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138节

  读书明理,朱樉等人不该成为武夫。

  朱樉等人就算是怨声载道也没用,他们甚至觉得在中都老家还不如在京城呢。

  在京城的时候虽然一年到头也就是十来天的假期,可是总好过现在这样几乎每天都有不少事情要做。

  春暖花开,一些百姓算是开眼了,那些天潢贵胄看起来也和普通人没区别,也没说皇帝的儿子就是拿着金锄头、银斧子在种地。

  马寻站在田埂上,在仔细的看着狼狈的外甥们在犁田。

  有些百姓条件跟不上只能用人力拉犁,但是马寻没必要让外甥们体验这些,只要学会扶犁、牵牛就好。

  庆阳公主走了过来说道,“舅舅,让弟弟们歇一歇吧。”

  马寻笑着问道,“蒙城王的陵寝修的怎么样了?”

  庆阳公主连忙笑着说道,“皇伯父开恩,先父的坟茔修缮了。”

  庆阳公主的父亲是朱重五,是朱元璋的堂兄。

  马寻就笑着说道,“那就好,一会儿领着你嫂子去昔日的旧邻家里转转,好些人她也不认识。高门大户,我看她是看不上我们打赤脚的人家。”

  谢再兴虽然是和朱元璋比较早就认识,但是家里的条件好很多,所以他的两个女儿确实可以自视甚高,以前好歹也是小康人家。

  庆阳公主点头,她知道马寻对谢翠英有意见,以至于现在对魏国公夫人意见也不小。

  不过庆阳公主还是没有忘记大事,“弟弟们也累了,让他们歇一会儿吧。”

  马寻这才松口,冲着田里喊道,“要不是你们姐姐看你们可怜,还得让你们犁半个时辰的田。歇一会儿,喝点水。”

  打着赤脚的朱樉等人随手将犁一松,但是下一刻意识到不对。

  小心翼翼的看了眼田埂方向,一个个的赶紧扶起来犁、扛起锄头,沿着地垄沟来到田埂旁。

  马寻非常满意朱樉等人的表现,要爱惜生产工具啊,既然是种田就要有种田的样子,可不能是做个样子、当是在玩游戏。

  几个亲王、郡王毫无形象的坐在田埂上,好在还是有些分寸。

  舅舅格外爱干净,所以饭前便后要洗手。喝水的话,也只能喝凉白开或者泡的茶,谁敢直接喝生水,舅舅就会给他们煮最苦的凉茶,还说是滋养。

  看着在吃着点心、喝着茶的外甥们,马寻恨铁不成钢,“还好你们是在皇家,要是在百姓人家,你们得饿死!”

  朱樉咽下点心说道,“舅舅,这事情我知道。父皇说过,就我们弟兄几个吃屎都抢不到热乎的,讨饭也得是舅舅带着才能混口吃的。”

  庆阳公主和福成公主就忍不住在笑,因为朱樉说的这些,她们隐约也听过。

  马寻就跳脚了,“我没讨过饭,不许瞎说。你们看看其他百姓,一家三口用不了一天就能整好一亩地,你们四个两天还没耕出来半亩地!”

  朱樉等人立刻哑火,他们现在对于种地的难度有了更深的认知。

  马寻继续说道,“你们看看普通人家,晌午也就是在田间对付一口。你们这边给了茶点、瓜果,寻常百姓吃得到?”

  朱樉等人继续胡吃海塞,本来现在就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一天天的又是干不完的活,累了自然胃口就大。

  现在的他们不只是对于种地的难度有了新的认知,也好似理解了父皇母后勤俭的原因。

  不管是不是内心深处有了新的认知,现在朱樉等人对于珍惜粮食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以前只是觉得是首诗罢了,无非是读书人伤春悲秋,不过现在隐约间好像理解了一些。

  朱守谦咽下点心,抬头说道,“舅爷爷,饶了我娘吧!”

