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71节

  看到马寻急了,朱元璋就叹气说道,“朕的这个李相,怕是找到了理由回京,就打算赖着不走了。”

  李善长是什么样的人,朱元璋自然是比马寻更加心里有数。

  估计这半年在老家的时候,李善长心里就时常躁动不安、度日如年,品尝过执掌天下的权力,哪能安心当个富家翁呢。

  以前没什么理由,也就只能是遥控弟弟李存义,给胡惟庸指点迷津等。现在找到了理由回京,说什么都不会再回去。

  马寻就问道,“那我继续给他看出来病?”

  朱元璋哑然失笑,随即说道,“你一身的医术算是给埋没了,真要是继续看出病来,以后让人怎么看待你?”

  马寻倒是不太在意的说道,“我这么点微末的医术,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马寻这么说也是诚心实意,虽然他也算是恶补了一些医学知识,可是到现在也不能自吹自擂是名医等。

  不过朱元璋不这么认为,说道,“他真要是有病,你看出来就看出来了。要是没病的话,那就没病。这个李善长,以后怕是不敢再装病了。”

  此前也不能说是装病,偶尔有个伤风感冒的很正常,但是那时候的李善长就会将小病夸大,这也算是以退为进的招数。

  可是年初被马寻没病看出来了病,李善长算是吸取教训了,以后就算是有病也要硬扛着,绝对不敢再让马寻去瞧病。

  让他告老还乡,那还不如杀了他!

  手里没有实权,那才是生不如死!

  对于李善长的志向等,马寻也不好评价。

  不过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马寻自然也就实话实说,他能看出来毛病,那就是看出来了。看不出来的话,那就是没病了。

  朱元璋随即补充说道,“刘伯温有病没病你心里清楚,没事就别给他看出来病了。到时候对你名声不好,老是看出来毛病让人告老,这像什么话!”

  马寻就赶紧讨好说道,“姐夫教训的是,是我小家子气了。”

  “李相回来了,刘伯温就告老吧。”朱元璋叹气说道,“这些人就不能和朕一条心,心里的弯弯绕绕也都清楚。”

  马寻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刘伯温正常的告老还乡,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情。

  大事商量结束了,马寻就果断的开溜,剩下的事情就不需要他去操办了。

  没有去柔仪宫,马寻先跑去文华殿,“太子殿下。”

  “舅舅。”朱标笑着放下手里的毛笔,说道,“如果舅舅是来问弟弟们学兵法之事,那就白跑一趟了,刚给常大将军去了一封书信。”

  马寻就笑着说道,“他心里没底,我心里也没底,还是过来问一问最好。”

  朱标就认真说道,“我最是希望弟弟们能有出息,以后也能多帮衬我。”

  有朱标这样的话,马寻自然更加放心,“我肯定是不会藏私,也没多少本事藏私。常大将军那边,我觉得该教肯定也都会教。”

  朱标就笑着说道,“其实也是时间紧迫,这两年还有战事,军中大将回京的时间不多,只能让弟弟们抓紧些时间去学学。”

  这些也是事实,毕竟大明开国归开国,四处征战归四处征战,这是两码事了。

  让朱樉等人抓紧时间多学点本事,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马寻就继续说道,“我此前在朝堂上提过,准备将陈之栋这些人调去学院,也好升官。”

  朱标就仔细问道,“舅舅,您是如何想的?”

