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112节

  “那些小子现在没有官身、没有我的旨意,只是按你舅舅的话在做事。”朱元璋笑着说道,“你舅舅这人坏,这些小子惹出事,到时候就是小子们胡闹。”

  马秀英不满的看了一眼朱元璋,随即对朱标说道,“你舅舅确实油滑,现在百姓提起此事以为是朝廷旨意。文武百官提起此事,也只能说是你舅舅肆意妄为。”

  朱元璋语重心长说道,“勋贵子弟这点好,有些时候做事不用担责。旨意不一定要明发,让人去办事就行,你舅舅这点就学得好。”

  那些勋贵子弟虽然没有官身,可是谁都知道惹不起。

  惹了这些人,就是招惹了那些淮西人。更何况这一个个的还是得了马寻的安排,这个大佛身后更是皇帝、皇后、太子。

  马秀英就说道,“有些事情说不准无法避免,但是你得先把声势造出去。百姓信了、认了,好多事情就不怕有太多波折。”

  “用人也是这个道理,你是太子、储君,手下的人办成了事情就行。”朱元璋也跟着说道,“办事讲手段,有些时候就不好太一板一眼。”

  抓住机会就教导朱标,这也是朱元璋、马秀英的一贯做法。

  朱标今年就要大婚,现在也在学习理政了。

  不过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学的地方,用人之道更是要学。

  在朱元璋和马秀英的规划里,朱标一旦有了子嗣,立刻名正言顺的去观政,到时候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去处理国事,而不是现在这样手把手教着处理事情。

  一家三口说着话的时候,朱樉求见。

  看到朱元璋,朱樉哭丧着脸说道,“父皇,舅舅让我明天宿在军营,随二哥检阅安排回乡护卫兵马。”

  “这是好事,你抱怨什么?”朱元璋不高兴了,“你是诸王之长,就该办这些事情!”

  朱标其实能理解朱樉,虽然朱樉等人对军营很熟悉,可是到底是皇子啊。

  平时也都是锦衣玉食的,现在直接给打发进军营,那可不就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么。

  哪怕朱樉不会真的吃苦,但是相比起现在的生活,生活品质肯定下降一截。

  马秀英也不高兴的批评说道,“你舅舅盼你长进,为何不要老三、老四宿在军营,还不是看你有些本事!”

  朱樉是真的要哭了,闹了半天舅舅欺负我,是因为我值得被欺负啊!

  看看父皇母后说的,舅舅为什么不折腾其他人、偏偏折腾自己,那不就是看重他才折腾么!

  朱标也语重心长的说道,“这一次你领着弟弟们回乡,事情肯定不会少。提前开始历练,这样才好为父皇分忧。”

  朱樉已经可以预感到自己前途一片黑暗,还没出京就开始办事了。

  等回到了老家,舅舅不知道要安排多少事情了,做不好到时候不只是舅舅责骂了,父皇和母后估计都要动手了。

  想要说理都没地去说,唯独能指望的姑父,到时候肯定也是和舅舅站在一道,要语重心长的教诲了。

  看到朱樉哭丧着脸离开,朱元璋更加来气,这么些个儿子里,也就是标儿省心、有本事。

  “还是得给小弟说一声,老二几个太不成器了。”马秀英也有些不高兴的说道,“他哪里都好,就是太过骄纵孩子。”

  朱元璋也不高兴的说道,“舅舅打外甥,天经地义的事情。咱俩个不在,标儿不在,他最多说几声。”

  朱标一想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虽然舅舅打过老二几人,但是那都是有了明确的旨意,平时都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基本不动手。

  马秀英更为生气,“总说我们惯着孩子,他像什么样!老二几个要是不成器,都是他惯出来的!”

  不知道差点被冠上‘误人子弟’、‘溺爱子嗣’头衔的马寻仔细看着伍堪送来的奏报,随即笑着点火烧掉。

  副考官、出题官等人的家世等查的一清二楚,师承何人、门生故旧等,也都要查清楚。

  这些自然是朱元璋等人的工作,不过马寻还是要知道才行。

  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太多可担忧的地方,因为不只是马寻重视此事,满朝上下都重视这事。

  归根到底,大明第一次会试,没人敢在这件事情上出差错。

  心满意足的马寻觉得事情在按部就班的来进行,感觉非常良好。

  刘姝宁脸色有些红,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夫君,我月事还没来。“

  马寻愣了一下,算一下这都晚了五天了,“伸手。”

  刘姝宁立刻伸出手,马寻果断摸向脉搏。

  以刘姝宁的脉象来看,频率非常高,差不多一分钟得有一百次以上了。而且短而有力,这都是符合滑脉的特征。

  虽说贫血、风湿等病也可能造成滑脉,但是如果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

  马寻深吸一口气,强忍激动,“何大,立刻去宫里,去太医院请善儿科的太医过来。骑着马去!”

  何大转身就跑,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刘姝宁更为激动,也非常紧张,“夫君,这是有了?”

  “我拿不准,有滑脉迹象。”马寻就笑着说道,“你放宽心,这事情不急。”

  能不急吗?

  刘姝宁现在是真的急。

  徐蛾也喜笑颜开,连忙扶着刘姝宁,“夫人小心些。”

  马寻都无语了,“这才不到两月,能有什么好小心的?”

  “差点忘了老爷是神医。”徐蛾笑着扶着刘姝宁,“老爷,要不要去给殿下报喜?”

