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59节

  “好小子!”蓝玉打量着常茂,非常开心,“等会儿舅舅就带着你去打猎。”

  蓝玉,这也是忙着在外头打仗没有生孩子,这类情况在明军开国将帅当中也算是比较常见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担心的,马上就是厚积薄发的时候了。三十多还没有子嗣的郭英,以后也是十多个儿子、好几个女儿。

  这些勋贵生儿育女的速度,基本上是可以赶得上朱元璋子女不断出生的速度。

  假外甥跑了,马寻也没有什么好伤感的,徐司马、李文忠等人先后率部赶来,打着他们的战利品、俘虏等。

  朱元璋把玩着镇圭,有些遗憾的说道,“玉玺没能找到,倒是找到了圭。”

  传国玉玺到底去哪了众说纷纭,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在蒙古人手里。

  而朱元璋的遗憾目前为止是没有招降王保保、没有抓到元朝的皇帝,以及最重要的传国玉玺。

  所谓镇圭,这也就是举行朝仪时天子所执的玉制礼器。

  李文忠此前破应昌,一口气将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玉册二件,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夺了回来。

  这些东西的意义和含金量不用说了,这就是专属于皇帝的各种御用之物。

  李文忠抱拳说道,“臣无能,未能擒得元主、寻回传国玺!”

  要不是看着李文忠一脸内疚的神情,马寻都以为这是在凡尔赛呢。

  这么大的功劳,居然还内疚?

  朱元璋还真的是给宋朝帮了不少忙,这些大圭之类的不是宋徽宗、宋钦宗时期丢的,就是在宋端宗时期丢的。

  甚至去年大军攻破大都,还在元大都皇城里找到了用宋理宗的颅骨制成的酒器,也是朱元璋下令将宋理宗的头颅安葬回宋陵。

  南宋的六代帝陵,也是朱元璋下令修复、派人守陵。

  朱元璋就笑着开口,“这回没找到就算了,下回再去找。记得到时候带着你舅舅,他一个书生倒是对沙场有些向往,都是读书人的臭毛病。”

  李文忠就赶紧说道,“陛下,国舅治军严谨、爱兵如子,军中多有敬仰。”

  马寻都脸红了,他在军中可没有多少威名。

  朱元璋也乐了起来,“保儿,你这也是学会了睁着眼睛说瞎话了。你舅母不在这,用不着如此!”

  朱元璋,这才是李文忠的亲舅舅。叫马寻一声舅舅,那也是因为马秀英的缘故。

  徐达就立刻说道,“陛下,去年回京的时候,国舅可是说了想要和我一起北上讨伐元主。”

  “徐天德!”常遇春就急了,“俺的命可是国舅救的,他此前北上也是率军驻扎开平,本该是和我合军。过两年北上讨伐元主、王保保,国舅该跟着我!”

  徐达这一次不退让,“我是大将军,国舅自然该跟着我!”

  李文忠只能着急,徐大将军和常大将军抢人,他都没资格去抢。要是邓将军回来了,那也是有资格抢人的!

  这时候也就是军方的巨头有资格来抢人,冯胜、傅友德或者是汤和、唐胜宗等人,那都没资格来抢人,他们可没资格让马寻成为‘副将’。

  要不是有自知之明,马寻都要飘飘然了。他这个吉祥物非常的抢手,就好似是军神一般,好像谁抢到了手谁就能大胜一般!

  朱元璋就乐呵呵的说道,“你们说了也没用,现在吵的厉害,谁知道他到时候会不会出征。皇后估计不会答应,他也没个子嗣。”

  现在的朱元璋刚过四十,正处在壮年,豪迈的厉害。

  徐达还是有些不甘心的说道,“上位,要说这些人里头,还是臣和国舅最为志趣相投。”

  李文忠抓紧机会开口,“陛下,臣还年轻,得有国舅帮忙才能镇住大军、稳定军心。”

  “李保儿!”常遇春不高兴的说道,“国舅还比你小十岁,你年轻、他算什么?”

  徐达也立刻调转枪口说道,“老常这话说的对,我与老常各率精兵,你为偏师呼应。国舅在我军中即可,用不着你来操心!”

