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84节
汤胡氏就说道,“先前还和你舅母说起这事,我家汤鼎实在胡闹。殿下,看在你汤伯的面子上,您可得求求情,得让国舅爷收我家那小子为弟子!”
对于汤和夫妇的选择,朱标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别看汤和嘴巴上没把门,汤胡氏有些时候也有些粗鄙,可是一个个的都精明着呢。
朱标就叹气说道,“父皇和母后也都知道这事,有些气恼了。你说这好好的,还没大封功臣呢,勋贵子弟闹市纵马,这像什么话!”
汤胡氏先是紧张,随即连忙说道,“就是说啊,咱们这样的人家不怕子孙享乐,就怕没了法度。就说胡三舍,他要是心里有些法度,也不至于被正法。”
胡大海之子胡三舍早年违反禁酒令被朱元璋正法,这还是有些威慑力的。
马寻本来觉得有些‘事不关己’,可是渐渐的感觉到不对劲了,好像在给他下套呢。
朱标也开口说道,“我们现在担心的就是这些,历朝都少不了一些勋贵恃功而骄。”
汤胡氏就直接说道,“现在也不少啊,那些大将里头有几个没犯过错?就说我家老汤,也没少犯事。”
骄兵悍将、骄兵悍将,不一定就是建国后才自恃功劳大违法乱纪,在南征北战的这些年犯下一些错误也正常。
“婶子。”朱标就更为着急了,说道,“父皇先前也说过汤伯千好万好,唯独就是喜欢揣摩上意。他自己知道也就算了,还总是出去说!”
汤胡氏更是不高兴的说道,“就是,一个老汤,一个大郭,这两个迟早就是因为那张嘴惹祸!”
汤和喜欢琢磨朱元璋的心意,郭兴也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心思,这哥俩总能揣测出来朱元璋的心意,然后时常得意洋洋的在军中、在亲朋故旧中乱说。
朱标随即说道,“汤伯到底是汤伯,和其他人不一样。只是汤鼎这几个得聪明点才行,还是要跟着舅舅学些为人处世,免得为家族招祸。”
汤胡氏立刻说道,“我也是这个心思,国舅爷谨慎、品行又好。正好现在皇子们也要练兵,我家那小子给送过来。”
朱标抢先说道,“只能让汤鼎过来,其他人我舅舅不教。”
在这一唱一和之中,马寻的帐下多了一个小兵,那就是汤鼎了。
汤胡氏心满意足的打道回府了,她的丈夫和皇帝是发小。而现在她的儿子将成为国舅的弟子,成为太子的班底。
就这待遇和地位,就算汤鼎不算是特别有天分,好像是比较平庸。那也没什么关系,撑住门楣肯定没问题。
因为这将是有‘两代帝王’的信任,这也是和勋贵外戚关系极好。
作为勋贵子弟,要么能力出众、要么就是得皇帝信任,这样才好保住祖辈的功劳、延续家族的爵位。
看着汤胡氏离开后,马寻没好气说道,“我还没有开始教人呢,这就在四处忙着给我找弟子了?”
朱标笑着说道,“舅舅,这不是外甥在为您分忧吗?舅舅管着国子学,又要建学校。您是斯文人不愿动手,以后常茂、汤鼎等人去打闹事的人。”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问道,“让他们当打手不太合适吧?”
