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第424节

“大汉万年。”

顷刻,帐外汇聚的车师国百姓尽皆跪听。

宣令车师,便不止是告令卑君,而是整个车师国。

他们头不铁,见得到大汉率善三卫军卒攥紧兵锋,犹如猛虎扑食一般可怕,还是早些跪下听令为好。

况且,这些年他们与大汉百姓无异。

名义上隶属车师后国,且为卑君之民而已。

“汉承天命,朕御万邦。”

“躬擐甲胄,尚武振国。”

“鲜卑乌桓,罪于汉土,魍魉不复。”

“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履,皆为臣妾。”

“忆往昔,汉恩列国,仁予内外,义无亲疏,顺者赏赐,逆者诛罚。”

“然,大汉革制,当取新政,秉持仁圣,安民置业,修得居所,不至苦寒。”

“故,遣使玉门,西出敦煌,兵勒万骑,旗径千里。”

“特敕,宣朕谕令于众国,镇抚诸城,举措利害,善择其宜。”

“闻令之君奏于朝,王室之子入于质,自可编民入册,累使军役,核纳赋税,循礼安分,不可违制,共襄盛世。”

“若不能觐,修尔城池,时待讨伐。”

“记,枉顾令者,汉定无赦,卿可发兵,各问其罪。”

“砰。”

刘备合上天子御制之令。

一双冰冷的眼眸,如刀般落在帐下。

“闻令之君奏于朝。”

“王室之子入于质。”

卑君猛的打了个冷颤。

他久居汉土,自然听得明白诏令是何意。

大汉这是要以令除灭列国名号,将君王,王室全部迁居汉土。

那时,西域诸国方可在大汉官吏的治理下编民落户,并且如同大汉的百姓一般,给大汉缴纳赋税,施行兵役制度。

最可怕,莫不过刘备有自己决定的权力。

若有国度不从令者,便可率兵伐灭,以无赦之名夷其国,绝其苗裔。

“谨记。”

刘备按刀走向战马,淡漠道:“若是不遵天子诏令,尔可整备兵马,修缮城池,等候大汉的讨伐,若是遵令,明日前往敦煌太守府报备,听从大汉安排。”

“臣……!”

“民,谨遵大汉天子诏令。”

卑君欲哭无泪,更无反抗大汉之心。

大汉先礼后兵,对他们已是恩赐,还敢奢求什么啊!

这些年,他屡屡听闻当今汉天子的铁血,连鲜卑,乌桓都被伐灭,整个西域诸国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鲜卑,有什么资格抵抗汉天子的诏令。

“将军。”

“不留驻兵马吗?”

玛利亚姆遮着面纱,满是疑惑的问道。

“不必。”

“大汉可是仁义之国。”

刘备跃上战马,率军朝着东南方向的车师前国而行,满是自信道:“先礼后兵,若他们不遵陛下诏令,才是不臣之人,方可率兵讨灭。”

“此为他们之幸。”

“明尊大慈父,必将永悬天穹之上。”

玛利亚姆眼中满是尊崇之意,朝着洛阳方向回眸一瞥。

“待出了敦煌。”

“你与通山商会,便可往西而行。”

刘备眸子复杂道:“大汉,有军卒在西域之西,尔等身上有大汉的公文,若有急事可寻于他们!”

“多谢将军。”

玛利亚姆微微颔首。

通山商会,可是西域连通大汉最大的商会。

不算西府军遣派的护商之师,仅内部的武夫游侠便超过千余,且都是大汉骁勇之人,无惧路上的马匪劫掠。

所以,他们与率善三卫分别,并无惊惧之处。

“将军。”

“我们这般也太慢了。”

羌渠从后方御马而至,劝说道:“不若离开敦煌之后,直接兵分三路,一路讨伐众车师国,一路发焉耆,一路发楼兰。”

“善。”

“某觉此计甚妙。”

雷定凑上来连连附和。

第410章 刘宠:儿啊,你拜一下自己吧!

率善三卫西出敦煌。

他们可是为了复土之功而来。

若是四万五千军,就这样一国又一国的推过去,何时才能平定三十六国。

如今。

礼部之人就在西域之西。

若他们不分兵争夺灭国复土之功,恐怕是要白跑一趟。

故此,刘备斟酌片刻,颔首应下分兵之策,以率善上卫发往众车师国,率善中卫发往焉耆,率善下卫发往楼兰。

是以左中右三路大军,朝着整个西域横推而去。

大汉朝内。

十一月的朝报之上。

刊登《大汉告西域令》宣之于天下。

同月,营州发来公文,高句丽,夫余,肃慎,挹娄,北沃沮,五国来朝,则日经由幽州刺史周慎遣人护送入京。

礼部,骆俊匆匆瞥了一眼。

便将五国朝贡之事,交给一个典客司员外郎处理。

如今典客司主事步斐还在笈多王国,他也要处理明年大考取仕之事,焉有时间处理这些撮尔小国的朝贡事宜。

月末之时。

太微宫开始封禁。

殿中,王卒两尉分昼夜而巡,尚宫王异率众常驻未央殿中。

同时,熟手稳婆,太医监医师,连华佗,张机,都被招入太微宫,等候临盆之时。

“陛下。”

未央殿中,蔡琰劝谏道:“还有两月时间,何必兴师动众。”

“我说了不算。”

“况且,此事可没有十月之准。”

刘牧用瓷碗端过来一份蒸鸡子,说道:“吴苋,荀采她们都是九个月多十余天时间,所以宗正府,礼部,父皇,他们合定此事,必须要维稳!”

“好吧。”

蔡琰愁绪难解。

望舒,纤凝,皆为大汉公主。

她为大汉皇后,承受的压力可不止是来自宗室。

不管是太微宫各殿,还是大汉的百姓,都有所期望,希望能诞下皇子,所以才有如此慎重之事。

“莫要忧心。”

“朕还年轻,不着急。”

刘牧安抚着,用棉帛为蔡琰擦了擦嘴角。

“陛下。”

“可想过名字?”

蔡琰忐忑不安的问道。

此刻,她寄希望于刘牧,想要试探出可能承受再生一女。

“若生女,便名初一。”

“若生男,便名刘朔。”

刘牧垂眸一笑,捏了捏蔡琰的脸颊,说道:“你自己在宫中小心,我要去处理朝政了,十二月要颁布明年的政令,可是有不少奏章积压!”

“诺。”

首节 上一节 424/6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