话,那么她就是我找的遗孤了,她的丈夫郑老屁先生,于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农历除夕夜阵亡于南京战场,他的阵亡通知书还有生前寄出的信件和物品都因为无人查收被退回国防部了,我这次来就是专门送交遗物的。”

老乡一拍大腿道:“那准没错了,麦子妹就一直说他男人被抓丁抓走了,是打仗死的,村子里头总是谣传麦子妹不守妇守道是被男家赶出来的,你这次来可正好,不然麦子妹一家都快熬不下去了。”

百转千回,李党生为了寻找郑老屁这位阵亡官兵的遗孤,已经走遍了苏北千里地,这次总算是找到了。

李党生此刻心中却没有半分的喜悦和成就感,反而是一股悲凉油然而生,为国征战的将士马革裹尸,但他的亲人却遭受的莫须有的污蔑,并且日子还过得极其艰难,这样的事情让李党生无地自容,因为这都是他们没有尽职的缘故!

被引领着来到了一户破烂的草屋门口,李党生看着眼前残垣断壁还有最后那间到处漏风的草屋,神态极其的严肃,甚至可以说是愤怒了。

带路的老乡说道:“民国三十七年的时候,大军北上打小日本,不知道从哪飞过来一发炮弹,就把这院子炸成这模样了,院子原来的主人刘老二是个鳏夫,也是麦子妹的亲戚,他当场就被炸死了,麦子妹来了之后村子就把这破烂院子给了她们娘仁住着。”

“虽然房子烂,但也有不少人怀疑麦子妹的身份,房子虽然归他们住着,但却不是麦子妹一家的,只能说是临时住户吧。”

刘根生也上前拍了拍李党生的肩膀,劝道:“别着急发脾气了,先找到正主办正事儿吧。”

李党生听完点头,脱下了身上了迷彩军大衣,整理了一身的军服,系好领带,戴上了军帽,拿出了最郑重的仪态,然后敲响了松垮漏风的房门。

片刻后以为面容憔悴的中年妇人打开了们,看到了站在门前的三人,尤其是看到了身着军装的李党生之后,她有些不知所措了:“军爷,您这是有什么事?”

李党生温和的问道:“请问您是刘小麦女士么?”

妇人这么久以来第一次听到了有人叫自己的大名,顿时恍惚了,站在原地久久不知道说话,还是同村的老乡喊道:“麦子妹,军爷问你呢,不是来找茬的,是有关你家男人的事情。”

“是是是,我就是刘小麦!”妇人听到了有关男人的话,顿时脸上露出了焦急的神态:“我家男人被抓丁走了快三年了,军爷您有什么消息么,知道他到底在哪么?”

李党生单薄的身形站在了雪地里,顶着寒风没有说话,而是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刘小麦女士,很遗憾的通知您,您的丈夫郑老屁先生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三十日,农历除夕夜阵亡于南京战场。”

随后李党生弯腰,双手递上了郑老屁生前寄出去的信件还有国防部签发的阵亡通知书:“这是您丈夫生前的遗物,还有阵亡通知书,还请您节哀!”

突闻噩耗,刘小麦再也站不住了,整个人一软坐在了地上,一旁的老乡还有刘根生赶紧上前搀扶。

老乡拉着李党生说道:“军爷别站在屋子外,进门说话吧!”

一行人扶着刘小麦进门回了屋子里面,破烂的房子里面也是一片简陋,狭窄的室内连火盆都没有烧,只有两个小娃过着破烂的棉被缩在炕上,李党生过去摸了摸棉被,发现里面棉花少得可怜,绝大部分填充物都是柳絮和稻草。

屋子里面取暖的设施少得可怜,几乎只能靠硬抗过去。

老董上台之后虽然惠民政策有很多,但却不包含扶贫,家里有充沛劳动力的,那就发家致富没有问题,若是孤儿寡母的,那可就是遭老罪了,还是如同以往那般过苦日子,政府搞大基建、大工业、大教育已经穷尽了所有,根本没有能力去扶贫了。

