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29节
虽然他不清楚碎石机的内部结构,但把原理和这个时代的工匠说了一下,他们经过几天的打造还真弄出一台小型碎石机,只能碎一个砖头大小的石头,而且还要通过多组齿轮把力放大,这样使用机器的咬合力才能碎掉石头。
但这个验证机就足够证明徐晨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后面就是把机器放大。
碎石机制造出来之后,大同社下属的各个矿场,那真是大喜过望,这玩意儿比人力高效多了,初代的碎石机就能抵得上上百个人工敲击出来的石头。
而且这机器不但能碎石子,稍加改装一下就是一台高效的研磨机。铁矿厂,石灰厂,以及钢铁厂水泥厂等一系列重工业行业都需要研磨机械。
于是碎石机作坊,靠着碎石机,研磨机两款产品,成为了大同社最赚钱的作坊之一,也是这个时代科技含量最高的工厂之一。
碎石作坊哪怕是学徒,每个月也有一两的工钱,正式工的收入是二两,这可以说是妥妥的高收入。
同时各种福利待遇也是拉满的,他们的口粮标准定的是最高的,作坊内有大食堂,有洗澡堂,一年四季有工作服,常服发给他们,有专门的职工宿舍,让他们居住。
每半年还有一个月的奖金,每个月还给工匠发4张戏票,让工匠去找纺织女工去看戏交流感情,成亲了要买房子,作坊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整个肤施城福利待遇如此高的作坊不足双手之数,这些工匠虽然有点邋遢,但在肤施的婚恋市场上,他们可算是妥妥的金龟婿。
能做到如此的高福利。就是因为徐晨允许他们一台机器赚一倍的利润,也就是说一台碎石机成本是一千两,徐晨允许他们卖两千两。
这也是徐晨吸取了后世的教训,总不至于人家辛苦的研发出一种新式高效的设备,发个奖状就拿走吧。虽然精神奖励很重要,但物质奖励也要跟上,所以碎石器作坊非常有钱。
当然吸取了东边的教训之后,他也要吸取西边的教训,要防止他们搞成行业垄断,坐在一样产品上吃老本。
他只允许碎石作坊获取三年的高额利润。后面就要逐步降价,专利也要授权出去,这样的话他们想获得超额的利润,就需要不停的搞研发。
所以胡万这个管事也非常关注厂内的技术研发,只有研发出更高效的碎石机和研磨机,他们厂子里才能保住现在的高福利生活。
徐晨看到这台机器笑道:“好好好,胡万你这个管事做的不差,历练一番就去当个县令,造福一方百姓。”
在大同社内部是没有文,武,商之分的,做的好管事也可以成为县令,县令也可以转职成为武职。
胡万激动道:“多谢都督赏识。”
徐晨却说道:“这不是我赏识你,而是你的能力得到了都督府的认可,所以都督府才想把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挥你的才干。”
而就在这个时候,张献忠跑过来激动道:“都督,关中内乱,刘南卿被暗杀,关中的大族联合三边将门,大肆捕杀重民社员和被招抚的义军首领,我们进攻关中的时机到了。”
而后他感叹道:“都督真是天命所归,我等刚打算进攻关中,10月女真鞑子就进攻京城,十二月三边总督岳和声就病死了,现在连刘南卿也被暗杀了,现在的关中连个主事之人都没有,还在自相残杀。”
徐晨不喜道:“我们大同社人讲究唯物主义。说什么虚无缥缈的天命,这世界要真有天命,那也是天下万民共同的意志集合。”
“都督说的好,是俺老张见识浅薄了。”张献忠暗道,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徐晨当即赶到都督府,了解更确切的情报,而此时大同都督府汇聚了大同社文武高层。张献忠开始对所有人说着关中发生的事情。
岳和声一直想要税改,增加陕西行省的收入。但被关中大族强烈抵制,甚至有家族直接上告到京师,说三边总督胡乱征税。
