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91节

  郭英也就是开开玩笑,他还要守城门,肯定不能同行。

  看着春和宫前的树桩,马寻满意的点了点头,此前这里是一片梅花树林,不过去年就被砍了。

  本来是准备栽竹子的,但是朱标好像不喜欢竹子,所以现在就空着。

  甚至在坤宁宫后面本来也是有着一个后花园,不过现在也都是要拆了,朱元璋准备在那边安排假山、池塘,不种花只养鱼。

  “舅舅。”朱标一身道袍,看到马寻非常开心,“这倒是真难得了,您进宫可从来都不到我这来。”

  这也算是事实,马寻进宫的次数不少,可是来东宫的次数屈指可数。

  马寻笑着开玩笑,“殿下这是在怪臣疏远了?”

  “舅舅!”朱标笑着抱怨,“您跟我开开玩笑不要紧,这话要是传到娘的耳朵里,她又要说我了。”

  马寻仔细看了看朱标的脸色,说道,“我先给你诊个脉。”

  朱标笑着伸出手,他不觉得自己病了,只不过还是求个心安。不只是自己心安,也让爹娘心安,让舅舅心安。

  马寻仔细的把完脉,他的医术一般只有自己清楚,但是突击的一些补习还是有些效果。

  随即马寻问道,“你太极练的怎么样了?平时饮食可注意荤素搭配?”

  “按舅舅说的,我不会剧烈跑跳,只是每天也都走走、动动。吃饭这些更不用说,都是娘安排的。”朱标笑着起身说道,“要说太极的话,我觉得就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马寻笑着在看朱标打太极,这个大外甥的气色不错,确实没什么可担心的。

  马寻随即还是说道,“皇宫地势有些低,所以也有点潮,这些事情也都要注意点。”

  皇宫就是填湖造起来的,所以有些潮也是真的。

  朱标连忙说道,“这些事情我也记在心里,东宫这边也在注意。爹娘那边也留意了,肯定不会因为潮湿影响了娘。”

  马寻算是半个保健医生,而他即使对于马秀英的寝宫装饰等说三道四,大家都是认真听着、积极整改。

  原因也非常简单,担心气疾呢。

  马寻可是最为了解气疾的人,而且是自小就在照料马太公的,这肯定是有发言权,自家人也绝对可信。

  朱标随即也说道,“舅舅,外甥这里倒是没什么可让您担心的。倒是您自个儿得加把劲了,爹娘都有些不高兴了。”

  马寻立刻就明白了,哭笑不得的说道,“说来这事我就来气,郭大哥他们那边好像是有了动静。”

  “您那法子好像是有大用,怎么偏偏到了您这就没用了?”朱标也忍俊不禁,“爹娘前些天还在说,是不是医者不自医?”

  马寻整理出来什么备孕计划等,这些事情本来大家都是当笑谈等等。

  可是最近的情况就是郭兴等子嗣比较少的人,这先后一个个的都中彩了,还都夸奖马寻的法子好用。

  而让人哭笑不得的就是马寻这个理论最为丰富、准备最为充分的‘专家’翻车了,还是没点动静。

  倒是没人怀疑他的身体有问题,也不会觉得刘姝宁是不会下蛋的母鸡。

  肯定是妾室少了,多纳妾的话说不定就可以广撒网捞到鱼了。

  这事情就是没法说,有人准备的再充分,那也是求而不得。而有些人根本不想要,结果一个不注意就有了。

  闲聊结束,朱标笑着问道,“舅舅难得到我这,肯定不是来给我诊脉,看看东宫是不是干燥。”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也是马寻的性格特点之一了,对此大家也都心里有数。

  特意跑到朱标这里来就不说了,他去找朱元璋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是有正事。

  也就是去找马秀英的时候好点,大部分情况下是有正事,不过偶尔也就是去看看姐姐、陪着姐姐说说话。

  “我来找殿下借些人。”马寻就笑着说道,“明年就要开科取士,我先摸个底,免得明年的科举闹出笑话。”

  朱标也顿时认真起来,开科取士对于任何朝代来说都是大事,认真一点也是应该的。

  历史上的朱元璋对于科举不满意,倒不是南北榜案之类的,而是因为会试的质量不高。

  所以大明朝最初就是会试举办了两三次就停了十多年,随即再次重开会试。

  朱标认真的问道,“舅舅可是担心国子学的那些人才学不够?”