刘小麦一个妇道人家没有什么见识,更没有什么技术,还拉扯着一儿一女,根本没有功夫出门赚钱养家,勉强能够糊口过日子就不错了。

缓过来之后的刘小麦,对着李党生开始诉说这些年的经历,这也是李党生必须询问确认的,这年头没有户口身份证,必要的甄别确认还是不能少的。

郑老屁是在一九三七年九月被强征入伍的,按照刘小麦的讲述,,男人被强征入伍之后,公公也因为儿子被抓走气的病倒了,没两个月就过世了,家里头彻底没有劳动力了,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刘小麦打算投奔远在河南的一位叔叔,就带着长子、次子还有幼女北上了,最后长子路上发烧,没能够熬到地方,中途病逝了。

刘小麦来了赵家庄之后,发现自家叔叔也死于战乱,实在没地方可去的她只能带着次子幼女在这安家了,幸亏当时北方军群已经彻底赶走了日本人,战乱远离了这片村庄。

之后又是农业改革以及大基建,刘小麦就依靠零碎时间打一些零工养家,不是帮着工地上的工人洗衣服就是去农垦兵团那里找一些零碎活儿,勉强能够糊口,幸亏义务教育政策下来了,平日里儿子女儿可以去学校免费学习,读书倒是其次,主要学校里面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给孩子。

可这到了冬天之后,学校放假了,工程队也走了,农垦兵团也没活了,这就让刘小麦一家陷入了最难熬的岁月。

李党生听完了刘小麦的诉说之后,心中沉重无比,但也还是基本确认了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遗孤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只需要交给自己在军人抚慰事务处的其他同事继续核实就行了。

李党生转交了郑老屁生前所有寄出去但却被退回的遗物,其中包含银元四十六枚、家书一封,剩下还有一些大件物品比如军大衣、罐头之类的东西,李党生带不动,都在国防部军人邮局仓库里面存放着的。

刘小麦不认识字,只能够李党生给她念丈夫生前寄出去的家书。

“家里人过年好,今年我不回家了,得打日本人,日本人很厉害,我也不知道明年能不能回来,明年开春—定要把地伺候好,种稻子如果没人挖渠,那就换玉米,不能让地荒着。

这边长官很好,我攒了四十六块大洋寄回家,你们拿着,省着点花,给老大买身衣服,再送老二还有老三去上学,老大不用了,他负责种地就行了.........

家里头老人也得扯一身衣服,老爷子身体不好了,找村头姚木匠去打口棺材,要松木的!剩下的钱存好了,别急着买牛,等我死战场了,长官还会给抚恤,到时候你们拿钱盖房子买牛.........

最后祝全家人身体健康,学业有成,新春快乐!民国三十六年腊月二十九于南京城

郑老屁敬上”

一封家书念完之后,刘小麦抱着两个孩子已经哭的泣不成声了,四十六枚带着血迹的银元被李党生完好无损的交到了刘小麦手上,还有那一封阵亡通知书:

“尊敬的刘小麦女士:

在此我们怀着沉痛心情,万分遗憾的通知您,您的丈夫郑老屁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三十日不幸于南京战役中力战殉国,他的离去是军队的重大损失,此刻再多的安慰亦是无法弥补您心中的悲痛。

请您节哀,为国而战是每一位中华公民的责任,您的丈夫是一位勇士,国防部向您以及家人致以崇高敬意。

请您在接到阵亡通知书之后,尽快联系我们,办理相关抚恤................."