而与此同时,入冬之后,岳和生的身体就越来越差,为了完成税改,他和刘南卿商议,最后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征收积欠的钱粮。
在大明朝各省州县,征缴税负很少满额的,一般情况下,朝廷定下的额度,收到6~7成算是合格,八成中等,九成优等,
所以严格算起来,关中大族每家都欠着朝廷大量的税赋。只是以前大家都不说这些事而已,现在刘南卿直接追缴天启元年到崇祯二年积欠的税负。
而且他还擒贼先擒王,找到关中最大的地主,韦家和杜家,直接从屯垦营拉来了上千人,包围韦杜两家,强制从韦家拿了十二万石粮食和从杜家拿了十万石粮食。
此举震惊了整个关中大族,还真有人敢对他们动强的,这些大族也就不和刘南卿和重民社客气了,他们相互联合,又收买对重民社不满的三边将门。
这个时候老天也帮着他们,岳和声入冬之后身体本来就差,11月之后还接到了女真人入寇京师的消息,他直接吐血不起,熬了十来天后最终病逝。
岳和声病逝之后,刘南卿和重民社官场上的支持也消失了,到了1月份的时候,京城传来消息,秀子营和女真人在京师拼杀,最后全军覆没。重民社的武力支撑也没有了,关中大族最后一个担忧的事情也解决了。
于是他们就正式开始了对重民社的围剿,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一月十日,刘南卿在长安城的街道,遭遇了枪手的暗杀,三只火枪同时对他开火。其中一枪直接击中他的胸口,当晚刘南卿就不治而亡。
1月11日,参将张杰带来士兵抓住了神一魁等招抚的农民军首领,说他们暗通大同贼寇(这是事实),经过一番严刑拷打之后,这些农民军首领承认,是通过刘南卿等人暗通大同贼寇的,于是重民社成为了乱党。
1月12日,三边将门带领士兵开始大力收捕重民社员,关中大族也带领自己的家丁加入这场搜捕当中,韦文明更是叫嚣:“对于乱党宁可错杀上千,也不可放过一人。”
第200章 ,纯洁队伍
刘永听完张献忠的讲述,双眼通红情绪激动地说道:“堂兄的一腔好意终究是错付了。”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悲愤与惋惜,虽然他和刘南卿所走的道路不同,但他清楚,堂兄也是一心想要救国救民、改变天下的。只可惜,刘南卿终究还是被自己想要拯救的那个阶级给害了。
徐晨表情严肃,眼神坚定地说道:“这就是没有分清楚朋友和敌人的下场。天下的利益核心在土地,而土地却掌握在地主手中。想要天下再次安稳,就需要把地主手中的土地重新分到农户手中。刘南卿想要做张居正,但他却不明白,大明的地主阶级已经遇到过一个张居正了。他们知道这样的人是拿他们的利益来拯救天下,有了那次的遭遇之后,他们是绝不会允许大明再出一个张居正的。”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这也是我们不接纳地主的原因。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从根本上就是要摧毁地主的利益,双方可谓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接纳他们不但不能增加我们的凝聚力,还会让大同社因为利益问题四分五裂。甚至在我们力量衰微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反噬我们,就像现在他们对重民社做的事情一样。”
在场的大同社高层们纷纷点头,认可徐晨的观点。自从大同社攻占榆林镇之后,军力和势力大增,陕北很多地主士绅家族认为大同社有割据西北的可能性,便开始分散投注,想要加入大同社。但都被徐晨拒绝了,当时徐晨也和大同社高层说过类似的话。
