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第326节
有大夫芮良夫抨击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周王朝若用,国力必凋敝。
可惜,周厉王并未听取大夫芮良夫的劝谏。
专利法的推行,令周王朝民怨沸腾,流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之言。
若是大汉推行此法,必定令中兴之势断绝,百姓陷入苦楚。
“怎么?”
黄舞蝶,黄月英惊愕不已。
她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般失态的庞统。
“这般。”
“原来如此。”
“大匠,国之大匠,这才是兴工商的核心。”
庞统眼中满是震惊,悚然道:“工部的技艺,恐怕要对外授予了?”
“何意?”
黄月英满是疑惑道。
“工部给予你们技艺,你们开设工坊。”
工部府门,大堂之内,卫觊靠着大椅淡笑道:“不过,你们开设工坊,朝廷与你们共同出钱,而技艺需要你们用钱来购买。”
“股份制?”
“刑部是如此立下律法。”
麋竺望着手中的公文,蹙眉道:“两位尚书,某不是很明白,我们已经是大汉商行之人,为何还要自己建设工坊?”
“错了。”
“非是你们建设工坊,是商会建设工坊。”
“从今往后,大汉商行只负责对邦外贸易。”
“你们可以自己独立出去,以自己的商会建设工坊,聘请工匠与百姓。”
“只是你们的商会,将由行商司出钱,州府,郡府,县府出地合计占据七成股份,你们自己出钱占据三成股份。”
“并以商会之名,购买技艺之法。”
“譬如,制茶,制糖,烧瓷,造纸,印刷等等。”
“因此,刑部推定新的商律囊括专利法等等律法,保证所有人的利益。”
羊衜饮茶润嗓,继续说道:“每一个人工匠的发明,都可以在府衙登记造册,若是有人仿造贩卖获利,可以请人状告商贾,商会,犯法严重者斩,轻则罚没获利百倍之财,这便是专利法。”
“某懂了。”
甄俨说道:“保证工匠,或创造者的利益。”
“可以如此理解。”
羊衜淡笑道:“这几日,户部与工部商议,会呈递授权名单于陛下,并在下月朝报之上张榜,到时候你们可以来工部签订公契。”
“羊尚书。”
麋竺沉声道:“某就想知道,商会隶属于谁?”
“会长。”
“问责亦是如此。”
羊衜沉声道:“朝廷与州郡只负责给钱,给商田,行商之事你们自己负责,年前进行利益核算,按照所谓的股份分钱,或者制定日后的发展章程进行复投!”
“原来如此。”
堂下,众人对视一眼。
这一刻,他们终于明白关于田亩律令中,分出的商田是怎么回事。
显然,六部早就定下章程,以专利法,授技艺制度,来置弄各州工商百业。
“当然。”
羊衜轻叩桌案,淡淡道:“工匠,百姓的月俸,物价都需要统一拟定,每年一次的赋税清缴都会核查!”
“敢问户部。”
卫兹起身问道:“若是在塞外牧羊,贩回州中价格怎么计算?”
“此事再议。”
“谨记,没有塞外。”
“原乌桓之地被划入营州。”
羊衜目光锐利道:“北海以南,贺兰山以东,大鲜卑山以西,阴山以北,陛下已经划定为武州,规划十郡之地!”
“诺。”
卫兹脸色霎时一白。
“羊尚书。”
麋竺思忖良久,问道:“商会可参百业,还是仅能置一业?”
“你们有本事,便可置百业。”
羊衜起身淡笑道:“不过,陈桐的策论你们应该都看过,因地制宜而兴百业,某不认为一个商会有兴百业的能力与财力,若是因为钱财拮据,造成商会运转不当,令朝廷与地方折损利益,户部会责令州郡出钱并购商会,永久禁止其人开设商会的资格。”
“竺谨记。”
麋竺起身作揖一拜。
第315章 邪马台国?从今往后是大汉瀛州
专利授技。
因地制宜而兴工商百业。
这是推行工商的一个节点,将会令工商业焕然一新。
同样,专利法可以保护大汉,保护大匠利益,让人可以拥有创造的动力。
战争,利益,尽皆是催生工业发展的利器,同样以工部,户部来推行工商太过耗费时间与精力。
借公私合营,配合商田,专利法授技制度。
可以让地方的财政宽裕,富一地之民,增幅大汉的生产力。
同时,可以查阅坊间的技艺以及创造之物,用来弥补工部的不足之处,进行技艺统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安排工商百业部署。
翌日。
工部呈递奏章公文。
经由门下议政,最终复呈天禄阁。
“琉璃放出去。”
“还有,纺织机的打造同样如此。”
刘牧翻看着奏章,沉声道:“盐铁不下放是对的,粮食贩卖要以大汉商行为主,不能放在商贾手中,此事要谨记。”
“诺。”
荀彧,顾雍,田丰等人恭敬道。
刘牧合上奏章公文,思忖道:“调整各州的百业建设,尤其是武州的畜牧业,并州,凉州,幽州等等。”
“陛下。”
卫觊恭敬道:“如今工坊多是沿河建设,多用水碓,水车,另外织布染色工坊有污河流,令两岸耕田相较其他田亩减产,臣请刑部立法。”
“可。”
刘牧沉声道:“工坊的发展,势必会迎来诸多问题,朕与诸卿都是先驱之人,有问题便解决问题,莫要惧事!”
“诺。”
“陛下圣明。”
卫觊,荀彧等人作揖恭拜。
“羊卿。”
刘牧抬眸问道:“武州,你们户部什么定论?”
“迁民补钱。”
羊衜斟酌道:“臣等皆以为,武州要筑城,更要驻军;规划十郡之后,便可迁徙百姓,由他们经营牧场,然后由人负责统购,或就地建设纺织工坊,皮裘工坊等等,籍此来聚集百姓,如此只需要二十年,或四十年,便可将整个武州化为繁盛之地!”
“先提章程。”
刘牧敲打着扶手,问道:“刨除营造司原本的技艺之外,从专利法推行以后,可有人在洛阳府衙登记造册?”
“有。”
卫觊苦笑道:“只是不尽如人意。”
“慢慢来。”
“推行工商,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刘牧淡淡道:“大汉朝报,分设天工年刊,从工部挑选技艺,以及创造之人进行刊发,切记不要泄密,只需要讲述创造之人的生平,更要书写其技艺能为大汉,能为百姓带来什么益处。”
“诺。”
刘洪起身作揖道。
“陛下。”
蔡邕进言道:“臣窃以为当别于朝报,在天工年刊上刊印图景,让人可以认出是何人能称为大匠。”
“难。”
刘洪蹙眉道:“刊印是难题。”
蔡邕淡笑道:“试试桐油墨,或者其他墨,亦可定下彩墨,分层次而印刷,来保证色彩重叠成图,不必执着于黑白。”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