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第549节
“费贼。”
孙策居高临下,寒声道:“若死,谨记某今年及冠取字,谓之伯符,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之所奉而王者,受命于符!”
“这般骁勇?”
人群中,正在交战的谢承惊讶不已。
反手握住袭来的锋矛,都未看清是谁杀来,直接横剑枭首,并掷飞剑于孙策,阻止其杀费栈而挥出的一枪。
而后,持着夺来的长矛,纵马向三人交战之处杀了过去。
祖郎,费栈于大汉不重要,但对他很重要。
毕竟,二人是监扬州令使邓芝收服的强宗骁帅。
今日,被他这个冗者领来举事,若是死在战场之上,怎么都说不过去。
“公奕。”
远处陷入鏖战的周泰,望着飞天而起的首级崩溃大喝。
他们一为九江下蔡,一为九江寿春之人,早年随着吴景崩逃荆州,后被孙策择为门客,参为领军之将。
没想到,昔日同生共死的挚友,竟然就这般被谢承枭首……!
“人与人。”
“有云泥之差。”
孙策浴血横枪,挑飞袭来飞剑,斜睨向奔袭而来的身影。
从地上勾起费栈脱手的锋矛,向谢承掼了过去,速度之快,仅弱于杀孙河时的那一根锋矛,与刚才的飞剑,但其准度却远远超出。
“铿。”
谢承仓促之间。
持矛堪堪击飞横空而来的锋矛。
还未等定神,霸王枪便迎面袭来,借着身上的勇武之力,再度避开。
“铿。”
两次极限躲避,并未令孙策失色。
反而抽出腰间佩剑,脚磕马腹如离弦之箭冲出。
呼吸之间,战马裹尘数丈之地,于尘雾缭绕处,掀翻谢承的战马。
“间者。”
“死有余辜。”
孙策整个人从马背之上跃起。
以左剑,右枪之势,压向谢承以半跪之姿架起的长矛上。
仅刹那,剑锋切开横起的矛杆,带着一连串火星,从谢承的身上甲胄划过!
“滚。”
谢承眼眸发红,攥拳猛击而出。
他是文士,自小学君子六艺,最擅长的莫过于骑射之术,
但,这些也仅是入门,远不及征战沙场的宿将。
今日,之所以能在战场之上左冲右突,全凭一身的勇武之力。
可是,当他碰上孙策,再多的勇武,一时都难以化为有效的攻击手段,才不得不赤手而搏。
“你太差了。”
“没有入阵杀敌的过往。”
“纵然是被刘牧所恩赐,又能如何?”
孙策避开拳头,无视拳风掠过脸庞时擦起的血珠。
而后,以左右小臂绞住谢承的肘窝,抬脚踹在对方的臂膀之上,使其胳膊脱臼。
勇武之力,并非击技之术,
善用锋矛,长枪者,必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
可是,谢承杀孙河之时,御马不稳,持锋不精,与寻常人没什么区别,最令人意外便是强悍的气力。
或许气力他弱,但有谢承不可及的生死搏杀经验。
“孙役夫。”
“贼类就是贼类。”
“不臣,就是不臣。”
“今日,某等不及你,你也是孙役夫,而不是孙伯符。”
费栈杵着一柄长矛,搀扶着祖郎踉跄而至,冷笑道:“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之所奉而王者,是当今的天子,岂能是你一介役夫!”
“贱嘴啊!”
孙策眼中寒芒陡然生。
刚要持剑杀了谢承,在杀费栈之际。
一抹璀璨的白光,自十余步外,印在他的脸庞之上。
第530章 偏矢之箭,人有所念,帝必回之
大日西沉。
黄昏之光,将远处映的猩红。
孙策麾下,百余丹阳精锐被腰斩,枭首而亡。
尸骸横陈之地,持刀立锋矛者,一列又一列的展开,且不断有人以长阵朝着远处散去,所过之处,凡披甲持锋抵抗者,皆杀。
随着寒风吹过,一抹绿袍飘荡,卷起一片血色。
红与绿,加上其手中倒映在地上的首级,震撼的令不少人抬眸望去。
“周泰。”
“聚兵前来。”
孙策神情凝重的收起佩剑。
没有理会失去战力的三人,翻身跃上战马后退十余步下令备战。
绿袍,美髯,青龙偃月刀,汉寿亭侯关云长,大汉中府之将,一个人率军杀穿冀州,铸就忠义之师,焉能不令人慎重。
“诸位。”
“且聚兵退去。”
“免得一会被战事波及。”
关羽一人一马行于三人身前,望着气血异常的谢承,用刀背随意一磕,将耷拉的手臂,安了回去。
“君侯。”
“关将军。”
谢承神情羞愧不已。
祖郎,费栈更是低下头,不敢直视其人。
他们三个人,竟然没有敌过一个孙策,实在丢人啊。
“无事。”
“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关羽笑了笑,说道:“剩下的事情,交给某,交给忠义之师!”
“诺。”
三人连忙应下。
中府军的忠义之师登陆横江津。
这场战争,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参与,容易被误伤,还是退去最好不过!
“砰。”
关羽随手一甩。
手中的首级,滚落在孙策身前。
“老将军?”
孙策脸色霎时发白。
紧攥的霸王枪,都差点脱手而出。
营地之变,仅片刻的时间,没想到忠义之师就登陆横江津,还杀了祖茂。
如今,整个大营,能够领军抵抗者,就剩下他一个了?
“将军。”
“还有两千余人。”
周泰带着白君,领军纵马而至。
随着关羽到来,兵变止戈,宛陵军退场,孙策麾下的丹阳精锐,以及还在这片营地的人,已经十不存一。
而远处忠义之师朝着各处散去,想必就是为了捕杀所有附逆之卒。
“入册仙君?”
关羽望着白君身上的道袍,有些不敢确定的问道!
“白君,见过汉寿亭侯。”
白君整了整凌乱的道袍,做礼拜道:“陛下于王太子之时,某便受李监正所邀,入册受箓,建观于梁弄白水山,代替元卓先生观星宿。”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