不过,大部分社员虽然迫于徐晨的威望,表面上认可了这个政策,但内心却觉得徐晨有些小题大做。但今天看到重民社的惨痛教训,他们才明白,陕北的地主们现在伏低做小,只是因为他们实力衰弱。一旦他们强大起来,就会马上反噬,下手毫不留情。就像关中大族所说的“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这意味着他们连亲人都不肯放过。想到这里,现场每个人都心有戚戚焉,现在看来还是都督更高瞻远瞩,提前看破了这些地主士绅的虚伪面目。
徐晨继续说道:“而大明的农户和工匠就不同了。我们的均田政策就是给农户带去利益,农户有了钱就会需要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农户和工匠这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他们在我大同社制定的规则当中是受益者,也是最支持我们的人,是我们最坚定的盟友。所以你们在制定规则、政策、法令的时候,一定要清晰地站稳立场,问问自己,这个规则对工匠有利吗?这个政策对农户有利吗?这个法令是不是保护了农户和工匠?如果做到了,那就是在巩固我大同社的根基;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在瓦解我大同社的根基。”
刘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都督说的话,让我等茅塞顿开。现在我们实行的政策对地主他们还是太过仁慈了,下次的公民议会要多增加工匠和农户的代表。”
李文兵道:“对,早该如此,我们无需接纳地主士绅,因为我们大同社制度的法度已经不需要他们。”
刘永想了想停顿了一下提议道:“某提议要把都督的话形成文件下发给大同社每个成员,凝聚我们内部松散的思想。”
刘永出身于与地主商贾有一定关联的家庭,以往他在某些方面会偏向地主士绅。但这次重民社的事件给了他深刻的教训,让他意识到自己太过天真了。他原本以为大同社在损害地主利益后,但天下就稳定了,从长远看他们的利益还是得到了保障的。但现在看来他们就是目光短浅之辈,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不会想着长远的利益,他们是不会认可大同社对天下的改造。
李文兵第一个站起来表态:“某同意。”
而后他又说道:“我大同社员也应该经历一番教育来统合思想了。从我们占据延安府、攻破榆林镇之后,有不少人都放松了思想上的警惕,娶了那所谓的官家小姐,还学着地主士绅的做派。我认为要调查这些人的家属,查到有这样的社员,在提拔他们的时候要三思而行。”
“俺同意!”
“俺也同意!”众人纷纷响应,关中大族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过分了,大同社员们感同身受,他们残暴的表现吓住了所有大同社社员,开始本能地排斥那些成为地主士绅女婿的人。当这种情绪成为大势之后,那些原本有不同意见的社员也不敢出声了。
徐晨思考了片刻,最终也同意了这个提议。他知道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容不得丝毫软弱。只有明确敌我,整顿内部思想,大同社才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
屁股决定脑袋,这话虽然粗鄙,但却非常实用,都娶了官家小姐了,自然会开始维护地主的利益。现阶段徐晨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大同社最大的敌人就是地主,大同社员不能和他们有太深的接触,更加不允许有很深的利益往来。
刘永的提议得到了大同社高层全体通过。
结束这个讨论之后,张献忠站起身来,向众人说道:“有不少重民社员逃到我们的地盘上来了,都督认为该如何处置他们?”