  “是有些担心。”马寻就实话实说,“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取了一些才学不够的中榜也不太好。”

  说到底就是国子学的那批学子才学可能一般,所以一开始就不能有太高的预期,也不能给一张太难的试卷。

  知道那些人的水平,然后再安排考试,虽然这样可能是有点糊弄人,不过这也算是矮个子里挑大个,也可以让朝廷的颜面上好看一点。

  第一次会试结束了,到时候再继续加强教育,先将眼前的第一次会试给顺利的结束,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事情。

  朱标明白了马寻的意思,说道,“国子学现在是有四个学堂,既然舅舅准备摸底,试题肯定不能一样。”

  马寻无比认可朱标的观点,那些学子的受教育水平不一样,自然就不可能是同一张试卷了。

  看到马寻点头,朱标继续说道,“出题、阅卷,这些事情舅舅跟前都没人对吧?”

  马寻也不隐瞒,“我肯定不会让国子学的教习们去阅卷,虽然大本堂的人多少也是和国子学有些牵扯,不过能公正不少。”

  “这一点舅舅放心就是,我到时候去盯着大本堂,没人敢舞弊。”朱标信心满满的说道,“出题、阅卷的事情我来做,舅舅安排好这些事情即可。”

  实权派的太子说话就是干脆,大本堂也好、国子学也罢,这位太子爷都可以安排的非常明白。

第131章 正经的儒家子弟

  金榜题名时,对于无数读书人来说就是最为风光的时刻。

  尤其是在北宋时期,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财富、地位、美人都来了,

  所谓的榜下捉婿等等,就是这些读书人金榜题名后阶级跃升的标志。

  马寻就认真对朱标说道,“殿下,这只是摸个底,知晓国子学这些学子的水平。平心而论,我对这趟会试不太看好。”

  朱标心里明白,“有些有才学的就已经入朝为官了,还留在国子学的才学肯定要差一些。”

  虽然事无绝对,不过如今的国子学就是如此。

  真正的学霸、尖子生,基本上都被征召为官了,还在国子学读书的人自然谈不上最顶尖。

  而且现在国子学的生源名义上是整个大明,不过最多也就是江南等地的学生来的多一些。

  随即朱标笑着说道,“我这一次出卷,也只看策论,用不着像正式会试一样连考几天。”

  马寻也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摸底测验而已,对于经义的理解等就没必要多考,那是国子学学生的基本功,策论等才是最关键的。

  而且明朝的科举,尤其是明初的科举,和北宋的科举还是有区别。

  明初的科举到底取多少人中榜没有规定的数字,就看学子的水平、就看朝廷缺了多少官员。

  这也就意味着一次会试取十多人中榜都正常,取个五十人以上简直就是广撒网了。等到一次会试取两三百人,那估计得等到明朝中后期。

  在如今的官场上可没有什么‘鄙视链’,更没有规定只有进士才能为尚书、宰辅。

  所以现在很多学子即使就是秀才被征召,那也是欢天喜地的去当官。只要有能力,他们的仕途不会因为‘学历问题’而遭遇天花板。

  明朝官场上的很多人是秀才、举人,甚至是连功名都没有,自然也就意味着会试等不是读书人唯一的入仕途径。

  朱标看着马寻,非常开心的说道,“舅舅现在就在筹谋明年的会试,爹娘肯定高兴。”

  马寻就谦虚说道,“这也算是临时起意,主要还是给魏观气到了。”

