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第406节

诸葛亮解释道:“我提前结业,并考入公羊学宫,这是第一次来洛阳,所以姑娘才没有见过。”

“哦?”

黄月英好奇道:“兄长今日入册为何物?”

“将卒所用。”

诸葛亮笑道:“亮不能明言具体是何物,还望姑娘见谅。”

“不碍事。”

“兵事本就是密档。”

黄月英摇了摇头,说道:“我是纺车入册,可以用水力驱动,是在老师与众学长,还有天工大匠所指点下的最终定论,只要通过专利监审阅,便可建设工坊进行制造。”

“水力纺车?”

诸葛亮惊讶道:“是用棘轮吗?”

“算是。”

“也不算是。”

黄月英蹙眉道:“我所造是水转纺车,纺纱大概是寻常纺车的三十余倍,用了少量的棘轮,可惜只能处理麻纱与蚕丝!”

“如此啊?”

“还是受到一些限制。”

诸葛亮微微颔首道:“不过,某想今日之后,姑娘便可钻研新的水转纺车!”

“哦?”

黄月英心中一惊。

她的水力纺车,除了不能纺棉纱之外,没有任何缺点。

但,通过先前的棘轮之问,加上诸葛亮的笃定,证明此次的专利入册,可能会改变大汉现今的传动技术。

若如此,是皮革传动的更迭,还是棘轮的变化?

“诸葛亮?”

骤然,堂外传来一声呼唤。

“郑监丞。”

诸葛亮,黄月英起身作揖道。

“诸葛亮。”

郑浑沉声道:“某带你的专利文书去天禄阁,你与之随行,记得要把东西带上呈于陛下。”

“诺。”

诸葛亮尊敬道。

“天禄阁?”

黄月英眼中满是震惊。

专利入册,能惊动天子之事寥寥无几。

往年,恐怕只有冰鉴车,引得天子一句赞赏。

可如今,专利监丞竟然要带诸葛亮去天禄阁,这到底是什么专利入册,竟然能得到如此殊荣?

“你如何想的?”

入宫的车舆内,郑浑满是好奇道。

诸葛亮有些疑惑,问道:“敢问监丞,所问何物?”

“连弩。”

“你所制比天工府更为精妙。”

郑浑深吸了口气,说道:“某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连弩,若是真的可以大肆制造,我大汉军卒尽皆可配,都不需要造强弓了。”

“郑师之说。”

诸葛亮沉默一瞬,解释道:“国子监整合所有授课文书,以郑师批注考工记,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为郑玄定律,故弓料受力之后,应力与变力成线性关系。”

“是如此。”

郑浑疑惑道:“只是,你能接触到最新的冶铁之术?”

“嗯。”

诸葛亮解释道:“陛下准许学生入陈郡学院,所以陈郡所有工坊对学生不设防,其中便有军械制造之坊!”

“下置弩匣。”

“某仅看了此物一眼。”

郑浑问道:“你完成了下置弩匣,自动送装弩矢,所用便是郑玄定律,若如此可还有其他入册的专利?”

“有一些。”

诸葛亮无奈道:“学生一时说不完。”

“罢了。”

郑浑拍了拍额头,苦笑道:“某有些冲动了,早知便在专利监审阅完所有专利,如今入宫之事早传天禄阁,到时你给陛下解释吧!”

“诺。”

诸葛亮拱手应道。

“说说。”

郑浑靠着车舆,好奇道:“你为什么会想到下置弩匣?”

“源于陛下之言。”

诸葛亮眸子明亮,说道:“当年学生在琅琊有幸被宣见,陛下曾绘制两轮车,所用是棘轮驱动,但受限于冶铁之术,承重会使得铁料形变,某便想如何去消力,直至去年冶铁之术更迭,学生借郑师之学,铸造了下置弩匣!”

“嗯。”

郑浑眼中满是惊叹。

少年开智,风采恐怖如斯。

仅天子一言,便铸造如此恐怖的军械啊!

第392章 诸子百家之学,真理浩瀚如烟海

不久。

天禄阁之中。

郑浑,诸葛亮立于阁下。

桌案之上,摆着一叠又一叠的专利公文,另外还摆着一柄弩,几个弩匣。

“有意思。”

刘牧拾起弩匣,从笔海中取出放大镜,观测道:“弹簧吗?”

“弹簧?”

诸葛亮浑身一震道:“学生还未起名。”

“嗯。”

刘牧放下弩匣,审视着连弩。

弩台,机括,最重要弩台还是铁管开槽。

若不是早见过诸葛亮,他都怀疑其人还是不是历史上的卧龙了。

“陛下。”

诸葛亮阐述道:“学生用铁器为弩台,是为了保证不会损坏其中的精密机括,因为上弦之时,弩弦会带动机括,促使下置弩匣送上弩矢,并且有避风之效,射程精准可至九十步,抛射一百八十步。”

“有点重了。”

刘牧抬手掂了一下,问道:“可有想过用铁来锻造弩匣?”

“这?”

“太过昂贵了吧!”

诸葛亮有些惊愕道:“学生之意,木制弩匣使用之后可以直接抛弃,至多损失一些里面的弹簧,若是用铁质弩匣,恐怕要重新设定戎衣,甲胄,且多增革带,使军士负重增加。”

“总要选一样。”

“木制弩匣不轻,而且体积太大。”

刘牧放下连弩,抬眸道:“你重新设计,在天工院铸造,将连弩的体积再度缩小!”

“诺。”

诸葛亮受宠若惊的作揖拜谢。

天工府,可是工部与公羊学宫联合所制,堪称天下工匠圣地。

他能入天工府,并借大匠之众锻造新的连弩,可谓是恩宠至极。

“两轮车的弹簧。”

刘牧翻看其他的专利入册公文。

仅翻开一页,便能窥见诸葛亮这几年的苦功。

不仅完善两轮车的铸造之法,用螺旋弹簧消力,减少形变,增加舒适感,并且他还在上面见到棘轮变速的雏形。

再翻阅,有多片弹簧减震之图纸与论述。

可以说。

大汉冶铁的革新。

以及他曾经对诸葛亮所说的话。

数种变革加起来,促使螺旋弹簧,多片弹簧的出现,从而打造了下置弩匣的诸葛连弩。

首节 上一节 406/6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