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第100节

  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总太原、雁门戍防,凡并州诸军、胡汉部曲,皆听号令。

  领护北疆诸胡中郎将,绥抚匈奴、鲜卑、乌桓诸部,凡边务急变,承制决断,可盟可伐,毋须待报。

  二、行并州刺史事,兼领太原、雁门太守,察举良吏,劝课农战,凡郡内仓廪、屯田,皆归调度。

  三、晋爵武睿侯,增食邑至三千户,世袭罔替。赐赤帻玄甲、旌节一具,虎贲三十人,以昭卫汉之勋。

  咨尔昭!当效窦宪勒燕然之威,踵耿弇平齐之略。若匈奴背约、鲜卑犯塞、乌桓生衅,卿其总揽三胡,扬汉威于绝域。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光和六年四月戊辰!”

  随着张让尖细、刺耳的声音响起,大殿内一众文武官员,包括董卓、曹操,以及李昭自己都是愣住了,震惊了。

  卫将军官职依旧不变,依旧是天子近臣。

  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凡并州诸军、胡汉部曲,皆听号令??

  行并州刺史事!

  武睿侯,增食邑至三千户!乃至还有诸多殊荣?

  哗!

  反应过来,满朝文武公卿哗然声一片!

第114章 一碑压尽洛阳公卿,西域血脉孕麟儿

  “武睿侯还不接旨谢恩?陛下如此封赏,便是要全你李氏镇守边疆志向。”

  朝堂上,张让面对文武公卿的哗然之声,丝毫也不理会,只是对李昭笑着提醒道。

  “末将谢陛下赏赐,李氏定守护好北疆,不让陛下失望!”

  李昭对于圣旨封赏,确实感觉震惊,这将意味着李氏在并州有很大的权利与自主权,哪怕对于鲜卑、匈奴、乌桓这些外族,李昭毫不迟疑便上前拱手谢恩接旨了。

  开什么玩笑,都到嘴边的肉了,自然不必再推出去让一下了。

  李昭都怕肉飞了。

  “陛下,武睿侯虽忠勇,令人称赞,但得获如此封赐,是否太过重了?公卿似乎皆有异议啊!”

  就在李昭刚接过圣旨,百官前列司空袁逢便站了出来,面色有些不好看,请奏道。

  袁逢却也是因为李昭一下得了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以及行并州刺史事的权利,一下就酸了。

  因为,他发现,袁氏一直努力布局的,竟然被李氏轻而易举就给得到了。

  可想,李氏到了太原郡定然可以快速壮大起来。

  这对袁氏而言的世家大族,其实并不是好事,因为李氏是外戚啊。

  袁逢不站出来还好,袁逢一站出来,龙椅上刘宏顿时就笑了,大声笑道:

  “哈哈,司空,你说武睿侯虽忠勇令人称赞,但得获如此封赐太过重了?公卿皆有异议?说的好啊!”

  “朕巴不得你们都能够忠勇为国呢!昨日光禄勋奏疏,朕看了,不仅武睿侯能够向朝廷表达忠心,也是一个世家大族向朝廷表示忠心与得朝廷重用与表彰的机会啊。”

  “尔等公卿与大臣,皆言忠于朕,忠于朝廷,忠于大汉,值此大汉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时,希望你们不要让朕失望,不要让百姓失望,不让大汉失望!”

  刘宏的话音响彻,司空袁逢以及一众文武官员朝堂公卿皆是惊疑了起来,不明白刘宏在说什么。

  不过,袁逢却有一股不好的感觉。

  这时,早就激动难耐的光禄勋何进立即站了出来,对刘宏拱手兴奋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值此大汉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洛阳军队的筹建不该只有武睿侯一人捐献,当该所有公卿,所有世家大族共赴国难,共同捐献才是,臣请求陛下能在太学门前立下“忠国碑”,以助陛下筹集组建军队钱粮!”

  “忠国碑?这是什么?还在太学前立?”

  “好像是捐钱的!”

  “这陛下这是让我们也捐钱?”

  大殿内,随着何进话音落下,一众文武顿时躁动了起来。

  董卓闻言,头顿时一缩,直接摇头,捐钱?没有!

  如袁逢、杨赐、曹嵩、王允、马日磾、张温等一众公卿则是惊疑看着何进。

  “光禄勋,可具体说说,这忠国碑,该如何捐?又对公卿世家豪族有什么好处吗?”刘宏对于公卿与世家的躁动,并不在意,对何进配合道。

  何进已经背的滚瓜乱熟了,忙道:

  “回陛下,臣以为在太学门前立忠国碑,当为“忠义教化”载体,可由士人与百姓、太学生传颂天下,碑文由郑师、蔡师等大儒联名撰写,开篇当引《礼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强调“刻名者当与卫霍同辉”。”

  “可效仿汉武皇帝“武功爵”划分十一等,划分金碑、银碑、铜碑三等,捐资愈多者名位愈显。”

  “如捐两百万钱以上,刻名碑顶,赐“金书铁券”,子孙可免察举直接入太学。”

  “捐五十万钱,刻名碑身,赐“忠义绶带”,家族优先举孝廉。”

  “捐十万钱,刻名碑基,赐“义士”匾额,地方官需礼遇其族。”

  “乃至,臣以为,为了表示朝廷回馈之心,允许捐资三百万钱以上的家族推举一人入尚书台“观政”,虽无实权但可参与朝议,以回馈世家大族资助。”

  “每月依据新捐款额调整碑位,捐资下滑者降级,新增者以朱砂勾名,再通过太学生传抄扩散至各州郡,如此筹措钱粮助,定然源源不断,朝廷可快速组建新军,救危救难。”

  “当然,为了避免有人作奸犯科,令世家大族不服,可有当朝大儒、公卿、臣以及宫中黄门宦官,各方共同监察,以示公正!”