“有什么不合适的?”朱标笑着出谋划策,“舅舅身份尊贵,他们几个身上也没爵位,岁数也小。打了人之后,让娘责罚就行,实在不行我来责罚。”
真的到了那时候,马秀英和朱标稍微做个样子,常茂、汤鼎等人犯的事情也就揭过去了,这就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马寻要建学校,多少也是会触动一下传统读书人的利益,这些人说不定会有一些反弹。
他们可能忌惮马寻的身份不敢正大光明的做些事情,可是说不定会有些小动作。
真的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常茂、汤鼎这些人就可以出面了,他们可是勋贵子弟,还没有成年、没有爵位。
看到马寻心动,朱标趁热打铁的说道,“舅舅,勋贵之中本就有不少人枉法。这些勋贵子弟出生之后,多少也有些骄纵。”
这话也没错,常茂、汤鼎等人基本上也都是朱元璋当初打下应天府之后出生的,一个个的也都是小霸王一般的人物。
仗着父辈的功劳等,这些人横行不法也正常。毕竟这些勋贵子弟的父辈,很多人都是粗人。
常遇春是强盗出身,汤和是主动跑去参加起义,邓愈则是少年时就开始造反,傅友德当过赘婿。
大明的这些将帅们,如果不是因为现在身份特殊、战功卓著,要是放在和平年代,很多都是社会的渣滓,是不稳定因素。
指望这样的人心中有太多的敬畏之心,这也是不太现实。
马寻仔细想了想后说道,“过些时候行不行?我也要带老二几个练兵,不适合让他们跟着。”
朱标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他的舅舅果然就是担心的事情比较多,不希望朱樉等人和勋贵走的太近,就算是勋贵的嫡子都不行。
毕竟常茂、汤鼎这些人以后大概率是要承袭爵位的,肯定就不好和大明的藩王们有太多的公务上的往来,更不适合有私交了。
朱标笑着开口说道,“舅舅用不着多想,弟弟们都是本分人。常茂这些人看着纨绔,有些事情心里也明白。”
马寻知道劝不动,就问道,“那我是怎么练这些人?真要说带兵,我教他们无非就是班门弄斧。”
“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以后少惹麻烦就行。”朱标说出自己的想法,“舅舅的性子好、品行贤达,这也是勋贵人家想要将嫡子送来的原因。”
这么说有些夸张,是过于褒扬马寻了。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要是他为非作歹的,汤和等人就算是看在马秀英的面子上,也不敢让家中子弟过来。
话既然都说到了这个份上,马寻也不再拒绝,“我看着也是没法子拒绝,那我就管管他们了。”
朱标就非常开心,总算是给舅舅又找了个正经事,是对大明、对朝堂来说非常重要的大事。
毕竟勋贵集团的影响力十分大,这些勋贵子弟的未来也有非常多的可能性。
现在让他们学学好,以后说不定能够给大明带来更多的帮助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标觉得这些勋贵子弟跟着他的舅舅,那么肯定是可以学些好。
而马寻就要担心起来了,要教这么一批身份特殊的叛逆少年,还真的就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主要是必须得教好啊!
这么一想,压力更大了!
第122章 人才难得
马寻知道有些事情是真的没办法避免了,那就坦然接受。
改变不了一些现实的局面,那就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观点,这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对于调整心态这件事情,马寻自认为还是非常擅长。
朱标有些好奇,对马寻说道,“舅舅,国子学那边您是真的不打算过去看看?”
“那倒不至于,虽然我是在忙着建学校,只是国子学的那些人也得盯着些。”马寻笑着开口,“无非是魏观现在做事不错,我用不着操心太多。”
朱标点头说道,“这倒也是,虽然魏观私心颇重,不过在国子学管理之上还是可圈可点。”
马寻也是这么想的,“我还是觉得得盯着国子学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子们的品行。”
朱标心里清楚,也颇为无奈,“对于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舅舅心里是怎么想的?”
马寻仔细衡量了一下说道,“我心里其实不大看好,我也问了一些人。国子学的这些学子才学一般,很多人不愿来读书。”
朱标没有反驳,因为他所知道的情况比马寻更加具体,他知道这就是事实。
明朝开国三年,北方的民心不说,南方还有不少人对大明都没有什么归属感。
虽然朱元璋早早的就开始了国子学,里面也培养出来了一些读书人,可是选材的范围是相对较少的。
汇聚天下英才,现在的国子学谈不上这些事情。
徐蛾端来了茶,朱标关心问道,“姨,没说回去看看?”
