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62节
朱橚虽然有些牢骚,可是也只能这么接受安排,而朱桢欢天喜地的去牵旺财了。
朱标骑着马过来了,“舅舅,这段时间可还安好?”
“好着呢,在外头跑了一圈就觉得精神了。”马寻神采奕奕的说道,“倒是太子殿下在京城受委屈了,不过陛下既然回来了,太子殿下也就不用委屈!”
马寻根本不会压低声音,这话就是说给有些人听的。
杨宪脸色忽然一变,谁敢让太子殿下受委屈?
我怎么不知道?
我执掌中书省、为太子殿下分忧,政事经我手处理的井井有条,比李善长在丞相之位的时候还要好,肯定不会是我的问题!
那肯定是胡惟庸或者是刘伯温这些人了,这些人倒是厉害,在我眼皮子底下还敢让太子殿下受委屈,这还了得!
朱标则笑着说道,“舅舅言重了,外甥奉旨监国,只可惜岁数小、才干不足,本就是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差错。朝中有贤臣辅佐,并无可忧虑之事。”
马寻也就是笑了笑,心知肚明就好,过两天就可以知道一些事情了。
刘伯温就长长的叹了口气,他和杨宪的关系不错。可是最近这段时间里,他也觉得自己有些不认识杨宪了。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虽然这是曹雪芹的话,但是道理放在明朝也可以用。
劝了,可惜没用。
现在的杨宪根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那些做派比起当初的李善长还要高调、张扬,只可惜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不对。
被权力蒙蔽双眼的杨宪还以为自己是皇帝的肱股之臣呢,以为他已经彻底取代了李善长,成为了大明的新一任丞相,就要权倾朝野了。
既然劝了也没有什么用,那也就不要继续劝,免得杨宪以为还有其他的意思。
皇帝回京,首先就是在奉天殿升殿接受百官贺拜,简单的宣布一下北伐功成,那就下朝了。
马寻仔细找了找人,“保儿,随我回去。”
李文忠笑着走过来说道,“我也是要去见见爹。”
“文英呢?”马寻四处打量着,“他跑去出一年了,也该过去一趟。”
李文忠笑着开口,“文英去和刘家表叔打声招呼了。”
刘璟的辈分这也是涨了起来,虽然有些人是各叫各的,但是关系亲近的人家就不一样了。
李文忠也好、沐英也罢,肯定都是跟着马寻叫人,所以刘璟现在的辈分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也是一年多的征战,刘璟的能力也初步得到了沐英等人的认可。
下朝就好像是从菜市场买完菜了,百官在乱哄哄的打着招呼,尤其是这些武将们更是如此。
不过就算是文官们看不顺眼也只能憋着了,这时候就不要不识抬举的跑去多说什么,那反而是自找麻烦。
和徐达、常遇春等人打了个招呼,马寻带着两个外甥朝着小院走去。
李贞的院子里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虽然朱樉几个在老家,但是还有李景隆和朱橚在。
也是因为沐英回来,特意让沐英的妻子冯氏将沐春也给带了过来。
“不孝子方才归来,劳父亲记挂。”
“侄儿叩拜姑父,姑父万安。”
看着李文忠和沐英,李贞是非常开心的,“都起来、都起来。你们为朝廷建功,我听着就高兴。快去洗洗,一会儿有好吃的。”
李文忠也好、沐英也罢,哪怕是三十来岁的人,在李贞的眼里依然是孩子。
刚起身的李文忠和沐英又立刻跪下,“外甥李文忠(沐英),拜见舅母。”
刘姝宁急忙开口说道,“都起来吧,无需如此大礼。”
马寻也开口说道,“都起来,以后不是大日子,不准这么行礼。”
李贞就笑呵呵的说道,“岁数归岁数,辈分归辈分。他俩个要是见着你们不磕头,那就是我教子无方了。”
李贞这话也没什么问题,年龄和辈分是两码事,更何况李文忠和沐英还没到身份足以让人忽略辈分的程度。
李文忠起身后笑着说道,“舅舅,这是外甥第一回见着舅母。要是不磕头、不行礼,不要说俺爹了,皇后都要骂我猖狂。”
洗完澡的马寻换了身衣裳,觉得舒服、自在,下一刻他就觉得有些意难平了。
以前也见过沐英‘便装’,确实比较帅气、儒雅。而李文忠脱下甲胄穿上私服,那就是一身书卷气了。
“姐。”看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马秀英,马寻直接吐槽,“保儿这是怎么回事,领兵的大将怎么书卷气,三国时的周郎估计也就是如此了。”
朱元璋立刻得意开口说道,“随俺姐夫、俺姐,这才叫允文允武!”
李家一家三代都是帅哥,李贞不要说,李文忠也不再提。小小的李景隆看着胖嘟嘟,不过也是个可爱的小帅哥,这颜值真的没话说。
朱标就笑着说道,“早些年的时候二哥没成亲,不少人都盯着。二哥穿着甲胄就是大将,换身儒生服就能迷倒不少书香门第的小姐。”
朱元璋出谋划策说道,“下回你们几个坐车去街上转转,看看有没有人给你们扔果子。”
朱标就笑起来说道,“我先前还给二哥出过主意,让他也戴着面甲,二哥就是兰陵王这般的人物。”
又帅又能打,还饱读诗书,这实在是没天理!
李文忠就有些不好意思了,长得帅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马寻看了看气氛好,立刻告状,“姐,我还是得多读书,看看保儿这多有才学。这一路上姐夫不知说多少回,嫌我们马家读了两本书就自称诗书传家。”
本来看着一屋子人就觉得开心的朱元璋勃然变色,“马寻!”
