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王牌飞行员 第23节
汽车在机场宿舍楼外停下。
军官一道严肃道:“这就是我说的时势造英雄,在各方博弈下,你是最好选择,希望你能配合宣传,现在请去换一身衣服,我会带你去机库那边完成采访。”
“能不去吗?”方文问道。
“如今局势,日方船坚炮利,连天空也被霸占,民众悲观之声已经冒头,难得一场胜利战果,你要不配合就白费了。”军官认真解释。
“明白。”
方文回到宿舍楼住所,找了一套干净的民航制服换上,随即下楼。
楼下,霍华德、机枪手,潘家峰也在,随后在军官带领下走向机场的一个机库。
在那里,已经整理过,成了临时采访室,来自上海各家报纸的国内外记者,照相师,还有电台主持人都在。
这一刻,方文有一种回到了现代参加娱乐综艺节目的感觉。
他和霍华德、机枪手,潘家峰在记者和照相机的面前坐好,进行了摆拍模式。
镁光灯闪亮,在要求下摆好各种姿态完成拍照后,采访开始。
一位记者问道:“方文先生,你能自我介绍下吗?我想知道你最真实的资料。”
“可以,我叫方文,浙江嘉兴人士,中学弃文从军,考入南苑航空学校。后被选拔成为中华航空飞行专员,工作至今。”
简短的自我介绍,记者们用钢笔在记事本上书写。
另一位记者询问:“据我所知,你的空中驾驶技术优异。先后完成了夜间飞行侦查,驾驶运输机空中投弹命中,以及在全上海人的关注下摆脱了日本战机的追击,这么优异的能力,为什么没有加入空军呢?”
这个问题有点考验人啊。
方文看向场边的军官,对方表情严肃,在向自己摆手。
这显然是要自己拒绝回答。
但那样并不好,方文思考下回应道:“无论在哪里,作为炎黄子孙,只要拥有一个爱国之心就够了,你说呢?”
这个回答,让原本有点刁难意味的记者无法再纠缠。
提问变得缓和许多,更多的是关于民航时候的一些趣事。
随后,电台开始了现场采访,这才是重头戏,采访将会通过电波传到上海那边,不光要让民众听到,还要让租界内各国知道,也要让日军知道那场空战的细节。
第29章,机库采访(2),战局变化
“请坐这里,一会我会提一些问题,你们自由发挥不要紧张。”
在主持人引导下,方文、霍华德、机枪手、潘家峰依次入座在主持人对面的木质沙发椅。
方文穿着航空公司的制服,霍华德和机枪手也换了身西装,潘家峰则是新派学生装。
从气质上,四位都是很耐看的。
但除了方文外,其他三位却很紧张。
经历互联网洗礼,从人人都可以直播的娱乐时代过来的方文,并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情。
可这个时代的人在面对镜头和话筒时,感受却和方文完全不一样。
本就很内向的霍华德低着头。
机枪手端坐,腰杆挺的笔直,就像在进行最艰苦的训练一样。
潘家峰的双手无处摆放,只得在大腿上不停擦拭,估计那手心的汗一直在淌。
主持人看了一眼,也没说什么,按照计划从方文开始。
但在开始前,他竟然插播广告。
“美灵顿电台为上海人民服务,电台现已迁至百老汇路瑞丰大厦楼上,播放时点为上午8点到9点,中午12时到13时,晚间17时到21时。”
“正广和汽水,西洋配方,口感清爽,喝了还想喝。”
“联珠牌香烟,南阳兄弟公司出品,提倡实业,航空救国从我做起。”
“今日,本电台受到邀请,秘密前往南京,现在为大家采访昨日上海空战的几位参与者。他们分别是英勇空中驾驶员方文,机组成员美籍人士霍华德,航空队机枪手谢本贵,SH市立吴松中学学生潘家峰。”
“正是他们在昨日,驾驶一架军用运输机执行了轰炸日军军舰的壮举,成功击沉一艘日军军舰,造成了部分日方军舰撤出黄浦江,为十九路军的防守大大减轻了压力。”
“现在我们先来访问下驾驶员。”
“你好,方先生,能说下昨天的事情吗?”
方文记得刚才军官对自己说的,具体战机情况、机场情况都不能说,但过程起因却可以。
他明白该怎么回答,出声道:
“昨天我们执行了一次秘密行动,于凌晨5点出发,前往上海轰炸敌军军舰。”
“为什么五点去?”主持人很专业,抓住机会提问。
“因为从上海那边发回来的情报表明,日军最早是在8点以后才会出动第一批战机巡航,我们五点出发,六点半不到抵达上海,就算对方发现了,也有时间差可以执行任务。”
主持人点头:“这样啊,虽然我不太懂,但听起来很专业的样子,请你继续说。”
“后来我们抵达上海,按计划执行声东击西行动,由五架飞机袭击日方地面部队吸引即将过来的敌机,我驾驶的运输机则在另外两架战机的掩护下前往黄浦江上空轰炸。”
“我听说你在飞行驾驶和空中投弹上很有天赋,但在5000米高空投弹,如何保证能一发命中敌舰?”
