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140节

  控制局势不至于失控,不只是担心闹出大笑话或者被皇帝责罚,同时也是为了将事情朝着‘私仇’方向带。

  至于拉偏架,土匪窝出来的人想要拉偏架实在是太常见了,当初的巢湖水师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四五个小山头呢。

  华高得意洋洋地说道,“老常喜欢骂人,没人敢和他动手。老汤也是,喝醉了酒敢砸人门。也就是天德和保儿太谦逊,那些人才敢蹬鼻子上脸。”

  在华高这些人眼里,文官那边真没什么好怕的,就算是韩国公李善长又如何,你负责内政的,我负责打仗的,不是一个系统的。

  现在大都督府和中书省又拆开,军政分离的比较彻底,那就更加没什么好在意的。

  那些读书人也就是欺负老实人,也么见到他们敢和常遇春、汤和这些人说道说道,遇到了老常几个不讲理,那些人也只会退让。

  马寻就得意的说道,“广德侯,我可是郎中,我马家可是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我可不是泼皮无赖,要不然我姐要说我有损家风。”

  华高就忍不住看了看马寻,而马寻也看着华高,这两人也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大家都是一丘之貉,装什么斯文人呢!

  “见过徐国公。”

  “徐国公,下官有礼了。”

  马寻大马金刀的站在奉天门门口,还是堵在文武官员进出的侧门,这是有爵位的,以及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准许出入,其他品级只能从两阙门入、两掖门出。

  “宋师,许久不见啊!”

  马寻忽然高喊了一声,“听闻我家保儿犯了错,以至于被宋师责罚,是有这回事吗?”

  宋濂顿时头皮发麻,这个国舅怎么回来的这么快?

  马寻的话也让下朝的文武官员立刻停下了,这不只是要看热闹,这也涉及到政事。

  宋濂连忙解释说道,“徐国公何出此言?曹国公与下官意见不合,只是在朝堂之上争论几句罢了。”

  马寻微微点头,松了一口气,“我自入京以来,除蒙受帝后恩德之外,就是蒙受大曹国公处处照拂。若是我家保儿不识礼数冲撞了各位,还请你们海涵。他是将军,脾气急。”

  其他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大明的这些将军里面,徐达和李文忠是属于性情最为稳重的,也是最为讲道理的。

  倒是这个马国舅,以前还算是比较讲道理,到底是读过书的人,只是在小节方面有些不太在意罢了。

  可是现在倒好,大义和小节似乎都不太在意了,越来越像一些史书、话本里那种跋扈的外戚了。

  宋濂连忙说道,“下官不敢。”

  太子的恩师又如何,宋濂虽然是大儒,在士林威望很高。但是在官场上,他是翰林学士承旨,是翰林学士之首;是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以及皇帝的顾问。

  这就是比较被皇帝信任的‘秘书’,没有太多的实权。

  马寻又发现了新目标,挥了挥手,“礼部尚书别走啊,正好我从帝乡回来,咱们商议一下仪典。”

  陶凯避之不及,连忙说道,“国舅,本衙还有事务要处置。”

  “哦?”马寻背着双手,慢慢走向陶凯,“我这个中书省平章政事何时被陛下废了?”

  陶凯连忙请罪,“下官失言,还请国公恕罪。”

  身兼多职的好处就体验出来了,哪怕马寻不管具体的事情,可是‘能文能武’,大都督府是名义上的二号人物,在中书省则是名义上的三号人物。

  汪广洋现在是名义上中书省的最高官员,不过胡惟庸这个名义上排名五六位的掌握着实权。

  不过不管怎么样,马寻要议事,陶凯、宋濂等人就没办法推脱!

第192章 马国舅舌战群儒

  当马寻开始堵门了,很多人只能无可奈何,尤其是他看起来还是铁了心的堵门、堵人,更是让其他人束手无策。

  开溜是不可能的,爵位和官职不够暂且不说,最主要的是他身兼多职,表面看起来什么都能管。

  马寻看向陶凯,直接问道,“小曹国公被群臣攻讦,是因为朝廷在四川败了一阵?”