李党生念完了所有的书信文件,这时候村子里面看热闹的人也赶过来,村长也着急忙慌的挤进了屋子里面,听说刘小麦家的男人的确是参军打仗去了,而且还死在了战场上,以往的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村子里面的人或许也是为了弥补过失,搬来了自己柴火给刘小麦家烧热了炕生起了火盆,村长更是把办公室的棉被都搬过来送到了刘小麦家里。

欺负一个不守妇道被赶出家门的女人没有谁会管,可你要是敢欺负以为阵亡官兵的家属,那就是大问题了,军方不知道也就罢了,现在查明身份了,那谁还敢继续欺负就是找死了。

“刘小麦女士,这些文件还有遗物都交给您了,请您节哀,如果您现在没有其他要紧事的话,还是尽快前往南京国防部办理郑老屁先生的抚恤事宜。

郑老屁先生生前服役的部队是原31集团军58军181师85团,但这支部队已经经过改变取消了原有番号,所有阵亡于南京保卫战官兵的相关抚恤事宜都已经交由国防部后勤四厅军人抚慰事务处办理,您需要直接去南京城内办理手续。

郑老屁先生根据大执政颁布的命令享有在南京分配房产以及工作的待遇,只需要核实身份之后,您就可以依据直系亲属领取原则,享有这些福利,相关抚恤金也会进行补发还有延时利息.........”

老董对于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们一向都是大方的,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官兵都可以在南京城分房分地,活着的有,死了的更加有,但却只限于直系亲属领取,兄弟表亲那些旁系是没法继承的。

一旁的村民们听着这待遇,顿时艳羡不已,这刘小麦—家可算是发达了,南京城的房子工作呐,比他们穷乡僻壤的不知道强到哪去了。

刘小麦此刻却是沉浸在痛失丈夫的悲恸之中,她本来都打算过完这个年就回家丈夫老家继续守着,哪怕渺无音讯,可好歹还是有一个盼头,现在一纸书信送过来彻底断送了她心中的盼头。

李党生对此也是深表同情,但却无能为力,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办事员而已,现在做的已经是他力所能及的极限了。

—夜无话,李党生在村长家睡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之后李党生没有继续逗留了,遗孤已经找到,遗物还有阵亡通知书都已经送达,属于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婉拒了刘小麦一家的感谢还有村长村民的邀请,他得去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了。

365.民间事(李三喜与张勤)

临近春节了,天气虽然还是一天冷过一天,但此刻的湖广大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繁花似锦,这里作为董建昌的老家,可以说是龙兴之地了,农业改革是在这里发起的,工业带规划也是这里第一批开始,大基建也没有避开这里。

哪怕寒冬时节,但湖广的繁华却依然还是难以遮掩的,现在的湖广尤其是湖南,他们最庆幸的就是这几十年出了两个大人物,第一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造了多少杀孽先不提,但对于湖南的发展却是难以掩盖的。

近代湖南为何会成为风起云涌的中心,并且人才辈出?有—大半的功劳的都是湘军和曾国藩带来的,他们在江南富庶之地作战多年,给湖南老家带来了天量的财富以及人才,这才有了湖南近代的崛起。

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战争爆发,湖南依然还是在享受着湘军的福利,但却也是享受的差不多了,可这时候又蹦出来了一个董建昌,老董也是一个念旧的人,他发达了自然就没有忘记湖南老家了,有什么政策不管好坏,第一个想到都是湖南老乡们。

上台之后第一项大政农业改革就专门照顾老家湖南,有什么拨款、援助全都是一股脑的怼上去,看得其他省份那都是嫉妒无比的,但也没法反驳,照顾老乡在这年头是天然的正确,现在可不是往后老乡老乡背后一枪的年代,这时候老乡就是你天然的盟友,同乡、同窗、同党三大铁!

