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602节

  所以,刘备对待魏兵俘虏,要么是将其整编进自己的军队,让他们为大汉的复兴贡献力量,要么就是大度的放走他们,以此向魏国的军民展示自己的仁德之心。

  像刘禅这样,直接毫不留情要斩杀一万魏卒的举动,刘备一生还真从未有过。

  “殿下,这可是一万俘虏,你统统都要杀了?”

  张飞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

  他跟随刘备多年,深知刘备的行事风格,对于刘禅如此狠辣做法,实在是大为意外。

  刘禅却神色平静,仿佛这一万条生命的去留,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不以为然的语气反问道:

  “不然呢?我大汉现下兵马百万,实力雄厚,又何须收降这区区一万俘虏呢?”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傲慢与自信,似乎觉得自己的决定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如此,倒不如斩了他们,以向魏人展示示威,让他们知道继续附从曹操,会是什么悲惨的下场!”

  “我要让魏国上下都知道,与我大汉为敌,必是死路一条!”

  张飞挠了挠头,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瞟向了萧和。

  在萧和看来,刘禅的这个决定,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毕竟,杀人示威于敌,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皆是常有之事。

  老刘虽然一直秉持着仁德的政策,不轻易杀戮俘虏,但儿子也未必事事都非得学老子。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适当多一点霸道手段,或许也并非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可是,萧和却同样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他清楚的记得,先前这位太子殿下,总是口口声声将“人无贵贱,人人如龙”挂在嘴边,那神情悲悯的模样,俨然一副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

  在萧和的眼中,刘禅的仁德,似乎还胜于老刘刘备。

  眼前发生的这一幕,却让萧和的大为不解。

  同样一个人,转眼之间,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要斩杀一万俘虏?

  哪怕这一万人,乃是敌国之兵,可现下既然已经被俘了,就有收编为汉兵的可能啊。

  这些俘虏,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这位平日里菩萨心肠的太子,为何能如此轻易做出杀的决定呢?

  如此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不是有些自相矛盾么?

  萧和心中狐疑重重,对于张飞的眼神暗示,一时之间竟未有回应,只是陷入了沉思。

  “殿下,臣以为万万不可!”

  就在这时,赵云却上前一步,神色郑重反对道。

  在赵云看来,刘禅的这个决定,实在是太过草率。

  “汉贼乃曹操及其党羽,这些魏兵皆不过是百姓出身,只是畏于曹操的威霸,不得不为其卖命。”

  赵云的声音坚定,沉声道:

  “太子殿下若想立威,斩杀曹贼党羽便可,何必杀这些寻常小卒呢?”

  “他们也是受害者,是无辜的。”

  “殿下若斩这一万俘虏,一者有悖天子仁德之名,我们大汉一直以仁德立国,如果做出这种杀降之举,必然会损害天子的声誉。”

  “二者反可能激起雍凉二州士民仇恨,如果我们斩杀这一万俘虏,必然会让他们感到忿怒和屈辱,反而激起他们同仇敌忾,附从曹操与我们死战到底。”

  “到那时,我们想要收复雍凉二州,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故臣以为,这一万俘虏,还是不杀为好!”

  赵云说完,目光坚定望着刘禅,等待着他的回应。

  毕竟是赵云,当着众人的面,直言进谏,反对刘禅杀人。

  刘禅眉头暗暗一皱,眼中透出一丝不悦。

  显然,他对于赵云这种当众与他唱反调的举动,心下颇有些不爽。

  在他看来,自己身为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出的决定不应该受到如此直接的质疑和反对。

  关键赵云还把刘备搬了出来,有指责他违背刘备仁德政策的嫌疑。

  这让刘禅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心中自然不痛快。

  刘禅干咳几声后,方撇着嘴角道:

  “车骑将军,我只是杀一万魏兵而已,没你说的这般严重吧?”

  “如果不杀一儆百,魏人怎么会害怕我们呢?他们又怎么会乖乖地投降呢?”