  马寻说出自己的想法,“医官也是能保障军心、战斗力,士卒不见得都怕战死,怕的是伤了、残了没人照料。残了等朝廷有抚恤等,伤了不理的话,军心难保。”

  朱标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此前军中虽有医官、医士,不过还是不够多,尤其是大战之后伤兵会多,很多只能是互相照料。”

  马寻连忙说道,“我就是担心这些事情,这些人照料伤员,也就只是照料,不够精细、更谈不上专业。”

  够用就行、其他人也是这么做的。

  有诸如此类想法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好听点是随大流,难听点就是得过且过了。

  耗时费力的想出更好的法子,那就算了。那些麻烦事交给那些聪明人、身居高位的人去考虑,保持现在的状况也挺好,大家都安稳。

  朱标点头说道,“舅舅说的在理,伤兵也是我大明的士卒,自然是要爱护。”

  “我先前已经安排学堂一些人学习防疫的事情了,朝廷大军出征云贵,我看不只是蜀道难。”马寻就说道,“至于急救、照料伤兵,现在也能用得上。”

  紧急的培训,虽然肯定比不上后世的护理学等等,但是好歹也是比现在的一些医官、医士更加专业。

  毕竟这些人是要安排去伤兵营的,专门照料这些伤兵。

  朱标笑着说道,“爹娘时常夸赞舅舅宅心仁厚,大军尚且还未出动,舅舅就想着照料伤兵的事情了。”

  马寻赶紧说道,“殿下,我的这些人也不能提刀杀人。我在军中说话也不好使,我还指望这些人去了军中起了作用帮我扬名。”

  朱标这样的聪明人立刻明白马寻的意思,“舅舅放心就是,舅舅教出来的这些人,我到时候会嘱咐领兵大将,按舅舅说的方法去用。”

  这也不能怪马寻多想,而是思维惯性有些时候是很难扭转的。

  他培养的是‘护士’,而现在大明军中的是医官、医士,定位本来就不同。

  不过随即朱标笑着说道,“舅舅在军中还是有些威望,就算舅舅去说了,一众将校也是会听着。”

  “那不一样,我说话分量不太够。”马寻就笑着说道,“要是多治些伤兵,这些人也都该感激太子殿下。”

第105章 新的发现和惊喜

  功名利禄对于马寻来说就是过眼云烟,他追求的不是这些东西。

  最主要的是也没必要去追求,不见得就是他多么高尚,而是有些东西对他来说没用。

  所以还是将功劳等等推到太子身上,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全都觉得比较开心,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心满意足的马寻办完正事就回家了,因材施教啊,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

  马寻找到刘姝宁,说道,“你这两天费费心,看看可有什么教子之类的家训、文章。”

  刘姝宁有些不解的问道,“夫君,现在要这些有用?”

  “有用,外甥们要跟我学本事了。”马寻吐槽说道,“我教不了他们行军打仗,我只能教他们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

  刘姝宁就立刻说道,“《出师表》想来诸位皇子们都熟读在心,武侯尚且还有《诫子篇》。“

  看到马寻点头,刘姝宁继续说道,“《颜氏家训》也很好,只是怕陛下可能有些不喜。”

  马寻就奇怪问道,“怎么了?我虽然没读过《颜氏家训》,不过多少还是听说过。”

  “夫君想必不知道其中有深信因果、礼拜佛陀之说。”刘姝宁回答说道,“先前皇后殿下也曾有言,不许诸位皇子读佛经。”

  马寻立刻点头说道,“这也是,那就稍微摘除一些,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学。他们现在都是少年心性,最是培养品行的时候了。”

  刘姝宁也觉得马寻说的有道理,一众皇子全都是十多岁。

  这个时候自然就需要注意品德了,真的要是养成了不好的习惯等,以后想要去改都难。

  《温公家范》、《朱子家训》,刘姝宁对于这些都是张口就来,显然不是马寻这样的半吊子的水平可以比拟。

  教育好外甥们,这显然不是什么小事情,马寻和刘姝宁都要花些心思了。

  这两个现在都没孩子呢,先要教一群叛逆期的少年,还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这也是朱元璋和马秀英开心的事情,他们现在大事小事一大堆,都有些忙不过来了,所以有人帮忙教孩子,那肯定是开心的。

  毕竟马寻的辈分在这里,品行等也值得信任,这就是最好不过的带娃工具人了。

  马寻和刘姝宁这边还在忙着给朱樉等人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课程呢,而有些人显得就非常着急了。

  徐蛾匆匆而来,说道,“老爷、夫人,李相门下送来拜帖,说是明日想要登门拜访。”

  刘姝宁错愕的看向马寻,李相不是告老了吗,怎么还要登门拜访?

