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20节
老子都要种田,儿子们自然也要种田,这可是朱元璋的乐趣所在。
马秀英也有乐趣,即使先前对于在皇宫开辟出来一块菜园交给她打理非常不高兴,可是现在也种了不少菜。
没办法,马秀英勤俭惯了,而且也闲不住。
种花看着美,但是本来就不符合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审美。
再加上现在皇宫里不许种花,那就种菜,一下子还名正言顺了。
其他妃嫔要是有意见也只能憋着,更何况这一个个的妃嫔也都非常懂事,没人提种花,都想着怎么样帮皇后打理菜园呢。
礼仪式的安排结束,马寻将刘英和汪文叫了过来,“刘家兄长、汪家兄长。”
刘英和汪文连忙回礼说道,“国舅爷客气了。”
马寻扭头看向身后,朱樉、朱棡和朱棣立刻行礼,“朱樉(朱棡、朱棣),拜见世伯。”
这一声‘世伯’,不管是刘英还是汪文都可以受之无愧。
一个是拿出自家土地埋葬了朱家的先人,给了朱家人吉壤,那可是大恩德。
而汪文是正儿八经的朱元璋的干亲,毕竟朱元璋也从不避讳的尊称汪文的老娘为‘干娘’。
刘英有些惶恐说道,“殿下,臣不敢。”
“兄长。”马寻就笑着说道,“我那姐夫也定了规矩,在朝堂之上先叙君臣礼。到了偏殿,那就是家人礼了。他们是晚辈,该行礼。”
话是这么说,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啊,谁能想到那个被人看不起的朱重八现在成了皇帝呢。
就算是所谓的‘家人礼’,本质上来说也是朱家人内部的家人礼。
现在的刘英是从七品的奉祀,汪文是从八品的祀丞,这都是隶属于太常寺的官职。
只不过只要刘家、汪家没有彻彻底底的断代,明皇陵的两大属官就是这两家的嫡长,这是真正与国同休的官职。
即使是在勋贵非常多的凤阳,这两家人的地位也是非常特殊和超然的,谁敢和他们去计较官职呢。
马寻看向汪文,笑着说道,“兄长,姐夫托我问问你,家里可还好?”
“好着呢。”汪文笑着回答,“也是我不争气,总是劳烦上位记挂。”
马寻也笑着说道,“那不是应该的,姐夫还让我跟着你去趟庙里。你说他这事情办的,全天下的人都要知道我当过和尚了,我现在就怕他哪天让我去管着僧侣。”
皇觉寺始建于北宋年间,也就是朱元璋出家的於皇寺,不过元末毁于战火,朱元璋有意重建,到时候就是‘龙兴寺’了。
明朝可是有僧官,有管理着佛教的僧录司,也有着管理着道教的道录司。
朱樉就凑趣说道,“舅舅不用担心,父皇说你出家纯粹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他虽不太读佛经,也比您强一些。”
马寻白了一眼朱樉,随即看向刘英问道,“兄长,听闻您添孙子了?”
刘英喜笑颜开的说道,“都是托上位的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马寻就笑着夸赞说道,“先公仁善,因此福泽后嗣。皇后殿下托我送来长命锁,还请兄长不要嫌弃、务必收下。”
刘英也是激动,其实想想看也有些恍惚。
当年他的大伯冷眼旁观朱家人的灾难,无论朱重八和朱重六领着朱重四的遗孀、子女的哀求,就是不愿拿出一块地让朱家人埋身。
也就是他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才让朱家人可以裹着破衣裳入土。
那会儿的刘英也只是冷眼旁观,或许有那么些于心不忍。
可是后来的事情就是听说朱重八和尚都当不下去四处流浪,再后来就是凤阳遭了兵灾,刘家也破家了。
那时候的朱重八好像是在滁州,又占了和县,谁知道打过了长江占了金陵,如今都成了皇帝了。
他那堂妹有些时候还在感慨,小时候朱重八看她一眼都觉得腌臜埋汰,现如今她只是一个乡野村妇,变得粗鄙了。
汪文看着马寻笑着问道,“那我就斗胆了,称呼国公‘小弟’。”
“这是应该的。”马寻就笑着开口,“我也就是仗着我姐的身份,才敢在您二位面前说话。不瞒您二位,我那姐夫对您二位也是感恩戴德。”
马寻严肃起来说道,“刘家老爷肯定是要追封为侯,只是这个事情得等等,还望刘兄见谅。”
刘英急了,是真的惶恐了,“国舅爷,这玩笑开不得。先父虽有些许仁举,只是岂能让陛下追封侯爵!”