老董多年来南征北战全都是三湘子弟撑着,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那时候情况危急,谁都不知道是成是败,压根就猜不到董建昌日后会一跃成龙飞黄腾达,当时大家都以为董建昌十有八九会死在南京城。

但老董最危难,都快扛不住的时候,振臂―呼疯狂摇人,老家的湖南老乡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董建昌了,当时从湘江到长江数千里河道从河面到河岸,到处都是湘军子弟成群结队的疯狂驰援南京城,帮着老董打天下。

老董南京渡劫成功之后,前后有十余万三湘子弟战死沙场,从淞沪到南京可谓遍地都是湘人遗骨,家乡人染红可他董建昌的王冠,董建昌自然也是投桃报李了,他再怎么没有良心,那也不会亏待湖南老乡的。

湘中某山区小镇上,新修建的国道公路赶在了年关前最后竣工了,是的你没有听错,区区一个小镇而且还是山区小镇,竟然修通了双向足足八米多宽的国道主干线通车,换做其他省份,恐怕现在连县一级的省道公路都没有修通呢!

小镇上家家户户都赶着这两年的大基建春风攒了一些钱,临近年关时刻,镇上的大街小巷非常热闹,尤其是国营百货商店里面,简直就是人挤人挤不通的场面。

国营百货商店是隶属于南京中央国有国资产部旗下的国营资产集团,国营百货集团旗下拥有着遍布全国各地的所有商店、超市、书店等等资产的所有权,这就是一家南京中央敛财的白手套企业,利用政府权威在各地优先收购持有优质地产建设门店,然后向国内市场大肆倾销进口自东大的商品。

他们可以从南京拿到官方进口商品的成本价,而后加价向民间销售,这就跟供销社性质差不多了,但却没有供销社那种好名声,举国上下的民族资本和本土企业家都视国营百货集团为眼中刺肉中钉,因为这就是联邦最大的买办,没有之一!

中央利用国营百货集团大肆攫取利益,可这背后侵害的却是无数本土企业的利益,就拿简简单单的日用品来说,本土企业好不容易搞定了火柴低成本批量生产,结果国营集团开始卖打火机了!好不容易升级技术开始利用化工产业升级造起了蜡烛,人家国营集团竟然开始卖灯泡了!你造剪刀,人家卖指甲剪,你造锄头,人家直接卖联合收割机,反正就是各种降维打击。

高端市场全都是被国营百货集团垄断,本土企业只能够从偏远农村和不发达地区获取市场艰难发展,官方的采购和发达地区市场的利润他们根本争不过,因为人家国营集团的产品实在是太优秀了。

此刻国营百货商店内,李安乐老爷子正抱着自家孙子李小喜买完东西准备挤出去,给完钱之后,李安乐鞋都被踩掉了好几次,才成功离开了商店大门。

回过头看着疯狂向商店里面拥挤的人群,已经年逾六十的李老爷子忍不住感慨道:“这世道越来越不懂了呐!”

早些年哪有这种场面?平民老百姓人家,别说是腊月份,就算是年二十八,那也撑死就是去割二两肉解解馋,哪像现在这么疯狂花钱的,看见什么买什么,过年吃肉都还少了,还得买春联,买饼干零食,买爆竹才算是体面。

李老爷子自己也买了不少年货,国营商店里面的东西虽然贵一点,但却新奇实用,而且经久耐用,他买了一斤奶糖、一套厨具、还有一些春联爆竹以及零食之类的年货,都是拿小儿子李三喜的抚恤金买的,老人可舍不得吃什么奶糖零食,更加舍不得放爆竹,可孙子喜欢,那就只能买咯。

怀中的李小喜,是已经战死前线的次子李三喜名义上的儿子,实际上却是长子李大全生的。

李三喜战死之前,寄回来了一封家书,他也是可能看到了南京战场的惨烈,知道自己十有八九是回不来了,就在信中委托父亲李安乐,将来老大生了儿子就过继一个给他,好歹也算是有了香火,往后逢年过节有人祭拜。

家书中,李三喜交代了很多事情,比如盖房子、买田,还有给他从军前的老相好十块大洋并且瞒着她那个赌鬼老爹,信中老相好她爹赌钱输了儿子李三喜一块半大洋,李三喜也叮嘱不要了,还让人家给他去村口烧三炷香。

首节 上一节 193/3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