  刘禅试图为自己的决定辩解,但他的语气中却透露出一丝心虚。

  赵云却无视刘禅的不悦,正色道:

  “这些俘虏曾经确是魏兵,可现下既是被俘,只要稍加劝说整编,便可收归我大汉所用,成为可为天子而战的汉兵!”

  “何况现下蒲坂关已下,灭亡伪魏,收复雍凉二州已是易如反掌,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再以杀戮来震慑敌心。”

  “故臣以为,这一万俘虏,还是不杀的好。”

  赵云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语气坚定之极。

  刘禅咽了口唾沫,眼中掠过一抹两难之色。

  他一方面不想放弃自己杀俘立威的想法,觉得这样能够彰显自己的威严和决心。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赵云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因为杀这一万俘虏而激起魏国军民的决死抵挡,确实可能会给大汉的统一大业带来麻烦。

  而且,他也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违背父亲的仁德政策,引起天下人的非议。

  刘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抉择。

第483章 和一把稀泥,杀将恕兵!萧和:咱这位太子是要学杨广吗?

  “大司马,你意下如何呢?”

  刘禅带着几分威严与期待的目光,缓缓转向了萧和。

  他的眼神中,似乎既希望得到支持,又隐隐透露出一丝担忧。

  与此同时,赵云的目光,也如同有默契一般,跟着转了过来。

  萧和心下略有些许为难。

  屠杀俘虏这种事,实与他内心坚守的三观相悖。

  在他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无论其来自何方、身处何种阵营。

  这些魏兵俘虏,大多也是被战争裹挟的平民百姓,如今沦为阶下囚,已然是命运的不幸,又何必再对他们痛下杀手?

  且从战略层面来看,确实也没有这个必要。

  大汉如今正需要广纳人材、收拢人心,将这些俘虏收编,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助力。

  他肯定是不赞成屠杀俘虏的。

  只是,刘禅好歹乃太子之尊,是未来大汉江山的继承人。

  当众驳回太子之命,显然也不是明智之举。

  萧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眼珠转了几转,思索着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终于,萧和开口了:

  “太子意欲杀人立威,以震慑瓦解魏国人心,想法自然是没错的。”

  “两国交锋,杀戮确实能让敌人心生畏惧,从而削弱其斗志。”

  “不过,子龙所说也不无道理,这些魏卒与其杀光,不如收编了为我大汉所用。”

  “他们也算久经沙场的老卒,若能为我所用,必将成为我大汉的一支劲旅。”

  “臣以为,太子可将校尉以上魏国将官,统统斩杀,其余皆可赦免。”

  “如此,既能够起到震慑魏国人心的作用,让他们知道与大汉为敌的下场,又能显示太子殿下的宽仁大度一面,让那些普通的魏兵俘虏看到大汉的仁德,从而心甘情愿的归顺。”

  “如此,岂非一举两得?”

  萧和巧妙选择和了一把稀泥,试图找一个平衡点。

  这个方案,既给了刘禅面子,圆了他杀人立威的念头,又保住了大多数俘虏,不至于有悖老刘的仁义之名。

  刘禅听后,眼珠转了几转,心中暗自思量。

  他知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一味的固执己见。

  张飞虽未表态,可从他那凝重的神情中,显然心里边也不赞成斩这一万魏卒。

  赵云已明确反对,态度坚决。

  萧和则给了一个折衷的方案,算是保全了他的面子。

  这三位可皆乃国之柱石,刘备的肱股之臣!

  他们的意见和态度,自然是至关重要。

  刘禅又岂会愚蠢到,敢无视这三人的态度,自己独断专行?

  于是,刘禅欣然点头:

  “好,就依大司马所说,只斩校尉以上魏军俘虏,以震慑魏国人心。”

  “其余魏国俘虏,凡愿降我大汉者,皆可免其一死!”

  刘禅还是很聪明的,懂得借坡下驴,既维护了自己的权威,又顺应了众人的意见。

  此事就此定下。

  刘禅的号令迅速传遍全军。数十名魏国将校,即刻被押赴城头。

首节 上一节 602/6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