还来不及多说,朱元璋慌忙解释,“妹子,你别听他胡扯!我是劝他多读书,没说马家!”
第93章 淮西人家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话放在马寻和刘姝宁身上也合适,因为他们对于进宫小住基本上是没有概念的。三天五天算小住,十天半个月也没什么。
马寻是跟着朱元璋去了趟北平,相对来说还是自由的。而刘姝宁不一样了,初春的时候跟着马秀英回宿州老家祭祖,随后一直都是跟着马秀英。
跟着皇后学管家、跟着学教育子嗣,没事一起聊聊天、做做女红,顺便被提点一下如何去和一些勋贵相处等等。
这些都是学问,刘姝宁在娘家的时候学了不少,也是大家闺秀的样子。
但是基础是有了,而现在作为马家的媳妇,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哪怕是有一定的家学,可是刘姝宁到底不到二十岁,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最近这段时间就算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了些如何成为更合适的当家媳妇,学会了如何成为权贵女眷、国舅夫人。
马秀英也欣慰,当初选中刘姝宁看中的就是性情,娶妻不贤的话,马家就不好受了。
刘姝宁性情好,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也非常听劝,比起那个犟驴一般的弟弟强太多了。
小两口还没进家门,常茂蹿了出来,“舅舅,一会儿就过去,家里要开宴了!”
马寻觉得荒唐,“开宴,开什么宴?”
“庆功宴啊!”常茂就理直气壮的说道,“这一回回来的叔伯多,人到的齐。这都开了好几天的宴席了,就等舅舅回来了。”
这就让马寻更加觉得荒唐,“行,这都是哪些人家的过来了?”
“俺爹的部属,徐大将军麾下的,还有邓叔、文忠兄长麾下的。”常茂如数家珍的说道,“都是自家人,舅舅也该多认识。”
现在军中能有资格称为‘大将’的,也就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和冯胜,他们具备资格独领大军,其他人就差点。
所以傅友德、耿炳文、唐胜宗等人,不是在徐达的麾下,就是常遇春的下属。
马寻和刘姝宁也只是回家后先去祠堂,然后接受徐蛾等人行礼,小俩口就去隔壁串门了。
蓝玉一看到马寻就开心,“小弟,快些过来试试这新弓。”
“娘舅,这就是舅舅制的弓。”常森就赶紧说道,“这弓好不好用,没人比舅舅清楚。”
马寻和蓝玉同时在场,常家的三个小子也就只能是称呼蓝玉为‘娘舅’,稍作区别了。
蓝玉有些意外,不过也不算觉得稀奇,“就说小弟厉害,造出来这东西也正常。下回打仗,小弟就跟着姐夫。到时候你俩镇守中军,我为先锋!”
旁边的王弼立刻说道,“这不行,得我是先锋,国舅爷留守中军!”
“你敢!”蓝玉急了,“姐夫领军,我哪次不是先锋?王弼,别以为咱们关系好,你就能抢先锋之职!”
王弼直接揭短,“大将军领军,你好些次都是在跟着大将军,怎么就是你次次为先锋了?”
蓝玉直接无话可说了,跟着姐夫打仗,他只是帐下一小将,很多次都是跟在常遇春身边。想要当先锋,哪有那么容易!
旁边的一个魁梧大汉抱拳,“陆仲亨,见过国舅爷。”
马寻赶紧回礼说道,“陆大哥好,叫我名字就是。”
陆仲亨,这也是当初最早追随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打陈友谅的时候立了大功、参与了平定广东的战役。在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是朱元璋定下的排名第九,侯爵中仅次于唐胜宗。
唐胜宗这时候也开口说道,“国舅知道杨宪被诛?”
马寻下意识的摇头,“这么快就诛了?”
“昨天的事。”华云龙哂笑说道,“那人不知天高地厚,真以为我淮西人好欺负。嚣张跋扈、结党营私,还排挤我淮西人。”
一时间在场的一众将领都笑了起来,杨宪前些天看似是大权在握,不少人以为他权势滔天了。可是昨天被皇帝诛杀,连个浪花都没掀起来。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也恍惚起来,皇帝的手段厉害着呢。
年初的时候李善长告老还乡,随即汪广洋被弹劾,刚有崛起之势的杨宪被诛杀,现在中书省是胡惟庸当家。
这么一圈下来看似还是淮西人掌管着中书省,可是就算胡惟庸是李善长提拔起来的,但是根基、威望和李善长完全是两回事。
汪广洋被弹劾代表着一票江南文官被打压,杨宪被诛杀意味着一些元朝旧官被清理。
现在的中书省看似是淮西人一家独大,但是这也就是个刚刚上位的角色,和浙东的那些人还在持续斗争,谁也赢不了谁,更别说压制。
常遇春迈着大步来了,“怎么回事?这么热的天也不进屋,都在这干什么?”
蓝玉立刻说道,“在试国舅制的弓呢!咱们这些人还能品茶、谈经啊,还是找些事情自在。”
常遇春就笑骂说道,“你们这些粗人闲不住,国舅爷可是读书人。”
其他人也都在哄笑,马寻的身份随时可以变换。说他是读书人没人反对,说他是武将也可以,就算是说他是工匠、郎中,也没人反驳。
马寻看向蓝玉好奇问道,“蓝大哥什么时候过来的?”
蓝玉小声吐槽,“和你差不多,想回自家都难。我在这边住了十来天了,差点连自己家门都不知道在哪了。”
这就是当小舅子的尴尬了,蓝玉有自己的府邸,可是常遇春和常蓝氏就是不放心。所以蓝玉现在整天在常府转悠,想要回自己家就被常蓝氏骂养不熟。
马寻就幸灾乐祸起来了,他比蓝玉强,该回家的时候还能回家。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