  陶凯急忙解释说道,“徐国公多心了,先前之事和战事无关。”

  宋濂也跟着帮忙说道,“国舅,下官等并没有攻讦曹国公。”

  陶凯这才反应过来,还好宋濂多留了一个心眼。要不然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落实了大家一起在攻讦李文忠了。

  马寻也不在意,只是觉得纳闷,“我以为是那事呢,他这个左都督安排兵马不利,卫国公筹措军需有失,所以你们才弹劾他们。”

  这就是在胡搅蛮缠,这就是在混淆概念,明明是两码事,非得和战事扯上关系。

  詹同这时候也帮腔说道,“徐国公,下官等只是商议礼制、谋略,只是想着施以王道。”

  马寻好奇问道,“都说王道、霸道,我没读过书,你和我说说王道是什么?”

  阶段性文盲也是马寻的一个特点,不顺他的意,他就可以是文盲。

  詹同只能说道,“国公,亚圣曾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所谓王道,更多的还是以仁义治天下。

  马寻就笑着说道,“我还听闻教化天下是大功,教化蛮夷更该如此。对了,朝廷是否有使节出使蛮夷?”

  陶凯强忍着不高兴回答说道,“回徐国公,去年翰林侍读学士张以宁奉命使安南。”

  马寻就点头说道,“这很好,很有必要。得让我大明周边蛮夷知晓大明文功武治,可令诸蛮夷遣使来朝、接受朝廷册封。”

  这事情大家也都不觉得有问题,历来也都习惯如此,中原王朝册封周边的番国都是常态了。

  现在有些特殊的地方就是安南不大老实,不过他们也有本钱,历史上三次抵御蒙古大军南下,现在在中南半岛更是一霸。

  而高丽那边也不老实,他们一直都是蒙古人的附庸,高丽的王妃等基本上都是蒙古贵族,现在还常往和林跑呢。

  大明开国初年不要说‘万国来朝’了,正常的外交都没两个。

  陶凯就赶紧回答说道,“徐国公所言甚是,听闻安南国主已死,安南国主兄长之子嗣位,已经遣使来京接受朝廷册封。”

  对此马寻不是很感兴趣,随即说道,“到底是蛮夷啊,安南尚且如此,高丽更是和蒙古人往来。我看这样,遣大儒赴高丽如何?”

  陶凯沉默片刻才说道,“徐国公所言甚是,下官等可奏报陛下,择大儒赴高丽。”

  作为朝廷的使臣去高丽没什么问题,这件事情虽然辛苦,但是对于不少官员来说只要办成了就是资历、功劳。

  所以这也不是马寻的打击报复,这就是正常的朝廷人事安排,这是外交的工作。

  马寻继续点头,随即说道,“和林那边也该去人啊,得派重臣过去稳住元主和王保保。朝廷在四川败了,要是王保保挥兵南下朝廷就被动了。”

  陶凯愣住了,提醒说道,“徐国公多虑了,朝廷虽首战不利,损失不大。又有魏国公和郑国公坐镇北境,蒙古人不敢南下。”

  确实没必要担心,虽然朝廷大军在四川首战不利,不过损失不大。

  最主要的是在北边还有一批精兵强将,蒙古人现在在抓紧休养生息,哪敢有心思南下呢,现在他们只是在祈祷明军不要继续北伐。

  和明夏联手夹击大明,这事情就想一想罢了,根本不现实,自保更加重要。

  马寻恍然大悟的点头,随即感慨说道,“我还以为败了一阵,朝廷现在就凶险了。我还想着宗室女子没有适龄的,是不是该选几个官宦之女养在皇后面前,以公主之礼送去蒙古。”

  这一下陶凯等人脸色都变了,马寻说的那些可不就是和亲的套路吗。

  不过历史上汉唐的和亲,很多时候都是选宗室之女,不一定就非得是皇帝的女儿。不过选大臣之女,也不是不可能。

  最主要的,大明从未想过和亲这样的政策呢。

  马寻继续感慨着说道,“听闻当年北宋之时,不少汴京城里的官宦之女被送去了女真人营中受到糟蹋。我想着要是败了,我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我来选人。”

  这一下也顾不得马寻的身份了,詹同脸色铁青,“徐国公,下官必在御前弹劾你!”