  马寻不高兴的说道,“这事我做不得主,得有陛下的旨意。”

  朱守谦只能低着头继续吃点心,他以前哪里受过这样的一些委屈。

  可是现在就算是委屈也只能忍着,以前的一些招数现在用了不只是没效果,反倒是会被收拾的更惨。

  就算是连教他招数的母亲,现在都只能穿着粗布衣裳每天在忙着洗衣做饭、忙着在送饭菜到田间地头。

  反抗,朱守谦反抗了是挨打。他的母亲敢有不满,那就准备请家法。

  马寻看着这些小子们还是欣慰的,“你们一年到头也就吃一两顿这样的饭菜,寻常百姓一年到头都吃不上一两回这样的茶点。”

  朱棣没忍住,强调说道,“舅舅,不要说回凤阳之后,就是离开京城之后,我们一路上也没少吃掺糠的馍,只有叶子的汤。”

  朱樉等人也连忙点头,舅舅又选择性的忘记一些事情了。

  本以为只是吃一回难吃的平民食物,知道百姓吃的是什么就行了。

  哪知道那只是一个开始,不说顿顿都是如此。总之不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朱棣等人的伙食就要从天上跌落地下一两回。

  什么难吃吃什么,就像是现在,主食就是白面馍馍,搭配着一些饼作为点心。

  为了好咽一点,配得上‘珍珠翡翠白玉汤’,名字听着好,其实就是白菜帮子、锅巴粒再加上豆腐。

  自家那位舅舅还算是人道,觉得馊了的豆腐不健康,担心外甥们吃病了,所以‘开恩’选择了老豆腐,不过还是不见半点油腥!

  对于这些抱怨,马寻觉得听了就行,没必要放在心里。偶尔吃一顿差的,不算什么。

  有些时候他是会尊重朱樉这些人,不过显然在更多的时候还只是将他们当做不懂事的小子。

  马寻指了指田地说道,“这里的地最多再给你们三天时间,要是再不播种就误了农时。我不管你们是起早还是摸黑,三天内干完这些农活,不许叫人帮忙。”

  朱樉等人面面相觑、内心忧愁,可是也生不出半点反抗的心思,只能怪他们命苦,遇到了这么个会折磨人的舅舅。

  关键是这舅舅大道理说的一套一套的让人无法反驳,要不然就是不忠不孝,不知道为朝廷分忧。

  更让人不知道怎么反抗的原因就是这个舅舅狠起来是真的狠,但是也不掩饰对外甥们的喜爱和期盼。

  朱樉等人简单的休息之后,只能垂头丧气的再次开始干活了。

  别人肯定是指望不上了,汪文和刘英只能稍微指导一下,事情必须是朱樉等人亲自做。

  站在田埂上的马寻看了看四周,说道,“把旺财牵出去,露水散了能吃些青草了。”

  何大就小声提醒,“国舅爷,旺财应该是不大喜欢青草。”

  驴对于草料的要求一般来说不高,可是旺财不是一般的驴。这两年的养尊处优,这懒驴开始挑食了。

  “牵过去试试,说不定就愿意吃了。”马寻底气不足,可是愿意做个尝试,“它也不是不开窍的,总归是懂事。”

  皇子和皇侄孙有些纨绔、骄纵的性格,那是皇帝惯出来的。而自家这位国舅爷,有些时候对于在乎的人和物也骄纵、矫情的没边。

  马寻觉得现在一切顺心如意,外甥们在踏踏实实的练兵、在勤勤恳恳的种地。

  这就是最好的模样,这就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一些情形,带着这些宗室回凤阳,不就是希望他们有些成长吗。

  就在马寻志得意满的时候,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和谐的时刻,一匹战马飞驰而来,跳下来马背的骑士跌跌撞撞跑了过来。

  “报徐国公,太子殿下急令国公返京。”

  马寻也不问缘由,立刻喊道,“何大,准备回京。”

  “老二,我不在的这些天,一切照旧。”马寻看着田地里一副茫然的外甥们说道,“过些天我回来,谁敢偷懒收拾谁!”