徐晨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片刻后说道:“重民社的人虽然和我们志不同道不合,但他们好歹在为天下寻找出路,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是英雄。我们对他们提供一定的保护,让他们来去自由,愿意去哪里就送他们去。”
“遵命!”接着他又继续说道:“现在义军当中有和我们联系的,他们愿意反正助我们攻破关中。”
大同社的情报工作一直由张献忠负责。自从杨鹤招揽农民军之后,有不少人还是和大同社暗通款曲,主要就是张献忠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他用钱财与那些农民军首领交换有用的情报,双方合作得一直很愉快。但如今,三边将门肆无忌惮地抓捕、迫害他们,这些义军首领已经感到恐慌,所以想要大同社早点打过去。
王二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地站起身来,大声说道:“这段时间有大量的明军士兵逃到我们这里来,他们都是甘肃镇勤王士兵,大明朝廷已经被女真人打的彻底慌乱了,居然想调集万里之外的甘肃镇士兵去救他们。但又不给他们布置合理的补给点,现在整个大明军事力量乱作一团,现在是他们最虚弱的时候。都督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现在是攻破关中最好的时机。我等应该立刻起兵,进攻关中和宁夏镇。”
贺六也跟着附和:“都督,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部分将领也纷纷点头,认为现在是出兵的好时机。
然而,刘永却迟疑了一下,说道:“现在即将春耕,如果此时起兵,只怕今年的收成很难保得住。好不容易今年到现在老天爷也没出什么幺蛾子,该下雪下雪,该下雨下雨,要是此时出兵,今年一季的粮食就完了。”
大同社实行的类似府兵制,这种制度有其好处,全民皆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动员出庞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军费开支也极低。但坏处就是出兵的时候要看农耕的时间,春耕的时候不能出兵,因为士兵要种地,秋收的时候也不能出兵,因为士兵要收割粮食。
要是有一定的粮食储备,士兵还能进行常规模的战争,但经历了好几年灾害的大同社是没这个条件的,他们现在是一年招灾,所有人都要饿肚子,粮食储备极其危险,没有任何一点容错余额。
李文兵也不赞同此时出兵,他严肃地说:“我们的粮食一直非常危险,关中这两年也遭灾了,只怕关中的地主士绅也没多少存粮了。要是进攻关中之战拖延下来,到时整个关中就要哀嚎遍野了。”
小五道:“虽然关中遍布我们抗旱会成员,他们能提供一定的后勤支持,但这个时间他们也要春耕,如果现在起兵的话,我们很难组织动员他们。”
徐晨听完众人的发言,沉稳地说道:“不用理会敌人的动作,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足够横扫关中。现在关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没有粮食,即便我们占据关中,该饿死人还是会饿死人,所以我们的军事行动不能影响春耕,不管是我们这里的春耕还是关中的春耕。还是按照原计划春耕之后再出兵。”
王二仔细想了一想徐晨他们的话,最终放弃了他们自认为的大好机会,如果攻克关中不但不能救助关中的百姓,反而会让他们的下场更加悲惨,那他们情愿不出兵。
从徐晨建立大同军开始,这支军队就和明朝所有的军队完全不同。这支军队讲道理、有道德,以保护百姓为宗旨。这支军队成立5年以来,彻底改变了陕北百姓对军人的负面印象。过去“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捻钉”的习惯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现在百姓以参军为荣,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大同军当中只会学好,不会变坏,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而大同军强大的战斗力,除了武器的加成之外,良家子兵员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些士兵来自淳朴的百姓家庭,他们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加入军队,在训练和战斗中展现出了极高的素质和忠诚度。
刘永他们认为这是两汉时期的良家子,唐朝的府兵,但其实徐晨给这支军队注入了后世的灵魂。
崇祯三年(1630年)1月 28日,在武家镇练兵的孙磊接到通知,都督府要他去肤施城讲习所开会。
来到讲习所之后,孙磊就发现今天来的人特别多,在肤施城的大同社员几乎都来了。
他当即找到自己武大定,王光恩两人道:“两位哥哥可是知道今天为什么是开会?”
武大定小声道:“可能和关中战事有关,听说关中的大族和重民社闹翻了,双方杀的血流成河,现在是进攻关中的最好时机。”
孙磊激动道:“那感情好,小弟练了整整半年的兵了,就等着去关中建功立业。”
就在这时,李文兵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前来坐在首位,其他人也纷纷坐好。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由我来传达都督府的文件,关于 112事件有关都督的讲话。”
他先讲一下关中发生的事情,果然和武大定说的没错,孙磊还有不少大同社员都在暗自激动。
但接着他开始宣读文件内容:“下面是有关于都督对112事件的讲话,和都督府的决议。
重民社有此下场,就是因为没有分清楚朋友和敌人……”
大同社社员们一开始还在为刘南卿等人的遭遇感到可怜,但听到后面,很多人的脸色大变。文件中提到和地主士绅联姻之社员要慎用、禁用,许多人后面的讲话已经听不进去了,只是茫然地跟着抄写上面的内容,手中的笔在纸上机械地滑动着,心思却早已飘到了远方。
李文兵读完后,严肃地说道:“学习完都督的讲话之后,每个人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要深刻反思自己是不是忘记了大同之志,好了,现在散会。”
孙磊和武大定两个人茫然地走到一个角落,王光恩有点担心二人也跟过来,寒风呼啸着,他们内心也带着一丝冰凉。
武大定苦着脸,声音带着一丝哭腔说道:“我才刚成亲,难道就要休妻?”
