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第431节

“尚好。”

黄月英靠着大椅,死死抱着琉璃茶杯,嘶哑道:“铁料的强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你知晓车轮是由辐,辋,毂组成,如今我们以细的铁质辐条取代木制,不过多增加一些辐条连接辋,毂而已,至于传动的棘轮锻造需要工部出手,且受力的链条需要重新设计,增加咬合之力!”

“那便好。”

刘晔顿时松了口气。

“还有啊!”

诸葛亮吮吸着蜜茶,幽怨道:“工部下达公文,天工府,工部大匠,还有公羊的工学学子都要参与工坊改造,用你所设定的传动来替换旧水车传动!”

“哈。”

“那……!”

刘晔尴尬的笑了笑。

这些事情,劳累两个与他一般大小的学子,确实有些不妥。

然而,这是利国利民之事,且诸葛亮,黄月英,负责车轮的精进,非他所能更改。

“刘兄。”

诸葛亮猛的直起腰,问道:“你如此擅长技艺,可识得马钧,传闻他是从三辅考入公羊工学,是罕见的大才,已经改进了织绫机!”

“不认识。”

刘晔摇了摇头茫然道。

“罢了。”

诸葛亮叹了口气,指了指远处火炉上烧水的水壶,问道:“既然你通晓墨家之理,可明白工业的尽头便是烧热水?”

“烧热水?”

刘晔行于火炉旁。

望着壶嘴处,不断被热气掀翻的铁盖,又因为一个扭力弹簧崩回去,往来反复,碰撞出极为刺耳的声音。

“如何?”

诸葛亮眼中满是希冀的问道。

刘晔摸着下巴,说道:“水以流力推动水车,形成如今的工坊建造,所以大汉工坊都是沿河水建设,必要之时还修筑堤坝,若你言烧热水可以代替水力,某观此水壶,只能以热气往复推动一物。”

“热气?”

诸葛亮,黄月英对视一眼。

“当然。”

刘晔从腰间拔出一柄匕首,撬去壶嘴的扭力弹簧与铁盖,又从桌案上取了一个巴掌大小的水车,以辐条穿过,并横于壶嘴处。

炽热的白气从壶嘴处喷吐而出,吹动整个水车缓缓转动,且越来越快。

“原来如此。”

黄月英眸子瞬间大亮。

诸葛亮神情大惊道:“完了,这可是陛下御赐之物。”

“既悟通,便不负陛下恩赐。”

“不才还要问一问堂途商会的事情,便不久留了。”

刘晔不动声色的收起匕首。

提着衣袍夺路狂奔离开天工府,似乎生怕下一瞬被诸葛亮,黄月英逮住。

这可是天子御赐,哪里有他说的那般简单。

都怪他自己心软,觉得因为堂途商会之事,亏欠了诸葛亮与黄月英。

早知如此,只需要解释一下便可,又怎么会手贱的给人示范。

“这厮。”

诸葛亮看的失笑不已。

黄月英蹲在地上,蹙眉道:“力量不够。”

“犹如风箱。”

“需要密闭方有奇力。”

诸葛亮垂目望着水壶,目光深邃道:“犹如我们打造的手摇风扇,需要密闭起来才能给火炉吹风,并且需要连同水车传动,但某不认为白气吹动水车便可,至少如今浪费的力量太多了,还需好生钻研才是。”

“先完善堂途商会之事吧。”

黄月英不甘心的看了眼水壶,复杂道:“若是能悟通此中道理,我们便可革新整个工业,将山河之力化为机括之力,工坊不再局限于临水建造。”

“嗯。”

诸葛亮点了点头。

黄月英所言,他深以为然。

不过,他见到另外一种用法,若此物用于吹炉,冶铁,或用于车舆驱动,恐怕不止是一场工业革新。

若是可以代替人力,船帆,从而驱动舰船……

想了许久,连诸葛亮都猛的吓了一跳,仿佛窥见未来大汉的变化。

工部。

营造司外。

滕昭看着匆匆而来的刘晔,疑惑道:“怎的如此狼狈?”

“无他。”

“惹了点小祸事。”

刘晔喘了两口粗气,问道:“如何,营造司怎么说?”

“批下公文了。”

滕昭拍了拍背着的布包,笑道:“工部会调集十万罪人,一百工匠,协助我们建设工坊,至于堂途坊市的建设,需要寻找建造商会改建,至于摊贩,货物,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踅摸!”

“善。”

刘晔颔首道。

滕昭走向神武门外,说道:“某需要去一趟律法讼会,询问一下商律,你且去跑一趟公羊学宫,若有不参与大考取仕的商学学子,询问可有人愿来堂途商会,毕竟公羊学宫都有商会股份,他们应该更加相信才是。”

“滕兄。”

“某有一种预感。”

刘晔苦笑道:“恐怕不出二十年,我们的新制车舆便被埋入历史的尘埃之中,被新的车舆所代替。”

“二十年太久。”

“某只争朝夕。”

滕昭脚步一顿,目光璀璨道:“五年之后,某会将堂途商会的股份转赠南阳太守府,考取军士功名,为大汉而投身戎马,某想庞统在开设大汉蜜茶之时亦是如此想法!”

“君,有大才。”

刘晔眼中满是钦佩之色。

于细微处见真章,可观滕昭怀大略。

从商,从仕,从戎,只要身负谦卑与忠诚,未来成就必定不下于陈桐,杜景。

第417章 杜景:苦一苦外邦,可兴盛大汉

堂途商会的建设。

对于大汉而言,称得上转折点。

刘晔所登记造册的专利,更改工坊传动体系。

配合诸葛亮,黄月英改造的风扇吹炉,对冶炼技术进行更迭。

兴工商之路。

许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改变。

大汉便跳跃数百年的时光,将进程往前推了一大步。

年初的仁政,使得各州郡的百姓埋头苦干,尤其是开荒耕土之政,还有奖赏钱财的鼓励生育之政,令他们感慨大汉有仁政,当兴万世。

毕竟,只要他们肯努力,一年生一个娃,开荒田亩,便可获得奖赏。

而工部,则又开始部署工程,洛阳往北的运河成为重点,开拓道路更是如此。

“速度要快。”

“三韩的部署,更要尽快推行。”

监州尉右司直衙署,卫觊肃然道:“今年陛下有章程,冶铁产量必须超过一亿三千万斤,所以三韩的矿产开发要提上日程,这是你右司直的事情,还有三韩的劳工也要尽快调入营州!”

“卫尚书。”

刘放无奈道:“我们也需要时间,又不是一日便可行千里。”

“某知。”

卫觊起身提袍走向府外。

“司直。”

董昭望着远去的背影,苦笑道:“工部今年怎的如此焦躁。”

“没办法。”

“今年有大变革。”

刘放深吸了口气,说道:“三韩是你的事情,你与甄俨,阿卜多劳心吧。”

“诺。”

董昭作揖应允。

推行筹谋章程,也需要时间。

首节 上一节 431/6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