  宋濂、陶凯等一众官员也都是脸色铁青、同仇敌忾,马寻的那些话就是在羞辱、讽刺他们。

  马寻好奇了,非常疑惑的问道,“不该是这样吗?朝廷兵败了,王保保又是心腹大患。你们要是顾及颜面不好意思,我去。到时候我再带着财宝,去贿赂他的妻子,劝他罢兵。”

  陶凯等人气的发抖,面对马寻这个无赖的曲解,这些人只剩下愤怒。

  马寻就继续说道,“实在不行,我带着秦王为质子以为诚意,蒙古人就不会南下了。”

  詹同大声吼道,“徐国公,你说些什么!”

  “我说些什么?”马寻就说道,“还不是说你们的心里话,朝廷兵败、北境不宁。魏国公、郑国公在备战王保保,你们在这里想要求和。怎么,我说明白了,你们就接受不了?”

  陶凯等人勃然变色,他们想着的是施恩以示招揽之心,想要以此增加招降王保保的筹码。

  可是在马寻的这一番曲解之下,怎么就变成了大明打算求和了?

  马寻就继续添油加醋的说道,“你们是读书人、重臣,是朝廷栋梁不好有损清誉。这事情我去做,如何?”

  陶凯咬着牙,羞愤的说道,“徐国公,我等只是不想妄动兵刃、劳民伤财,徐国公因何如此咄咄逼人?”

  “咄咄逼人?”马寻脸色铁青的质问,“是谁先咄咄逼人?大军在备战,你们想着罢兵,动摇军心的罪责你们担得起?”

  詹同急忙说道,“徐国公不要强词夺理,我等岂有动摇军心之举!”

  “没有吗?”马寻反问道,“那我就问问你,你们没有动摇军心的意思,是想要让陛下家事不宁?还是说对储君不满?”

  这一下陶凯等人直接跳脚,“徐国公,你好大的胆子!”

  “如此跋扈,何以为国舅?”

  “狂悖,我等必奏明陛下!”

  马寻这话几乎是捅了马蜂窝,这时候谁不急反倒是怪事了。

  面对文官们的群起而攻之,马寻好似根本不在意一般,先任由他们指责,想要看看这些人到底还有什么说辞。

  华高已经做好准备了,按照他的理解,接下来就是马寻恼羞成怒,逮着一两个文官就暴揍。

  到那时候他就要出场了,拦住那些想要阻拦的文官,让马寻打够了再去真正的劝架。

  至于有些武将倒是跃跃欲试,吵架他们不擅长,骂街倒是一把好手。真要是动起手来,不需片刻时间就能将这些文官全都给撂倒,让他们哀嚎翻滚。

  但是现在不是没信号么,国舅还没动手,大家不好越俎代庖。

  最主要的是那位小曹国公和大都督府佥事、镇国将军沐英,这两人在人群中约束着武勋。

  马寻猛然向前,一把揪住陶凯的衣领,“是你奏请以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

  陶凯更为羞愤,“我为社稷计,奏请此事有何不可?”

  “我问你,王保保义父当年为何被杀、为何被元帝舍弃?”马寻铁青着脸问道,“你且告诉我,你是不是想看着我大明储君之妻为外族?”

  这一下陶凯有些慌张,王保保在元朝那边就是听调不听宣的。

  别看现在和元昭帝是在和林汇合了,但是在此之前,这两人甚至是联手准备夺元顺帝的帝位。

  也就是说王保保在元顺帝的时候就是听调不听宣,时常不服从皇命。

  而且他和他的义父察罕帖木儿,早就是卷入了皇权的争夺,想要扶持当时的太子去夺取皇位。

  马寻盯着陶凯,直接质问,“招降王保保,这样的人招降来了,又有何用?你是想要秦王难堪,还是想要秦王和王保保联手?”

首节 上一节 140/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