孙磊整个人都快哭出来了,带着哭腔说道:“某个婆娘正怀着二娃呢。要休妻,这不成陈世美了。”
王光恩此时却有的庆幸,自己娶的是一个小商贾之女,虽然家里有点钱,但却让他幸运的逃过一劫了,但此时他也只能无声的拍拍二人的肩膀,以此安慰两人。
武大定听到这话,不知怎么的,忽然觉得内心好受了一些,最起码他的决断不难做,但想到刚娶的美娇娘,难过的心情又涌上心头。两人站在那里,几乎要抱头痛哭了,冬日的寒风吹乱了他们的头发,也吹冷了他们的心。
而会议之后,李自成、高杰、李过、刘宗敏四人在一个小酒馆当中相聚。酒馆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酒香味,气氛显得格外压抑。
高杰和刘宗敏不断地往嘴里灌着酒,一杯接着一杯,仿佛想要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痛苦。李自成和李过二人坐在一旁,只能默默地看着,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劝说才好。
李自成和李过两人都是早成亲了,这几年两人虽然发达了,但也没有抛弃家里的糟糠之妻。而高杰和刘宗敏两人不同,他们都娶的是官家的小姐,按照这次会议的决定,要做出深刻的思想总结。
高杰喝得半醉,舌头有些打结地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当以建功立业为重。留恋温柔乡,那是懦夫的选择。”
刘宗敏红着眼睛,大声说道:“俺婆娘对俺不错,俺不能辜负她,没前途就没前途吧,反正俺一个打铁的娃,现在都当团长了,还有什么不满?”
李过刚想说什么,但李自成用眼神阻止了他,微微地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说话。李自成心里明白,这种选择只有当事人自己来做才行,要不然的话,亲兄弟都有可能反目成仇。
希望小区,刘宗敏家。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刘宗敏的岳父姜老太公、大舅哥姜让都和他们住在一起。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姜老太公正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翻阅着《大同报》。当他看到报纸上关于关中之事的报道时,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放下手中的茶杯,从头到尾将报道看了一遍。
他的眉头紧锁,有点慌张地说道:“美凤,去报刊把今天所有的报纸全订一份。”
姜美凤听到父亲的话,她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穿上外套下楼去了。不一会儿,她抱着十几份不同的报纸气喘吁吁地回来了。
姜老太公接过报纸,将每份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认真看了一遍。虽然有些报纸的报道有所夸大,说关中已经杀得血流成河,但他已经很肯定关中发生了内斗。
“蠢材,蠢材,蠢材!”他气得一连说了三声蠢材,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站起身来,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嘴里喃喃自语道:“大同都督府已经公告天下,春耕之后就进攻关中,这个时候他们不想办法抵抗大同军,还在这里自相残杀,说他们是蠢材都有点侮辱蠢材。”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喃喃道:“难道徐晨真就是天命所归,他要进攻关中关中就乱了,而朝廷又要忙着防备女真人,根本没有能力来对付他。”
他已经能想象到,这次大同军进攻关中将会顺利得超乎所有人想象,一旦大同军占据了关中,他们就有了和朝廷争霸天下的本钱。以徐晨的经营能力,只怕要不了几年大同军就能冲出关中,横扫中原。