  何大将缰绳丢给其他护卫,立刻冲向路边栓着的马,既然国舅爷返京,那肯定要将护卫带着。

  等到离开田地远一点,马寻问道,“太子召我回京是什么缘由?”

  “礼部尚书奏请立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骑士就赶紧回答说道,“朝中不少文臣都在附和,陛下有些意动了。”

  马寻脸色也变了,陶凯这些人还真的是够贼啊,这些人也是真的没有死心啊。

  骑士继续回答说道,“就是昨日的事情,曹国公在御前辩驳,被礼部尚书等人群起而攻之。”

  “他们就是欺负保儿是老实人,就是欺负保儿读了书!”马寻恼了,“群起而攻之,我倒是要看看他们有何道理敢说这些!”

  骑士忍不住看向马寻,曹国公什么时候是老实人了?

  听闻曹国公虽然被‘群起而攻之’,可是不落下风啊,那可是杀的元人心惊胆战的大将,怎么可能是老实人!

第190章 环环相扣

  从凤阳到应天府不到两百公里,马寻这时候带着数十个骑兵快马疾驰。

  就是为了能够早点赶回京城,就是担心出现一些变故。

  对于这些外甥们,马寻还是非常喜欢。他确实更偏向朱标,除了品行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身份。

  而朱樉这孩子其实非常懂事,作为宗室诸王之首,谁都看的出来这位秦王对于皇储的位置没有半点心思。

  这确实是朱元璋、马秀英常年教育的结果,这也是因为朱樉识时务、没野心。

  他不只是自己没有野心,也压制着其他的弟弟们,让那些人也不敢生出半点野心。

  所以有些时候就是老实听话的孩子容易被忽视,有些时候就是长子受重视、幼子受疼爱,夹在中间的老二就容易被忽视。

  风尘仆仆的马寻回到了应天府,可惜赶不上上朝了。

  徐蛾看到马寻立刻问道,“老爷,朝上的事情您听说了吧?”

  马寻板着脸点头,问道,“事情你知道多少?”

  徐蛾就急忙解释说道,“这些事情我就是听了些只言片语,太子殿下差人和夫人说了。”

  马寻就直接去找刘姝宁好了,搞清楚一些事情,才好在接下来更好的应对。

  刘姝宁看到马寻肯定开心,这是找到了主心骨,“夫君回来了就好。”

  马寻笑着安慰这个小孕妇,“这些事情你也不用多操心,说起来也不是我们该多管的事情。”

  刘姝宁笑着点头,可是心里显然不这么认为。因为马寻真要是不管,就不会是昼夜兼程的赶回来了。

  不过她也明白有些事情自己无能为力,也不会因此有太多的忧虑。

  安心养胎,这才是对于她来说最大的事情。

  马寻看了看四周问道,“岳父大人呢?”

  “爹前些天就回乡了。”刘姝宁有些遗憾的说道,“他说京城不安宁,还是回乡著书心里才安稳。”

  马寻没办法吐槽,可是他的那位岳父大人确实是个急流勇退的人,对皇帝的心思也猜的比较透彻。

  既然皇帝不喜欢他、既然皇帝对于浙东文官有不少意见,既然现在社稷已经稳固,那么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现在皇帝还能容得下他,可是如果持续惹皇帝厌烦,那以后可就难说了。

  恋栈权位可不是好事情,更何况本身对于浙东文官与淮西勋贵的斗争就不看好前景。

  马寻倒是不太在意的说道,“以后等孩子出生、长大一些,我们也能带着孩子过去。岳丈偶尔还是要入京,也没多大关系。”

  虽然告老还乡了,不过刘伯温偶尔确实要入京,不是单纯的来看看闺女,而是需要定期觐见皇帝。

  刘姝宁则笑着说道,“现在都嫁出来了,哪能总是想着娘家。”

首节 上一节 138/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