  常遇春也非常认可,抢马寻是一回事,过两年要是继续北上的话,他肯定是和徐达各率一军,主攻权也需要抢下来。

  这个李文忠就得给他先挤走,赶走了他和邓愈,这就是徐达和常遇春的‘内部竞争’。

  朱元璋笑呵呵的把玩着大圭,说道,“这玉器看着还是浑厚,不愧是宋时就传下来的。这一次北伐建功,你们也不要自满,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在其他人点头的时候,朱元璋问道,“小弟,你是想要去跟谁一起打鞑子?”

  马寻很直白的说道,“谁能带我追亡逐北、封狼居胥,我就跟着谁。我杀不了人,总归是要逮着一两个蒙古达官显贵吧!”

  在这么一群骄兵悍将之中,马寻的言论简直是最没出息的。只是好像也没什么问题,要说他没志气,心里想着的还是封狼居胥呢。

  朱元璋顿时笑了起来,“这倒是一个难事,我帐下猛将如云,哪个都能封狼居胥、追亡逐北。你这两年就在大都督府好好转转,到时候选一路大军跟着。”

  马寻下意识的点头,可是很快觉得自己好像是被套牢了。

  未来的两年,我要经常在大都督府行走了?我要和这些淮西勋贵、开国将帅多往来了?

  我是读书人啊、我是文官、我是外戚,我可不是正经武将!

  徐达等人都没有意见,马寻在大都督府行走,可不是真的让他去挑选搭档,这是为皇帝收拢军权。

  未来这两年中书省可能斗的厉害,而大都督府势必也是要进行一些改革和约束了。

  江山基本统一,自然也不可能像前些年那样对一些骄兵悍将的肆无忌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马寻这个国舅爷到了大都督府,显然也是为了约束这些骄兵悍将的!

第89章 舒服的位置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次明朝北伐,看似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元人赶出去,可是明军的死伤也非常大。

  去年镇守北平挡住元帝袭扰的孙兴祖在今年战死,才三十五岁。冯胜去年擅自回师,导致大将于光在兰州城下被王保保砍去手脚惨死。

  在此前徐达和王保保鏖战之时,胡大海义子胡德济遭遇袭营时仓皇失措、应对失策之时大军混乱。

  朱元璋等人早就习惯了如此,从投身军伍开始,这一路走有不少兄弟、手足战死沙场,哪怕是曾经威名赫赫的大将、武艺绝伦的猛将,也逃不掉这样的宿命。

  在结束立刻对死难将士的祭祀之后,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

  “这元帝和王保保在和林汇合,塞外地域辽阔,我看迟早还是要打一场。”朱元璋看着一众将帅说道,“只是这一战,还得等等。”

  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元帝和王保保肯定还是要打,只不过目前的问题是要将西南给平定了。

  四川的明升、盘踞着云南的梁王、段氏,那都是接下来的目标,今年就要开始准备用兵,争取花一两年的时间拿下。

  到那时候,再集结重兵去对付塞外的元帝。

  现阶段的朱元璋可不会考虑防御性战略,现在就是在对元朝小朝廷穷追猛打,不给他们任何的喘息之机会。

  马寻这时候只需要在军帐中站着,基本上参与不了这样的军事会议的话题,他太外行了。

  朱元璋看向徐达问道,“朝廷征讨明夏,你觉得该以何人为将?”

  徐达立刻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以汤和为将。”