  朱标严肃起来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之所以这么严肃,那是因为朱标自认为比较了解马寻。他的舅舅可是好脾气的人,一般人想要气到马寻,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马寻不喜欢魏观,两人相处不太愉快,这件事情朱标也心里有数。

  马寻就笑着说道,“此前我就觉得魏观私心重,总是想着浙东文官、江南读书人。现在我再看看,我还是小看他了。”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标反而不担心了,因为魏观等人的小心思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

  马寻就解释说道,“刚刚去国子学的时候,他抱怨了几句。说来说去就是想要为文官宗族子弟讨要入国子学的名额,我就不高兴了。”

  朱标忍不住皱眉,“朝廷已经给与优待,文官子弟入国子学已经有宽宥了。”

  就是说啊,现在一些文官子弟入国子学,已经是放宽了标准。

  这就是马寻感觉到恼火的原因,魏观等人还是有些得陇望蜀,他们还是有些贪心不足。在得到了足够的好处之后,他们还想要更多特权。

  马寻就说道,“我也直白的说了,说他是想要看到整个国子学全都是他们江南文官的子弟。族中子弟入学,他们的师承、弟子,也全都塞进去。”

  朱标就笑着开口,“这么说来也没错,看来魏观就是这个心思。”

  “亲族子弟来了,学派弟子也来了,到时候就抱成一团。”马寻分析说道,“到时候再来个座师,认个师长,这些人以后在朝堂就厉害了。”

  这就是朱元璋、朱标不喜欢浙东文官集团的原因之一,这些人就想着抱团了。

  朱标笑着说道,“不止如此,这些人大多都是一脉相承,学识等也是相似。真的让这些人成了气候,朝堂之上就全都是程朱。”

  马寻稍微愣了一下,不过他也没有太意外,他早就知道朱标对于朝堂的一些局势看的非常清楚,这是一个有远见的储君。

  只是再仔细想想,那些浙东文官的心思昭然若揭,很多人也都看在眼里。

  不要说朱标了,李善长等人也都是心里有数,这也是现在在中书省斗争厉害的原因之一。

  淮西勋贵和浙东文官的争斗,不只是党争、政见不合。

  朱元璋有意扶植胡惟庸等人,就是不希望看到那些浙东文官有机会坐大。

  毕竟从开国之前的一些局势都非常明朗,武将方面肯定是淮西的那批人,文官这边也就是李善长能压住浙东的人。

  可是即使如此,浙东文官集团的基本盘太大,这也不是很好动摇的。

  马寻看向朱标,笑着问道,“宋师等人可没少夸赞殿下习经传、博古通今。”

  朱标也不谦虚,说道,“我六岁的时候,爹娘就让宋师等大儒为我开蒙、教授经学。我也学了不少,比起弟弟们,我确实比他们读的书更多。我能沉得住气,他们就坐不住。”

  马寻点头表示认可,朱标还真的就像是一些人心目中正统的接受过儒家教导的储君模样。

  朱标压低声音,小声说道,“其他人说什么不要紧,爹娘常说我是儒皮法骨。我是不大认可的,我还是偏儒。”

  这话朱标可能自己都不信,马寻自然更加不信了。

  他知道朱标学的就是朱元璋那一套,什么儒家不儒家的不重要,能够踏实的办事就最重要。

  可是有些时候名义等,那也是需要在意。毕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千多年了,而且儒家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

  大不了学一些前朝的人,不断的往儒家的思想当中塞入新内容,不断的去注释、理解新的经义等。

  以前的不少人也都是这么做的,儒家只是一个统称,内部也有很多的学派。

  朱标笑着开口,说道,“舅舅知不知道我曾经也一心向往圣人之道,想要成为儒家弟子?”

  看到马寻摇头,朱标就解释说道,“我自幼受儒家教义教导,自然不可能不受熏陶。”

首节 上一节 91/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