徐蛾笑着开口说道,“有什么可看的?打个仗也打不明白,有主母照拂在军中也没个前程,他倒是越来越没出息。”
徐蛾家里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这是马秀英的贴身侍女,早年也是带着弟弟妹妹挣扎求生。
现在妹妹嫁出去了,跟着丈夫去了扬州。而她的弟弟刚刚北伐回来,正忙着满京城的找亲朋故旧玩闹呢。
“还是姨要求太高了。”朱标笑着说道,“娘还说能封将军了,这两年也稳重了不少。”
徐蛾嫌弃说道,“殿下就别说了,我那弟弟我知道。让他拿着刀子去杀人没事,让他指挥兵马就是不行。”
朱标也不反对,因为徐蛾的弟弟就是如此,这是悍将一员。身先士卒没问题,一马当先责无旁贷,指挥一个百户所都指挥不明白。
朱标随即说道,“那让敏姨给我做个杏花糕,她出宫之后我就惦记着这一口。”
徐蛾连忙说道,“那我这就去说一声,殿下要是爱吃说一声就是,让人送去东宫就好。”
这也就是马秀英,在马寻开府后将可靠的心腹侍女派出来了好几个。而这些侍女很多都是看着朱标长大,和他关系很好。
马寻就说道,“尝个鲜就行了,敏儿有了身孕,不好太累。”
徐蛾不认可的说道,“老爷,咱们哪有那么金贵。再说了,敏儿也是生过子女,干点轻活不碍事。”
在国舅府,徐蛾等人还是觉得非常舒服,因为国舅爷非常客气、宽容,对府里人都很好。
不过马秀英的这些心腹侍女基本上也都是有分寸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她身边很多年,也不会因为马寻的宽容等就放肆。
等到徐蛾风风火火的离开,朱标小声说道,“蛾姨最厉害,娘跟前的这些人里头,我最怕她。她性子最烈,说什么都不愿意改嫁。”
“还喜欢说小话。”马寻也吐槽说道,“大事也清楚,她帮着你舅母,淮西人家的一些事情都心里清楚着。”
朱标就说道,“娘让蛾姨过来,也就是这个心意,就怕舅舅搞不清楚淮西人家的一些事。过两年,蛾姨还是要回去帮我打理东宫。”
马寻装作没听到,虽然徐蛾经常‘打小报告’,但是他根本不在乎。
不要说朱标了,就算是马秀英想要将徐蛾要回去,马寻也不会答应,这么个得力的大管家可是千金难求。
看到马寻不说话,朱标有些急了,“舅舅,我明年可就是要成亲了。”
马寻就说道,“到时候再去你娘那边要人,她身边很多人都得力。实在不行就去找你爹,他身边的人做事更厉害。”
“那能一样吗?”朱标就哭笑不得的说道,“娘身边的人打理内宅是一把好手,爹跟前的人做事是厉害,只是不管家啊。”
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马秀英和朱元璋的分工一向清晰,他们身边的一些人培养模式都有区别。
朱标也将话题带回来,“国子学那边的情况大家也都心里清楚,现在好多人还没学满就要入仕。”
这也是一个王朝初建时期的特点,好听一点的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果是到了一个王朝的中期等,入仕基本上是要靠科举等,这样才可以入仕。
历史上的明朝中后期举人也可以为官,但是先得在吏部报名,排队等着出现了官职的空缺才有可能让举人当官。
但是现在的大明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国子学读书读的好好的,因为平时表现不错,说不定第二天就当官了。
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大明非常常见,这样的情形说不定还要延续十几年。
而这带来的影响就是国子学的一些‘教学质量’受影响,还没有完整的接受教育,这就先当官了。
马寻仔细想了想对朱标说道,“标儿,现在朝廷缺人才,我也知道现在很多地方官都是从前元,或者是陈友谅、张士诚手里接过来的。”
朱标笑着说道,“朝堂上都是如此,更别说地方了。”
人才不够用,这就是现实情况。
淮西二十四将基本上是朱元璋的人,文官这边的李善长是老朱的自己人。
可是其他的就难说了,在元朝当过官、在张士诚或者陈友谅手底下当过官,现在成了大明的官,这都不需要稀奇。
所以现在也别说什么忠臣不事二主,换一个东家继续做事,这也是如今官场的现象。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