  其他人都不好说什么,明夏基本上就是个小朝廷,理论上来说派遣一员大将率军去就可以灭了。到时候有了个灭国之功,一切万事大吉,汤和就可以封国公了。

  马寻一脸的古怪,汤和汤大嘴有不错的军事才华,可是放在明军开国将帅中还不够瞧。

  历史上的朱元璋给汤和安排了一大堆精兵强将,给他安排好了详细的出兵路线等等。结果汤和用兵迟缓,偏师的傅友德倒是立下首功。

  最为尴尬的是傅友德、廖永忠都打的明夏山穷水尽的主动投降了,汤和还没有赶到重庆。

  闹剧就是明升投降,廖永忠坚决不答应,因为汤和没到,只能是汤和去受降。

  明明是给汤和安排的封国公的战役,结果汤和搞砸了,全程没有打破一城、无功无过。这一战,倒是傅友德异军突起。

  所以说有些时候机会有了,真不一定能把握住。喂到了嘴边的功劳,也可能给吐出去。

  看到马寻一直都不说话,朱元璋也不说什么,主要是因为他知道马寻在这些话题上参与不了什么,那就别强人所难了。

  等到其他人离开,朱元璋将马寻留下,“你吵着要来北平,打算做什么?”

  马寻立刻说道,“我准备去看看长城,这几天也让人在收集此地的人文、习俗,准备收集好资料等,说不定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朱元璋沉默许久才说道,“你做的事情是正事,只是其他人看不出来你的功劳。”

  马寻做的这些事情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为了以后的治理打下一下基础。但是这些事情,真的是看不出来明显的功劳。

  随即朱元璋又说道,“长城在派人加固,用不着你去多看。”

  长城可谓是标志性的建筑,从西周开始就延续不断的在修筑,特别是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现在的状况是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退到塞外,仍自称大元皇帝,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经常骚扰明的边境。

  但明朝开国之初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地区,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

  其中主要的有吉林船厂、亦集乃旧城、东蒙的大宁卫,加上元上都开平卫为前进基地,地处黄河后套的东胜位方进入河套的冲要之地,可谓是三个重镇呈三角形。

  元朝现在只剩下岭北行省,还要面对大明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

  所以长城现在只是稍微修缮一下,用不着花太多的人力物力。等到朱瞻基主动撤离漠南、放弃开平等地,明朝才需要加大修筑长城的力度。

  在朱元璋现在的规划中,漠南等地是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塞王戍边,第三道防线才是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地的长城。

  马寻继续说道,“上回就没到这边来,我还准备找人仔细问问这里的特产、矿藏。”

  “这些自有当地衙门来办,北平布政使司也会来办。”朱元璋都头疼了,“小弟,你做的事情都是正事,我听着也高兴。不过收收心,看看朝堂之事。”

  马寻也头疼了,“姐夫,朝堂上的那些事情我置身事外都不一定能看明朗。我还是不掺和太多,我现在做的事情也是大事啊!”

  朱元璋希望马寻帮忙掌控兵权、掌控中书省,甚至是让马寻盯着天下文教,因为这些怎么看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可是马寻现在做的那些事情,其他人未必觉得多重要,可是他清楚自己现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这是对整个大明未来说不定都有深远影响的事情。

  起码现在的他打下了一些基础,在尝试着播散一些种子,以后有机会开花结果。

  这些事情他不来做,其他人更加不可能来做了。

  朱元璋也不再多劝,主要是劝了也没用。

  有些事情在他看来也是顺其自然,到了一定的程度,心思就会慢慢的改变。

  当年去濠州投军的时候只是为了活下去,成家之后也只是想要对得起义父的知遇之恩。

  等到一再被排挤、猜忌,等到郭子兴病逝,那时候的朱元璋也只是想着要自保。但是当夺下金陵、朱标出生,志向就开始有所转变了。

  他觉得马寻也应该如此,现在对朝堂的事情不感兴趣,可是经历多一些、熟悉一点,自然也就不再那么排斥了。

  心情还算不错的马寻回到了自己的营帐,李文忠就跑来了,“舅舅,这一次回京之后陛下肯定是要封赏,我受皇恩实在太重,还请舅舅帮忙求情。”

  别人都是担心封的官不够高、赏赐不够,所以求情想要得到更多。

  但是李文忠不一样,觉得自己得到的实在太多了,是求情想要少得到一些。

  马寻就赶紧说道,“我还在想着什么时候能让我少兼点职呢,等回到了京城,我请奏陛下卸了大都督府的差事,你觉得如何?”

  李文忠想都不想的说道,“那肯定不行,在大都督府我势单力孤,还得和舅舅共进退。”

首节 上一节 59/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