  “另外,武睿侯可暂列忠国碑第一,且看后续可有越过者!”

  何进对刘宏拱手,把忠国碑之事在大殿内大声说了出来。

  何进的话音传入袁逢、杨赐、曹嵩、王允、马日磾、张温等一众公卿耳中,瞬间让所有人震惊,目瞪口呆看向何进。

  还有这样逼着捐钱的?

  不错,一瞬间,一众公卿便感觉到了这什么“忠国碑”道德绑架感十足了。

  按照何进说的,现在正是大汉危机之时,忠汉者,当捐献家资,共赴国难。

  有李氏前珠在前,若是他们这些公卿世家代表不居碑前,天下人恐疑其忠节啊!

  “这……”

  司空袁逢向后一看,看向曹嵩、张温、马日磾等人,却见众人皆是满脸无语表情。

  “司空,你是否认可光禄勋所说忠国碑?你袁氏可忠心大汉?”

  根本不待袁逢多迟疑,龙椅上刘宏直接点名。

  袁逢身体僵硬当场,迎着满朝公卿与刘宏的注视,只感觉喉咙吞咽都难受了。

  此时李昭倒是站在了一旁看热闹了。

  他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什么忠国碑。

  无疑,定然不会何进那草包想出来的,应该李智献策。

  对于这忠国碑,刘宏要筹措钱粮,组建军队,李昭倒也没有太大的感觉。

  因为历史上,在黄巾起义后,刘宏也组建了一支军队,西园八校尉的西园军,但是也难掩王朝覆灭的大势。

  随刘宏怎么折腾,只要李氏得到了好处便行。

  大殿内,袁逢听着刘宏点名、逼宫、道德绑架,在心中把李昭与何进骂了个底朝天,却也不敢迟疑,忙拱手道:

  “这…陛下,臣袁氏自当忠心汉室,忠心陛下,这忠国碑,在老臣看来……极好!”

  “好!那朕且看你袁氏的忠心究竟如何!”刘宏对袁逢回答,不置可否,随即看向杨赐。

  “太尉,你是否认可光禄勋所说忠国碑?你杨氏可忠心大汉?”

  刘宏再次点名杨赐,问道。

  杨赐闻言,立即严肃大声道:

  “弘农杨氏自然忠于汉室,老夫历经数朝,值此大汉内忧外患之时,杨氏也愿意捐献家资,助陛下筹措钱粮建立新军!”

  杨赐声音底气十足,丝毫不迟疑,令刘宏满意。

  “既然如此,那此事便定下。蔡议郎可愿意与这忠国碑撰写碑文?”

  刘宏又对文官一列的蔡邕问道。

  蔡邕立即拱手而出,道:

  “此乃幸事,老臣自然求之不得,为忠国碑尽一份力。”

  刘宏当即很满意,若是蔡邕这个时候不愿意,他肯定让人把蔡邕老匹夫拉出去痛打,天天要求他这,要求他那个,关键时候不顶用,那可就别怪他了,还好蔡邕识相。

  “既如此,忠国碑之事应该无人反对吧?那就尽快施行!”

  一众公卿听着刘宏的话,只感觉冒冷汗,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那纯纯找死。

  不过,一众公卿世家豪族虽然感觉自己被道德绑架了,但是,也不是全无好处,不论是捐两百万钱以上,刻名碑顶,赐“金书铁券”,子孙可免察举直接入太学,还是捐五十万钱,刻名碑身,赐“忠义绶带”,家族优先举孝廉。乃至捐资三百万钱以上的,家族推举一人入尚书台“观政”,虽无实权但可参与朝议,但也是极佳之事。

  只是,让一众公卿世家感觉如鲠在喉的是。

  武睿侯李昭捐钱一亿,肯定在榜首。

  真正的压了他们一头,除非他们也捐钱一亿……

  只是,那可是一亿钱啊………

  倾家荡产不成???

  显然,捐一亿钱?或是超过一亿钱?

  不可能,那根本不可能!

  当天。

  朝议散去。

  在公卿、宦官、大儒以及何进这个外戚的操作下。

  太学门前,先是立下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忠国碑”。

  然后下面第一列便是武睿侯李昭姓名,亿钱!

  然后,在巨大的忠国碑一旁,再竖起了一块长足有二十余步,高三十余步,巨大的,长方体牌匾,用金纸包裹着的庞大的“忠国碑金榜”。

首节 上一节 100/1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