“您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朱家来说可是天大的事情。”马寻更加严肃的说道,“只是如今皇陵未曾建好,也只能委屈兄长了。”
汪文没什么好羡慕的,因为刘家确实拿出土地葬了朱家的先祖,只要是朱家的子孙就必须要认这份恩德。
而他汪文就不一样了,当年也就是挑着老娘为朱重八准备的礼物,跪在寺庙前恳求收留,现在得了官职等已经足够了。
毕竟汪文这是改了姓氏,是跟着他母亲姓。而本家的曹家,那也是有兄弟在继承香火,家里的赐田可不少。
当年的刘德、刘继祖这兄弟两个看起来田地不少,可是和现在的曹家(汪家)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马寻指了指朱樉等人说道,“您二位是自家世伯,他们现在要在老家。还请您二位照看,他们长在宫里、出身富贵,多半不知民间疾苦。”
朱樉等人立刻起身,摆出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不得不说皇家的精英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朱樉等人在关键时刻的礼节等,让人挑不出来理。
反倒是朱元璋这一辈的,很多都是根本不在意礼节。
马寻继续说道,“陛下祖宅肯定也是荒废了,好些地方也是圈入了皇陵。只是有些地方,也要修一修,秦王殿下等也好安居。”
刘英就点头,明皇陵的面积可不小,这都圈到了皇觉寺附近了。
至于皇陵内的建筑等肯定都有讲究,不能随随便便建房子,要不然是影响格局、风水。
这一下朱樉等人愣住了,他们现在有地方住啊,虽然不如在经常的皇宫,这也算是可以住了。
刘英和汪文也都愣住了,看起来这位国舅爷是真的不想要让这些皇子们能够有舒服的生活了。
这就是在不折不扣的‘忆苦思甜’,这是在打算让这些皇子们好好的被历练一番了。
真正的民间疾苦到底是什么样子,朱樉等人不知道,但是刘英他们都是心里有数的,知道那样的苦日子是什么样。
就算是‘复原’一下老朱家以前的生活,即使是将以前的日子翻几倍,估计那些皇子们也都无法忍受。
看着一脸苦相的外甥们,马寻也是没办法。
有些事情不是他做主的,这是有人授意,他只是来执行罢了。
最多就是他在那些授意的基础上有所‘改进’,稍微的加入了一点自己的理念而已。
不过总体上也没什么可担忧的,这都是奉命办事,朱樉等人就算是想要抱怨都不行。
和刘英、汪文聊着一些家常,自然不会忘了最为重要的事情,那肯定就是祭祀的一系列安排了,那可是大事。
等到刘英和汪文离开,朱棣可怜兮兮的问道,“舅舅,就算是让我们观察民生,也用不着如此对待我们吧?”
朱樉和朱棡觉得欣慰,老五不在,老四现在就是最小的,可以在舅舅面前讨价还价。
自家舅舅是什么作风大家都清楚,最爱护的肯定是太子了,然后就是疼在场的外甥之中最小的那一个。
至于老二、老三,那都是被舅舅拎出来教育的,是当做反面教材或者是鞭策的榜样。
“怎么对待你们了?”马寻不高兴的说道,“我是让你们穿着破衣烂衫去种地了,还是让你们自力更生了?无非就是你们住的差点、吃的差点,要做点农活,有什么可抱怨的?”
朱樉等人就要崩溃了,就这么安排下来,这还不值得抱怨啊?
想想看都有些不寒而栗了,舅舅说的那些生活,想想看都令人觉得无法忍受。
这以后的日子,可还怎么过啊!
现在只能先忍着,打不过舅舅、也不敢多说什么,以后表弟出生了,那就可以欺负回去了!
第167章 法理 人情
沐浴斋戒,朱樉等人开始为祭祀在做准备。
马寻也没有闲着,他领着礼部官员和凤阳地方官员在检查着明皇陵。
按照朱元璋的计划,中都凤阳有内、中、外三道城,总面积是超过五十平方公里。
单纯就中都皇城来说,那也比北京紫禁城大三分之一。
至于明皇陵这个工程,已经正式开工五年了,当初那个不起眼的土坟已经有了巨大的陵丘。
这片原本不起眼的土地上也有了巨大陵园的雏形,红桥、棂星门、砖城明楼、神道、御桥或者是享殿等,也都拔地而起。
朱樉仔细的看了看工匠们的食物,说道,“匠人们就吃这些?”
凤阳知府陈奉昶立刻回答说道,“回秦王殿下,李相此前已经定下工匠每日食物,一应后勤等已经分配完毕。”
朱樉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因为理论上来说,中都的营建工作是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负责。
本来也确实是这样,李善长‘告老还乡’后稍微发挥余热,安排中都营建。
可是现在的李善长在京城开心着呢,继续大权在握,他提拔的小弟都成为了中书省的话事人了。
“工匠本来也就是如此。”马寻就开口说道,“殿下仁善,只是工匠多、消耗大,能吃饱就行。”
朱樉也不再多说什么,工匠们的食物在他看来难以下咽,不过既然舅舅说了这样安排没问题,那肯定没问题。
扪心自问,朱樉可不觉得他比他的舅舅仁善,兄弟几个绑在一块都不行。
用父皇的话就是朱家的人坐的了江山是因为心狠,而马家的人心太善,最多只能当皇后,见不得人间疾苦。
话又说回来,这个李善长还真的是有本事,不愧是文官第一人、朱元璋打天下时期的后勤大管家。
现在人不在凤阳了,可是这边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没有因为忙着在京城执掌大权就忽略了中都的各种重要工程。
这就是本事,马寻自认为远远不及,这可是几十万人的工程、无数的钱粮和物资。
仔细检查一番后觉得没问题,马寻看向礼部的官员,“后天秦王殿下祭祀皇陵,有没有特别的仪程?”
礼部官员立刻回答说道,“回徐国公,一应仪程早就有章程。要说改动,只有陪祀官员的变动。”
其他人就看向马寻了,因为原本大家都觉得陪祀的人肯定是马寻。
但是这一次变了,变成了刘英和汪文陪祀,马寻这个国舅、国公,反倒是观礼、奉祀的官员之一,和其他官员一个样。
朱樉本来想要劝劝,可是想了想还是闭嘴最好。
父皇母后吩咐了不说,皇兄也提点了好多次。在凤阳的时候,大小事情都是舅舅做主。
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礼仪的事情,舅舅就是委屈他自己,也不会丢了皇家的颜面。
就算他做了抬高皇家、贬低自己的事情,那也不用意外。
马寻就点头了,他觉得这样安排最好。他到底是马家人,虽然是皇帝的小舅子,也不太好管朱家事,尤其是涉及到朱家的长辈。
这也没什么贬低自己的,只是恪守本分而已,只是让天下人知道皇家重仁义、孝道,这是为了更好的教化子民。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