  刘姝宁也立刻看向马寻,按道理来说肯定是要派人去报喜。

  至于什么怀孕前三个月不能对外人说,这是没问题。

  可是马秀英显然不是外人,刘姝宁真的要是有喜了,得立刻去给她报喜。

  “等太医过来了再说。”马寻有些急了,“派人去催一催,怎么还不过来?”

  马寻显然也是有些欢喜的厉害,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而看着马寻的样子,刘姝宁自然更为开心。她其实觉得肯定是有了,要不然她的丈夫不会是如此模样。

  而徐蛾显然也是这个观点,让太医来只是多一道保险,自家老爷的医术是那些太医绑一块都比不上的。

  自家老爷摸了摸脉,就诊出来是不到两个月,这不就是神医吗?

  马寻这边坐立不安,忽然听到了一阵脚步声。

  “小弟,可是有了?”

  “爹娘庇佑,咱家有后了!”

  “舅舅、舅母,大喜啊!”

  我叫的是太医,不是皇帝这一家三口!

第157章 大喜

  刘姝宁疑似有了身孕,自然是一大堆人开心。

  可是现在最紧张的就是几个留着山羊胡的太医了,因为不只是皇帝、皇后在盯着他们,国舅也在注视着。

  三个太医轮流诊脉之后,一个老头立刻跪下,“恭喜殿下,国公夫人有喜了。”

  看看,太医也是聪明人,孩子虽然是徐国公的,但是当家的还是皇后。

  马秀英大喜,立刻豪气说道,“赏,府中上下都赏赐一番。”

  说完马秀英就要抹泪,“小弟,咱们这就去给爹娘报喜。”

  在皇宫就有徐王祀,这就是专门为马秀英祭奠父母而建的。

  与之对应的是奉先殿,那是朱元璋祭祀祖宗的,不过奉先殿规模更大,这也没人说理,能为马太公在皇宫建祀,这就是对马秀英、对马太公的重视。

  要不然看看历史,有几个皇帝会在皇宫为岳父建祀的?

  马寻连忙拦着马秀英说道,“一会肯定去,我明天就动身回宿州。”

  马秀英立刻点头,“应该如此,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告诉爹娘一声,我马家有后了!”

  以后马家就不只是马寻这么一根独苗了,马秀英也觉得她对得起列祖列宗,找回了弟弟不说,现在马家也开枝散叶了。

  随即马秀英说道,“姝宁,一会儿跟着我回宫。”

  马寻急了,“姐,她就留在家里,我能照顾的好。”

  按照马秀英的做法来,刘姝宁进宫后要等到生完孩子才能出来。

  再让马秀英发挥一下的话,孩子出生了,得满月、满周岁,说不定就跟李景隆一样,什么时候出宫都说不定呢!

  朱元璋也连忙说道,“妹子,这事情你还是听小弟的。他是郎中,你不放心就派人过来照料。”

  朱标也连忙劝道,“娘,舅舅和舅母都成家了,眼看着就给我添表弟了。让舅母去宫中待产,别人怎么说舅舅!”

  马秀英显然是欢喜过头了,当初马寻不愿意住在宫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宫里不自在。

  现在要是将刘姝宁也接去宫里,是有一些不合适。更何况马寻是‘神医’暂且不提,安排一些嬷嬷来照料,那也是手到擒来的。

  “一会儿给你泰山写信报喜。”马秀英拉着刘姝宁的手,怎么看这个弟妹怎么喜欢,“还是诚意伯厉害,给我教出来这么好个弟妹。”

  以前马秀英就比较喜欢刘姝宁,那是因为性格,是因为这是弟妹。

  而现在刘姝宁有了身孕,地位一下子又要提升一大截,这是‘亲弟妹’了,是马家的功臣。

  要是再争口气,生个大胖小子,那显然就是马家第四号人物了。

  马秀英、马寻,再加上以后的马家小子,刘姝宁也只能排在第四位。

  刘姝宁虽然开心不已,不过还是有些分寸,“姐,这也都是赖爹娘护佑,方才能让我有福为家中延续血脉。”

  听到刘姝宁这么说,马秀英更加开心了,这弟媳识大体,位置也摆的正,一切都是以马家为主。

  “重八。”马秀英就看着朱元璋说道,“我侄儿出生,你得封骑都尉。”

  这个骑都尉就是从四品的勋阶,最高的勋阶就是左右柱国。

  朱元璋立刻笑着说道,“那是自然!等侄儿满十岁,到时候就封世子!先给个骑都尉都算少了,给个上轻车都尉合适!”

  “从四品就够了。”马秀英看着刘姝宁的肚子,非常期待,“我侄儿有个四品官身,到时候入宫求见都容易。”

  这是真的欢喜坏了,这孩子还没出生呢,就想着能入宫去看姑母的事情了。再说了,孩子就算入宫,马寻不带着,刘姝宁也该陪着。

  马寻这时候就没有再说什么,骑都尉只是勋阶,比起文武散官还要‘有名无实’,不算是正经官职。

  朱标就笑着说道,“还是舅舅厉害,说了今年一准添个子嗣。我得想想,我的笔墨纸砚还在,得送给弟弟。”

  “早了、早了。”马寻也是喜笑颜开的,说道,“姐、姐夫,以后不能惯着孩子。”

  朱元璋就立刻说道,“是儿子就取名马祖佑,小名就叫驴儿。”

首节 上一节 112/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