  马寻也无语,本来以为是要过两天。可是看这趋势,李善长回到了京城估计不是第一时间先回家,而是来马寻这里得‘医嘱’。

  “人还在外面吧?”马寻就说道,“就给个准话,明天我肯定扫榻相迎。李相来访,肯定是蓬荜生辉了。”

  也只能是这么说了,李善长要来访,这么个客人是推不走的。

  等到徐蛾离开,刘姝宁问道,“夫君,李相这一次过来,是诸皇子册封之事,还是其他?”

  “我也不知,估计是诸皇子册封,他要来观礼。”马寻就吐槽说道,“观完礼之后,再磨蹭两个月就是大封功臣了,老人家岁数太大不好奔波。”

  刘姝宁谨慎的开口说道,“朝堂大事我不知道,只是李相一向外表宽和、内里苛责,此前李相告老,会不会怨恨你?”

  马寻对此倒不是很担心,“他没事招惹我干什么?我们井水不犯河水的,有陛下和皇后殿下护着,我也不用担心那么多。”

  刘姝宁一想也觉得有道理,李善长是权倾朝野不假,可是他也是一个聪明人,招惹马寻这个国舅就没必要了。

  哪怕是大家心里头都有疙瘩,表面上也是相处融洽,互相使绊子的概率都不算高。

  毕竟就马寻这位置,就算是斗倒了他,对李善长也没什么好处,只会得罪皇后。

  李善长权倾朝野也好,嫉妒贤能也罢,那和马寻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反正他不会去中书省,谈不上李善长的政敌等。

  所以李善长回京就回京呗,对马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他还是继续忙自己的事情就好。

  常茂鼻青脸肿、一瘸一拐的出现了,这倒不是被打的,显然是狩猎失败了。

  看到马寻幸灾乐祸的样子,常茂不忿的说道,“舅舅,俺娘让我过来求药。”

  马寻就忍不住吐槽说道,“家里没有?你们也是将门,家里肯定常备跌打损伤的药物才对。”

  “家里是有,爹娘还是觉得得来舅舅这里求药才好。”常茂也心安理得的坐下,“反正舅舅用药肯定最好,谁都比不上舅舅。”

  对马寻的医术可能有不少人会怀疑,但是最为信任的就是常家一大家子。谁要是敢质疑马寻的医术,常家的人都要发飙。

  马寻就吩咐说道,“去煮几个鸡蛋,红花油这些也拿来。去洗个脚,我看看你脚腕。”

  红花油这东西还算历史悠久,很早之前也就有用于跌打损伤了。

  仔细的摸了摸常茂的脚腕,还好没有扭伤,只是膝盖破皮。看着鼻青脸肿的,也都是一些外伤。

  “云南白药?”在送走常茂之后,马寻猛然一惊,“三七!”

  云南白药这东西马寻可能造不出来,据说配方是绝密呢。可是三七这玩意儿,云南那边应该是有的。

  也别说什么这么常见的东西怎么现在大明没有,单纯的就是有些东西的认知、研究需要过程,云南白药是清朝才有。

  而三七,也就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开始传到中原,在清朝时期被视为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云南白药弄不出来,但是三七可以派上用场,这不只是具备补血抗炎、活血化瘀的功效,还能扩张血管等。

  回头就去太医院让人翻找一些古籍等,再让人在云南等地仔细的问一问。

  毕竟中原地区对于三七还非常的陌生,可是当地的一些人或许早就知道了三七的一些疗效、功用了。

  想想这些,马寻还是有那么些小小的激动和期待,看起来他又可以做些事情了。

  是不是名医对于马寻来说意义不算特别大,因为他是大概率不会给人看病下方,不会给人抓药、治病。

首节 上一节 71/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