“不能保证,从概率上说,我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当时还下着雨刮着海风,这里面也有运气的成分。”
方文刚说完。
军官出面停止了采访。
“先停止录音,这段删掉重来。方文,你不能说运气,要有肯定语气。比方说,我坚信这枚炸弹能命中目标,为此我经过了大量的练习。”
“必须这么说吗?”方文反问。
“对的,我们需要塑造一个空中英雄,他不能依靠运气,而是拥有远超别的飞行员的技艺和天赋。”
“行吧。”方文同意了,但对接下来的采访,却没了兴致。
他按照军官的话回复,主持人看出些东西,随即结束了对他的采访,转向另外三位。
对于霍华德来说,这种采访让他感觉压力很大,大到就算是用母语回答都结结巴巴的程度。
主持人只好掐掉这段,补充录音:“霍华德先生不懂中文,又正好有点嗓子不舒服,不能进行采访,我简单说下他的情况。他是中华航空公司的机械师,也是方文的朋友,在行动时,两人结伴同行,是个不错的国际友人。现在接受采访的是航空队机枪手谢本贵,他是唯一的军中人士,让我们听听他对本次行动的评价。”
对于谢本贵的采访,直接略过了身份,显然是不想在采访中涉及广东航空队的信息。
谢本贵也知道这些,很配合的回答:
“飞行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强健的体魄和耐力,应对长时间的高空飞行驾驶、以及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知识,心理素质也要过关。但这些都是飞行员的基础要求,有些天赋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就像方文,他可以根据熟悉的地形完成独立夜间驾驶,却不会飞错航行,也可以在高空目测投弹命中目标,这是很难得的。我们这次的任务之所以选择方文参加,就是因为他的这些天赋。”
“很感谢你的专业回答,现在是最后一位采访者,年仅十八岁的潘家峰,作为一个学生,你是怎么加入行动的?”
原本表现的很紧张的潘家峰,在轮到他的时候,竟然发挥的很好。
“我原本是在舅舅家,那天舅舅接到一个电话,是方文大哥打来的,他请求我舅舅印刷一批传单,说是晚上在上海投放。我正好听到飞机里缺一个散发传单的人,就求着上了飞机。”
“就这样上飞机的?你胆子真够大的。”
“是啊,在学校我的体育很好,力气也很大,正好适合做这个。”
“嗯,也就是说,你大前天夜里参加了上海夜飞,昨天又参加了空战,这种经历是你的同龄人不可能做到的,你未来会不会也成为一名飞行员呢?”
“当然想啊,我还想拜方大哥为师,跟他学飞行绝对不错。”
“这也可以,我期待以后能乘坐你驾驶的飞机。好了采访到此结束,希望下次采访的时候,会是在上海进行。”
美灵顿电台的录音采访完成,一行人乘坐军车离开了机场。
第二天,美灵顿电台就播放了这段采访录音。
电波在上海各区传播。
弄堂里,拥有收音机的人家,主动将收音机摆放在阳台上,让过道里的邻里可以一同听到。
租界里的小洋楼、洋行内,也有形形色色的人聚坐在收音机前,讨论着。
随后,各家报纸也刊印了他们的专刊文章。
透过这些录音和文字,让上海民众更清楚的知道了空战当天发生的事情。
也通过这个宣传,大大提高了抗战士气。
对于这次的空战,日方也做出了对应手段。
黄浦江上的战舰不再是陈兵江面,而是每天排出两艘,保持对闸北区的炮火压制。
同时,空中的舰载战斗机巡航次数也更加频繁,从8点开始,变成了五六点就有小批量的战机出现。
第30章,地面战争爆发,空中机枪手就位
南京机场。
自从上次的空战后,方文和广东航空队那些驾驶员的关系好了很多。
这几天,虽然没有飞行任务,但大家会在一起,相互交流飞行上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方文受益匪浅,也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
他通过机械感知总结出的经验,虽然有很多只适合自己,却也能给别人启发。
正是如此,双方都有受益。
唯一可惜的,是不能驾驶K-47战斗机,毕竟自己是民航驾驶员,不属于广东航空队,再怎么关系好也不可能上军机驾驶。
而闲暇的时间里,大家聊得更多的是上海的战事。
作为军人,他们对此很敏感,经常发表各种言论。
这种时候,方文就会作为一个旁听者,不发表意见,静静的听。
“江面军舰减少,表明我们的轰炸是有效果的,如果我们继续进行轰炸的话,将会造成更大的压力。”
“你是军人,不是满脑情绪的学生,我就问你,如今的情况,你如何实现轰炸?”
“是啊。他们在军舰上安装了高射机枪,空中每小时有八到十架飞机巡航,已经形成了严密的防守阵型,一旦我们的战机进入上海,就会受到空地交叉火力攻击。数量和军备都比不上对方的情况下,难道是去送死吗?”
航空队长出声制止了争吵。
“都别说了,上次我们是攻其不备,现在对方警觉了,任何空袭都将是极为危险的。”
上一篇:谍战:我当恶霸能爆奖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